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溪
互联网思维是掉脑袋的革命
张松溪
传统航天企业和运营商或者积极转型加入互联网经济的大潮,获得新生,或者在竞争中逐步萎缩,人才、资产被互联网企业收购,江湖除名。这恐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互联网思维是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概念。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理解。据说互联网思维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第一个提出的。作为搜索引擎的创始人,李彦宏想到这一点是情理之中。但是从航天的角度看,虽然自上而下都在讨论互联网思维,但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与贯彻。需要注意的是李彦宏的身份,目前正在改变美国航天产业版图的几个人物,包括马斯克、扎克伯格等都出身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思维会不会也对传统航天产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互联网公司牛,不是因为有神一样的队友,而是因为有猪一样的对手。”——奇虎360的老板周鸿祎如是说。
马斯克对航天的看法,已经在《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多有介绍。我们在这里只摘出一点。马斯克认为,火箭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没有重大改进。高效率制造火箭是一件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与其花大价钱买别人的过期货,不如现有的技术,把火箭的价格降下来。这对以高技术产业形象存在的航天来说,可能并不是太好的评价。
维勒对传统航天的看法,恐怕也是卫星界更不能接受的。他认为,传统航天对于可靠性指标看得太重,过度依赖陈旧的技术和不合理的风险规避理念,一直没有把创新当作产业亮点。传统卫星通信运营商一心想着多发射些卫星,然后靠出租卫星上的转发器获得年度收入,没有创新的动力。上世纪90年代末期,曾经有一批人打算发射低轨道星座来提供互联网接入,但是因为技术和市场不成熟而纷纷下马,甚至连一颗卫星都没发射过。创业者和投资者都遭到沉重打击,主要运营商们因此而对星座概念避之唯恐不及。实际上,星座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10多年后的今天,互联网星座的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卫星和终端价格大幅度下降。全球互联网星座到了实现的时候。正因为这样,维勒的“另外三十亿人”星座用十分之一的价格提供十二倍于传统静止卫星的带宽,而且他还有得赚。
扎克伯格的观点则或许更加激进一些。按照他的说法,互联网接入就应当是免费提供给所有人的,比较大的问题是许多人根本不打算上网。因此,和维勒一样,扎克伯格也打算搞一个低轨道小卫星的星座。他说,人们只要上网,多少都会购买一些付费的服务,或者是流量,或者是软件。这样,星座的钱就赚回来了。考虑到Facebook的商业模式,没准他的成功还真指日可待。
中国的互联网业者尚未对航天做出这样明确的动作。但互联网巨头收购LBS服务已经不算新鲜。如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互联网企业迟早会发现自己需要视频遥感星座、资产跟踪星座,建立自己的卫星运营部门,进而推动今天的互联网硬件制造商开辟卫星制造业、火箭制造业乃至发射服务业。传统航天企业和运营商或者积极转型加入互联网经济的大潮,获得新生,或者在竞争中逐步萎缩,人才、资产被互联网企业收购,江湖除名。这恐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传统广电如果不能适应形势,掉脑袋是必然趋势。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了“江湖除名”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样的企业会在互联网革命中掉脑袋?一种是商业模式完全不可能与互联网兼容的,一种是不肯转型的。
我们所熟知的企业群体中,被互联网革掉了性命的典型,应该是中关村各大电子卖场及其小商户们。多年来,这些企业凭借“中关村”这块金字招牌,以高技术之名,行小商品批发之实。一时间,电子卖场成为中关村最热门的去处,还引起其他区县和城市竞相效仿。而电商兴起之后,不过几年,中关村的“高科技卖场”面具就被剥得干干净净,商城门可罗雀。
正在掉脑袋的,或许还有传统纸媒。纸质媒体的渗透率、容量和更新率都只有互联网的一个零头。这当然和整个大环境的浮躁有关。大家一定对德式阅读不陌生,从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等方面,德国,一个把读书变成了全民文化的国家,再次证明:“阅读的力量,让民富国强不再遥不可及。”但纸媒的下滑在中国已然是事实:当活色生香的视频呈现在受众面前,尤其是从平板电脑和大屏幕手机流行起来以后,纸质媒体崩溃的速度不断加快。能存活下来的纸媒,多数都是与产业深度融合并扩展为全媒体平台的。
即将掉脑袋的,或许还有传统广播电视业。2014年秋天的一份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电视开机率已经下降到30%。这个开机率,指的显然是通过有线网络获取视频的开机。其实很多家庭的电视每天都开机,只不过用的是各种盒子,而信息通道则是宽带网络。特别是光纤入户推广以后,一根光纤就可以供全家多个终端同时运行流媒体,比一屏一盒的有线电视优越得多。在今天的娱乐形态中,晚饭后全家准点看电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淡出,下载到本地、随时点播的模式越来越流行。传统广电如果不能适应形势,掉脑袋是必然趋势。
建造航天研发制造设施所需要的钱,金融市场肯定能够提供。马斯克的历程已经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互联网为什么如此强大,为什么企业不遵从互联网思维就要掉脑袋,这恐怕要花数十倍于本文的篇幅才能说清楚。但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90年代末期,有人就在思考卫星服务的经济性问题,在文章最后,他说了一句意义深远的话:“互联网降低了知识的价格”。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主要资源的价格如何,决定了经济的发达程度乃至社会治理的成败。在农业社会,粮价决定了上下游产业的价格和社会稳定。在工业社会,煤、铁、油之类的产品价格决定了社会运行的成本和就业率、生活水平之类的核心政治问题。对于一个信息社会来说,信息的价格决定了社会运行。
信息的价格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这不仅仅是建设通信网络的费用和使用它的费用,也包含了寻找知识所在之处的费用。不仅仅是直接支付的金额,也包括了寻找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们要获得某些知识,一般情况下需要拿到纸质的印刷品,也就是所谓的“硬拷贝”。或许要付出漫长的等待,也就是时间成本。如果不算等待,就要亲自上门取件,付出的旅行成本可能比纸质本身贵得多。
社交网络的兴起,让人们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更直接、更准确地获得知识。所谓的人肉搜索,就是对社交网络知识聚集能力的一种描述。对航天来说,曾经只对少数专业精英提供的知识、曾经只印刷很少数量的“硬拷贝”、曾经仅仅对少数垄断企业开放的竞标与投资机会,现在可以向所有人开放。
垄断无非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准入的垄断,一种是对专业知识的垄断。互联网至少摧毁了后一种垄断。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占某种知识。至于航天产业所需要的知识,原本就没有被刻意垄断,在互联网思维之下,任何人只要打算从事航天,就一定能从互联网上得到相应的知识。至于建造航天研发制造设施所需要的钱,金融市场肯定能够提供。马斯克的历程已经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面对革命,无非两种出路。或者是拒不改变,最终被人革命;或是主动改变,自己革自己的命。
在维勒的竞标中,西方一些大型卫星制造商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决心来革自己的命。面对只有几亿美元的合同,空客、劳拉等宇航巨头放下身段,与OHB这样的小公司同台竞争。而就在5月底,波音公司拿到了NASA商业载人运输的第一份合同。这同样是波音放下身段,与马斯克竞争,与名不见经传的内华达山脉公司竞争,用扎实功底拿出来的成绩。
大公司尚且如此,在传统模式下勉强糊口的中小企业,是不是更应该考虑怎么才能革自己的命?
面对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要想自我革命,最重要的是认清这样的事实:没有什么是可以被垄断的。多年从业的经验,不一定是财富,也可能是包袱。有一位电商界的朋友曾经说,在中国,只有刚需才有人买单。只有真正从大众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去为他们提供负担得起、用着顺手的产品和服务。
其实这其中道理,早有人说了无数遍,能做到的却极少,那就是“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