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湿地文化综览

2015-12-21 02:21撰文陶吉兴
浙江林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杭州湾观鸟庙会

□撰文/陶吉兴

浙江湿地文化综览

□撰文/陶吉兴

连载之五

七、中国大运河庙会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古称漕运)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代表了农业文明时期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实现了南北资源物产的大跨度调配,促进了大同地域资源、经济、文化的交流。全长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地跨京、津、冀、豫、鲁、皖、苏、浙8个省市,始于公元前5世纪,由隋炀帝于公元7世纪全线凿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历经2400余年,流淌着绵延不绝的传奇故事,是令世人赞叹的宝贵遗产。

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和浙东运河的起点,杭州是中国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境内列入世界遗产的河道总长达110公里,列入遗产点段达11处。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10月,精心筹备的首届中国大运河庙会在大运河畔隆重举行。庙会征集了大运河沿线各地的杂耍绝活、美食小吃和非遗技艺。庙会以“千古运河,还看今朝”为主题,设立拱宸桥主会场和塘栖古镇、西湖文化广场两个分会场,并设祈运仪式、彩船嬉歌行、三素食集、非遗集市、运河菜系交流峰会、文化创意集市、乡情乡会等主题板块。同时,开通运河水上专线,串联起运河两岸多姿多彩的体验活动。

首届中国大运河庙会历时4天,共聚集了90万人次的游客。庙会的开展让游客充分体验“横跨一座拱宸桥,纵览古运三千里”的壮观景象,体会“老底子、老把戏、传承历史记忆、蕴含古城魅力”的运河文化特色。

八、嘉兴秀洲莲泗荡网船会

嘉兴莲泗荡是古太湖的遗存,湿地水乡文化深厚,历史遗迹独特,目前已辟为省级湿地公园。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十四日,都要举办由苏、浙、沪渔民自发形成的民族祭祀活动——网船会。网船会期间,在千顷莲泗荡上,万篙林立,千舟待发,场面恢弘壮观,影响远至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山东及香港等地。

网船会又称“刘王庙会”、“莲泗荡水上庙会”,因莲泗荡畔有为纪念元代名将刘承忠将军而建的刘王庙,当地船民和渔民为祭祀刘将军而举行庙会。作为国内唯一一处水上庙会,网船会以传统韵味和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苏、浙、沪数万名民众竞相参与。网船会兴起于清咸丰年间,清末民初盛极一时。有文字记载民国36年(1947)庙会,“十八万三千之多的猪头献上神座”,“高高竖着桅杆的大船有八百余艘,轮船二十四艘,其他汉口船三艘,青岛和香港来的船各一艘,其余小网船和民船更不知凡几”。此种大规模的庙会活动直至1958年才终止。至20世纪80年代初,民间香火重新兴起,1979年即有5万余人参与,1986年增至10万余人。近年来,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渔民、船民每年清明和中秋时节驾船会集于此,船队从莲泗荡延伸至古运河,长达5公里,人数达数万之多。祭祀、会亲、娱乐、商品交易,形成了江南独特的水上庙会和“渔民狂欢节”。2011年,网船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建德九姓渔民水上婚礼

建德九姓渔民水上婚礼习俗源自古严州府梅城。相传九姓渔民是元末陈友谅及其部将的后代,江西鄱阳湖决战,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并俘虏了陈友谅的众多部将,称帝后建立了明朝,遂将陈友谅的部属押解到浙江严州府(今建德市梅城镇),流放到新安江上,贬为“贱民”,并规定他们:不得上岸居住,不准与岸上人通婚,不准读书应试,不准穿鞋上岸,不准穿长衫。于是,数百年来,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等九姓,只能举家泛舟,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业,很少与岸上人往来。

久而久之,生活在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以舟为家,日出撒网、日落泊舟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他们也逐渐形成以捕鱼为业的水上部落,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其中“抛新娘”的水上婚俗最为奇特。“水上婚礼”有大有小,跟举行婚礼的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有关。据说,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上婚礼”有上千只渔船,把梅城一带的江边都停满了,当时在大货船上摆酒,最大的船上能摆放12桌酒席,场面非常惊人。至清同治五年,严州知府为九姓渔民颁发了“改贱为良”的“执照”,并立了“改贱为良”碑。随后,九姓渔民和岸上人交往逐渐频繁,习俗相互交融,“水上婚礼”这种形式也逐渐减少,到解放后就难得一见了。

1986年,当地政府把“水上婚礼”作为一个重点文化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推出。虽然在当时“水上婚礼”已经很少了,但是懂得这些习俗的老人们还健在,通过对他们的生活习俗、历史故事、民俗活动的广泛收集,整理出了全套的“水上婚礼”程序。“水上婚礼”以男、女双方的“利市妈妈”为主要角色,在她们的主导下,在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和唱诵后,由新娘的舅舅或叔叔,将蒙着红盖头的新娘抛到对面的船上,再由新郎的舅舅或叔叔接住,掀起婚礼的高潮。浙江电视台据此拍摄制作了建德“水上婚礼”专题片,当地文化旅游部门还把“水上婚礼”排演成一个节目,搬上舞台或直接到河船实景地进行表演。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纷纷报道和宣传,使得原本渐被淡忘的九姓渔民的“水上婚礼”重现风采,成为建德民俗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十、中国湿地博物馆

中国湿地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外围、天目山路与紫金港路的交叉口,于2009年11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布展面积11.7亩,是国内首个以湿地为主题,集收集、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于一体的大众化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分设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厅、西溪厅4个主题展示厅。陈列采用标本与景观、互动与特效、实验与演示等多元化手段,系统而丰富地展示了世界湿地、中国典型湿地、湿地面临的威胁、全球湿地保护行动等内容。特别是中国厅,以“浸入式”场景体验为特色,参观者可以沿着广西山口红树林、上海崇明东滩、江西鄱阳湖、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新疆巴音布鲁克及塔里木河胡杨林、青海三江源、云南哈尼梯田7类中国湿地的复原场景,进行湿地的生态之旅。通过逼真的复原,红树林湿地特有的泌盐和植物胎生现象、东北三江平原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以及候鸟迁徙的习性,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间的不同风景等,都可以得到形象认知。西溪厅,则重在突出西溪湿地的个性——城市湿地、次生湿地、农耕湿地、人文湿地,主要阐述西溪湿地的历史变迁及文化内涵。

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建成,对培养和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促使公众认识湿地、普及湿地知识,增强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开展湿地科学研究,以及进一步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浙江自然博物馆

坐落于杭州市中心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自然博物馆,前身为建于1929年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馆,1984年自然博物馆独立建馆,2009年7月新馆建成开放。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内,有近13万件馆藏标本,记录着地球的生命历程,探索着奇妙的生命世界,展示着人与自然的生动故事。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自然博物馆业已成为国家和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杭州市环境科普基地。

浙江自然博物馆收集汇聚了浙江省门类最齐全的湿地动植物及与之相关的藏品。在业已登记入库的藏品中,许多都起源或生活于湿地,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兽类、鱼类、海洋生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生长于湿地生境的植物、昆虫等藏品,是80多年来自行采集、发掘、征集和社会(个人)捐赠的积淀,展现了我省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在展厅布置上,通过空间、色彩、造型等设计要素,利用自然还原、艺术设计、互动启发等现代化手法,展现海岛、湿地和山地等生态场景,展示纷繁多样、具有地域特征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努力营造自然科学知识的殿堂,为人们解读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的和谐关系。

浙江自然博物馆以“自然与人类”为主题,以提高公众的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宗旨,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智性休闲于一体。在地球日、湿地日、儿童节、爱鸟周,多次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是浙江省湿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社会公众中享有广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成为广大青少年自然探索和科学体验的重要文化场所,激发了人们对探索自然知识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惜与关爱。

十二、杭州湾湿地候鸟文化与候鸟博物馆

位于慈溪市的杭州湾庵东湿地,是中国八大咸水湿地之一,刚好处在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端,地理位置显要。杭州湾湿地既包括广阔的滩涂,也包括大片的芦苇荡与荒草地,以良好的环境、丰富的食物,吸引了大量候鸟的光临。杭州湾湿地面积逾6万亩,是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有上百种数十万只候鸟途经此地,成为候鸟迁徙必经的停息地和中转站,同时也有不少珍稀候鸟来此繁殖、越冬,可谓是“候鸟的天堂”。湿地管理部门始终把湿地保护放在首位,通过众多的保护与恢复措施,建成了国内独有的水鸟高潮停歇地,为迁徙鸻鹬类和越冬雁鸭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据调查,杭州湾湿地已发现鸟类25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30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受威胁鸟类名录24种,重要保护物种有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遗鸥、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黑头白鹮、黑脸琵鹭、白琵鹭、卷羽鹈鹕等。

湿地观鸟是人们亲近自然、感知生灵的一种体验方式,作为一项业余休闲活动,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普及,甚至成立了一些观鸟组织和基地,如美国的国家观鸟协会,成立于1905年,现已拥有会员55万名。中国的观鸟活动近年来也有所发展,在杭州,依托省自然博物馆成立了省野鸟协会,在多个地市设有分会。杭州湾湿地具有地域广袤,湿地生境多样,鸟类种类多、数量大、保护价值高、季节性强等特点,是一个理想的观鸟场所。湿地管理部门通过划定特定区域和路线,设立观鸟平台等措施,供广大游客观鸟欣赏。随着公众崇尚自然理念的不断深入,观鸟将成为体验自然的一种新风尚,杭州湾湿地也将真正成为“观鸟胜地”。

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一个占地约3亩,投资近2000万元的候鸟博物馆,已于2013年9月建成开放。整个博物馆分为三大展区,分别是“飞越中国”、“迁徙之谜”和“留梦杭州湾”。博物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以及鸟类标本、游客互动等形式对杭州湾湿地鸟类的多样性、鸟类知识与迁徙习性以及湿地与鸟类的相互关系等向游客进行系统介绍,多角度地展现了候鸟的相关知识和杭州湾湿地鸟类的概况。为了让无法近距离接触到候鸟的游客们真实领略湿地魅力,博物馆还在湿地深处的候鸟栖息地周围安装42台高清实时监控摄像头,游客可在博物馆内通过电脑遥感,自己控制摄像头来观察候鸟的栖息生活状态。

(未完待续)

杭州湾湿地

猜你喜欢
杭州湾观鸟庙会
湿地观鸟
观鸟记
观鸟须知礼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无人机运用于杭州湾
杭州湾水域通航规律
庙会经济
杭州湾二岸民俗活动的异同
杭州湾滩涂粗养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