钟建国陈新中刘晓波*张洪成
王鹤冰2蒋长春1包忠宪1向华丰2熊 艳2
(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科光种苗有限公司,重庆400060;2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重庆401329)
重庆黄瓜市场品种特点及发展趋势
钟建国1陈新中2刘晓波1*张洪成2
王鹤冰2蒋长春1包忠宪1向华丰2熊 艳2
(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科光种苗有限公司,重庆400060;2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重庆401329)
重庆黄瓜主导品种优势非常突出,燕白和津优1号占黄瓜总播种面积的70%~80%,其中燕白占重庆华南型黄瓜市场份额90%以上。适应性好、光皮、无瓜把、瓜条顺直、畸形瓜率低的黄瓜品种市场前景好。
黄瓜在重庆地区普遍栽培,全年播种面积约2万hm2(30万亩),年产量约55万t。因其播种面积稳定、产量高、品质好、食用方法多样,在蔬菜栽培和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市蔬菜均衡供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1 播种面积在蔬菜中占比较小
据统计,重庆市黄瓜年播种面积约2万hm2(30万亩),占全市蔬菜总播种面积的2%,远低于全国10%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地域特点造成的,重庆地区叶用蔬菜复种指数较高,加工用辣椒和榨菜栽培面积大。但是,黄瓜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在保供、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 品种类型丰富,数量较多
重庆地区栽培的黄瓜品种大致分为三大类型:华南型、华北型和欧洲温室类型为主的水果黄瓜。
重庆蔬菜种子种苗经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南岸区、九龙坡区和璧山区,从事黄瓜种子种苗一级批零兼营的主要企业逾40家,经销国内外黄瓜品种139个(表1)。
重庆黄瓜栽培以长江嘉陵江流域河谷蔬菜基地、渝遂高速路沿线蔬菜主产区为主,武隆高山蔬菜基地有部分栽培面积,按种植季节可分为冬春大棚、早春小拱棚、春夏露地和秋黄瓜4类(表2)。
1.3 主导品种优势突出
重庆黄瓜栽培以鲜食为主,商品瓜率高。在生产发展上,黄瓜种植体现了基地化和业主化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决定了对黄瓜品种的要求高,只有在当地表现最好的品种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主导品种优势非常突出,播种面积居前2位的燕白和津优1号占黄瓜总播种面积的比例高达70%~80%。从消费习惯来看,重庆属于南方城市,对白色和绿白色的华南型黄瓜情有独钟,燕白早熟、抗病且品质脆嫩,在该类型黄瓜中优势很强,冬春大棚和早春小拱棚早熟栽培播种面积大、经济效益突出,不但挤占华北型黄瓜的市场份额,在部分蔬菜基地还挤占了茄果类蔬菜种植面积。绿皮的华北型黄瓜津优35号早熟、耐弱光能力强,在冬春大棚栽培中占优势;津优1号和精选津优1号产量高、适应性好,在5~10月上市的黄瓜种植季节占有优势。总之,重庆黄瓜种植面积华南型和华北型基本持平。
表1 重庆地区黄瓜品种类型、数量及代表品种
表2 重庆地区黄瓜种植季节及代表品种
黄瓜种植利润在重庆地区蔬菜生产中名列前茅,而且相对稳定,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未来黄瓜播种面积还将稳步增长,且增长幅度大于其他蔬菜,其中早春增温和夏秋避雨保护地栽培面积将增长更快。
2.1 品质要求更高
华南型黄瓜脆嫩化渣,部分品种还因耐贮运、货架期长等特点,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但部分种质资源葫芦素含量较高,在低温、高温、干旱或氮肥施用过多等情况下,出现瓜蒂部位味苦的缺点,亟待改进。华北型黄瓜大多瘤大刺密,易于农残,光皮品种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2.2 商品性好
重庆地区的气候特点为早春低温寡日照,夏季高温潮湿,津优系列、中农系列等华北型黄瓜在生产上表现畸形瓜率较高,商品性稍差,加之瓜把较长,影响了商品瓜率。从外形看,燕白、川绿、鄂黄等华南型黄瓜基本无瓜把,瓜条顺直,畸形瓜率低,因而市场前景好。
2.3 抗病性强,适应性广
重庆黄瓜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和白粉病,在空气湿度较大时更易发生,单纯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农药残留较重,特别是刺瘤密集的华北型黄瓜,农残明显,影响品质。生产上需要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黄瓜品种,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实现绿色蔬菜栽培,提高种植效益。
2.4 品种专用化
不同的消费需求,不同的种植季节,要求不同的专用型品种。从种植季节看,可分为极早熟、早熟、抗热抗旱等品种;从消费需求看,可分为白色、绿白色的华南型品种,绿皮的华北型品种,水果黄瓜;从消费用途看,可分为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市场方面,水果黄瓜消费需求开始稳步增长,加工黄瓜市场亟待培育。
重庆夏季前期高温高湿,后期伏旱严重,现有栽培品种在高温条件下畸形瓜率高、商品瓜率低;该期供应时间为7~10月,长达4个月,生产上亟须品种升级。
钟建国,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新品种研发及技术推广工作,E-mail:295588761@qq.com
*通讯作者:刘晓波,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新品种研发及技术推广工作,E-mail:676711005@qq.com
2015-04-30;接受日期:2015-09-29
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cstc2012ggC8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