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韦 陈龙平 李达周 王蓉 江传燊 郑林福 王雯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消化系统疾病,El-Serag 等[1]的研究表明东亚地区 GERD 患病率为 2.5% ~ 7.8% 。而在有典型症状的 GERD 患者中,至少 33% 存在咽喉反流(LPR)症状[2],包括慢性清嗓、咳嗽、声嘶等。食管pH 监测是 诊 断 GERD 的重要手段,但 对 GERD 食管外症状的 pH 监测尚没有统一的 评 分 标准,常以咽喉部或食管近端监测到异常 pH 值作为发病的证据。目前国内常用的是导管式双探头 pH 监测仪和腔内 pH 阻抗监测仪,但由于监测期间需要长时间置管,易造成不适症状,甚至使检查结果存在潜在的假阴性、假阳性[3],另外,导管式 pH 监测法对于咽喉反流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也受到质疑[4-5]。近年来出现了无线食管 pH 胶囊,但多用于 GERD 食管下段的 pH监测,咽喉反流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价无线食管 pH 胶囊在咽喉反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 2015 年 5 月至 2015 年 8 月就 诊南 京 军 区福州总医院,有咽喉反流症状的患者 12 例为咽喉反流组(LPR 组),无咽喉反流症状的健康志愿者 1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无胸腹部手术史及咽喉部其他疾病史,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近期未发生消化道出血、脑血管意外等事件,且无胃镜检查的禁忌症。检查前 1 周停止服用 PPI、H2 受体拮抗剂等抑酸药及影响胃运动功能的药物。检查前常规行肝功及凝血功能检查明确无异常,并完成 RSI 量表评分,LPR 组评分须大于 13 分,对照组须小于或等于 13 分。行胃镜检查明确食管黏膜无破损,确定胃食管交界(即 EGJ)距门齿的距离。本研究获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ChiECRCT-2015614)。
1. 无线食管 pH 监测系统及置入前准备:国产食管 pH 胶囊系统,由食管 pH 胶囊、输送装置、无线数据接收器组成。检查前.将电极和胶囊分别置于pH 值为 1.07 和 7.01 标准缓冲液中校准,并且检测负压吸引系统是否完好。
2. 无线食管 pH 胶囊的监测及数据记录:在对 pH胶囊校准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 0.09 mg/kg)使受检者达到镇静,经口分别将两个胶囊置于 EGJ以上 5 cm 和 16 ~ 20 cm 处,并开启负压吸引系统,使 pH 胶囊固定于食管黏膜上(图 1)。数据无线传输到接收器上,受检者需随身携带接收器,接收数据范围在 2 m 内,共检测 48 h。记录完成后,将接收器通过专用软件描绘 pH 的变化曲线并自动分析结果。在监测期间,受检者需记录活动、饮食、服 药 、睡 眠 的 具 体 情 况 和 不 适 症 状 ,包 括 吞 咽 疼痛、胸骨后异物感、咳嗽、咽喉部不适等。
3. 观察指标:食管远端的酸暴露监测主要采用John-DeMeester评分。评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以pH < 4 为监测标准,记录 pH < 4 占总时间、占立位时间的百分比、占卧位时间的百分比以及 pH < 4 的总次数、pH < 4 超过 5 min 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时间。
食管近端的 pH 监测满足以下条件时即存在一次咽喉反流[6-7]:(1)pH 值下降至 < 5.0;(2)咽喉部pH 值的下降与远端传感器 pH 值同时发生,或在其发生以后立即出现,咽喉部 pH 值的最低值应大于远端食管处的最低值;(3)pH 值的下降不是在进食或吞咽时发生;(4)近端感受器 pH 值下降是快速的,而不是逐渐的。监测过程中出现超过三次反流即诊断咽喉 pH 值异常,或近端食管 pH 值 < 4 的总时间等于或超过 1% 即存在咽喉反流[6]。
参数分析采用 t 检验,非参数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检验,样本均数比较采用 Wilcoxon秩和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所有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 系统。
共有 24 例咽喉反流患者及志愿者参与本研究,平均年龄为(37.38 ± 10.12)岁。其中对照组的平均年 龄 为 (30.83 ± 8.62 )岁,LPR 组 的 平 均 年 龄(43.92 ± 6.83)岁。
图 1 食管 pH 胶囊的位置。A、B 分别为胃镜直视下食管上段、下段 pH 胶囊的位置,C 为胸片下双食管 pH 胶囊的位置,分别平第 3、8 胸椎水平。
图 2 食管近端 pH 胶囊和远端 pH 监测同步监测结果。A:食管近端 pH 值变化,B:食管远端 pH 值变化。A 图箭头所指方向为监测到的一次咽喉反流。
24 例受检者均行食管双 pH 胶囊监测(图 2),除 1 粒胶囊首次放置未成功,随后再次放置时即成功置入,其他放置过程均顺利,放置的成功率均为98% ,监测过程未出现胶囊过早脱落,但所有的食管pH 胶囊记录的数据均出现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的中断。总监测时间为 48 h。
图 2 即提示监测到一次咽喉反流时 pH 胶囊记录的数据。对照组平均 RSI 评分为(5.00 ± 2.40),测得的平均咽喉反流次数为(1.00 ± 0.95)次,食管下段平均 DeMeester 评分(DMS)为(4.80 ± 3.43)。LPR 组平均 RSI 评分为(16.75 ± 3.08),平均咽喉反流次数为(10.17 ± 5.73)次,食管下段平均 DMS为(27.39 ± 10.57),LPR 组 平 均 咽 喉 反 流 次 数、DMS 均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 < 0.05,表 1)。对两组作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LPR 组咽喉反流次数与 DMS 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对照组无明显相关关系(图 3)。对 LPR 组咽喉反流次数和 RSI 评分作相关性分析还可发现,LPR 组中两者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图 3),说明食管pH 胶囊监测的结果和 RSI 评分的结果相符。
置入食管双 pH 胶囊后 24 例受检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疼痛感及梗 阻 感,多在前 48 h 内,48 h后吞咽疼痛感及梗阻感均缓解或消失。另外还有 5 例出现胸骨后疼痛,2 例出现咽喉部不适、异物感,但均症状轻微,可以耐受。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喉痉挛、恶心、呕吐,便血、黑便等,无一例因严重不适症状而要求取出 pH 胶囊。
对照组咽喉反流次数和 DMS 的关系
LPR 组咽喉反流次数和 DMS 相关性
图 3 咽喉反流次数和 RSI、DMS 评分的相关性。A:对照组咽喉反流次数和 DMS 无明显相关关系,P > 0.05。B:LPR 组咽喉反流次数与 DMS 间存在正相关性的关系(P < 0.05,r =0.672)。C:LPR 组咽喉反流次数与 RSI 评分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 < 0.05,r = 0.762)。
表 1 两组 DMS 及咽喉反流次数
咽喉反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现,传统的咽喉反 流 诊 断 方 法 包 括 RSI、RFS (反 流 体 征 指数)量表评分,咽喉部唾液中胃蛋白酶监测等,但这些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受到质疑[8],确诊需依靠检测到咽喉部异常的 pH 值,目前常用的是双探头导管式 pH 监测及 pH-阻抗监测,但这两种都会造成不适症状,而且准确性不高[9-10]。无线食管 pH 胶囊具有耐受性好[11],监测过程中不适症状少,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的特点[12],但在 GERD 食管外症状的诊断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研究了无线食管pH 胶囊在咽喉反流诊断中的价值。
虽然引起咽喉反流症状的机制包括“反流”和“反射”两方面,即除了胃酸等反流物对咽喉粘膜的直接损伤外,胃酸反流至远端食管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复咳嗽、清嗓等,最终导致粘膜损伤[8-13],但两 种 机 制 都 认 为 胃 食 管 反 流 参 与 咽 喉 反 流 的 发生[14]。因此同时行食管上、下段 pH 监测可能有助于咽喉反流的诊断。Friedman 等[9]曾将 pH 胶囊置于咽喉反流患者食管上段接近咽喉处可测得咽喉反 流 的 相 关 数 据,但 未 同 时 监 测 胃 食 管 反 流。Francis 等[10]先后在食管上段及下段放置 pH 胶囊,但未对食管上下段的 pH 值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本研究同时行食管上下段双 pH 胶囊监测,评价pH 胶囊在咽喉反流中的诊断价值。
食管下段的酸暴露监测主要采用 DeMeester 评分。pH 胶囊在食管上段的监测应用较少,尚无统一的判断标准。目前认为在咽喉部,在排除进食的情况下 pH 值快速下降至 < 4.0 称为一次咽喉反流。但 Musser 等[15]认为咽喉反流并不完全是酸反流,也包括 胃 蛋 白 酶 在 内 的 碱 性 反 流,甚 至 pH 值 在5.0-7.0 的弱酸反流范围内也可能引起咽喉粘膜损伤。Mazzoleni[6]等比较了 4.0 ~ 5.5 不同 pH 值对咽喉反流诊断的影响,提出 pH < 5.0 或 5.5 可作为诊断标准,因此在咽喉部的 pH 监测中目前认为以 pH< 5.0 甚至 5.5 作为标准[16]。本研究中,咽喉反流的监测标准为食管上段 pH 值下降至 < 5.0,结果发现所测得的咽喉反流情况与患者的 RSI 符合度高,两种检测方法显著相关,说明食管 pH 胶囊用于咽喉反流诊断的准确性较高。本研究结果还提示健康志愿 者 中 也 可 能 出 现 少 量 咽 喉 反 流,这 与 Neto等[6]的研究结果相符,但这些志愿者自身无明显症状,可能并没有明显的临床意义[17]。有些患者出现咽喉反流的症状时未监测到食管上段的 pH 小于 5,这可能是因为咽喉部和食管上段缺少对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抵抗机制[8],相比于食管下段,咽喉部和食管上段的敏感性更高[10],所以这时候监测到轻微的 pH 值下降也是有意义的。在对 LPR 组咽喉反流次数与 DMS 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咽喉反流次数与DMS 呈正相关,而对照组中两者无明显相关关系,这说明咽喉反流患者中咽喉反流由胃食管反流引起,pH 监测需要结合食管远端的 pH 值。
本研究使用双 pH 胶囊同时监测,监测时的并发症主要是吞咽疼痛感、梗阻感,但多数症状轻微,所有患者在胶囊自行脱落后症状即消失,均未出现因严重不适要求移除 pH 胶囊。放置 pH 胶囊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患者的不适症状,在镇静条件下放置胶囊,可提高放置成功率[18],且镇静药使用量少,对监测结果无影响[19]。在 pH 胶囊监测期间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出现。监测结束后无明显不适。pH 胶囊使用后无法回收,增加了检查的费用,但也避免了交叉感染[20]。以上这些都 说 明,食管pH 胶囊用于咽喉反流的监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本研究中将 pH 胶囊分别放在 EGJ 上方 5 cm及 16-20 cm 处,因为放置的位置过高不仅会使受检者不适症状增加[21],还可能导致放置失败。本研究中出现 1 粒 pH 胶囊首次放置未成功,稍降低位置后胶囊即成功置入,可能因为放置的位置过高易受到吞咽的影响。
无线食管 pH 胶囊在咽喉反流的监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记录的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断,时间在数秒至数分钟不等。除了本身技术方面的问题[22]导致 pH 胶囊监测时出现的数据传输中断[23],还可能因为双 pH 胶囊同时监 测,在 数 据 接 收 时 有 可 能 受 到 相 同 频 率 的干扰[24]。
综上所述,无线食管 pH 胶囊在咽喉反流的诊断中有良好的准确性,监测过程中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可减少受检者不适。但无线食管 pH 胶囊的技术方面的改进以及在咽喉反流中的进一步应用等,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1 El-Serag HB,Sw eet S ,Winchester CC ,et al. Update on the epidemiology of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 Gut,2014 ,63 (6 ):871 -880 .
2 王 晓 巍,倪 道凤 .胃 食 管 反 流 与 慢 性 咽 喉 炎[J]. 中 华 耳 鼻 咽 喉科 杂 志,2004 ,39 (1 ):55 -58 .
3 黄 悦 ,夏 志 伟.24 小时 食 管 pH 电 极 定 位 方 法 及其 应 用[J]. 临 床消 化 病杂 志 ,2012 ,24 (3 ):187 -189 .
4 Vaezi MF,Schroeder PL,Richter JE . Reproducibility of proximal probe pH parameters in 24 -hour ambulatory esophageal pH monitoring[J]. Am J Gastroenterol,1997 ,92 :825 -829 .
5 Han MS ,Lada MJ,Nieman DR ,et al.24 -h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 monitoring may be an inadequate test for detec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patients with mixed typical and atypical symptoms[J]. Surg Endosc,2015 ,29 (7 ):1700 -1708 .
6 Neto SC ,Herbella FA ,Silva LC ,et al.Ratio between proximal/dist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oes not discriminate abnormal proximal reflux[J]. World J Surg,2014 ,38 (4 ):890 -896 .
7 Mazzoleni G ,Vailati C,Lisma DG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oropharyngeal pH -monitoring and esophageal pH -impedance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 ith suspected GERD -related extra-esophageal symptoms[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ity,2014 ,26 :1557 -1564 .
8 Madanick RD . Extraesophageal presentations of GERD :Where is the science[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2014 ,43 (1 ):105 -120 .
9 Friedman M,Schalch P ,Vidyasagar R ,et al. Wireless upper esophageal monitoring for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J].Otola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7 ,137 :471 -476 .
10 Francis DO,Sumner E ,Goutte M ,et al. Feasibility of dual wireless esophageal pH monitoring:randomized blinded sham -controlled trial[J].Otola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2 ,147 (1 ):91 -97 .
11 汤进芝 ,王蓉 ,郑 林 福 ,等. 国 产 食 管 pH 胶 囊 与 导 管 式 24 h 食 管pH 监测 的 有 效 性 、安 全 性 及耐 受 性 比 较[J]. 临 床 消 化 病 杂 志 ,2014 ,26 (2 ):68 -71 .
12 Yang XJ,Gan T ,Wang L ,et al. Wireless esophageal pH capsule for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 ,20 (40 ):14865 -14874 .
13 Becker V ,Drabner R ,Graf S . New aspects in the pathomechanisim and diagnosis of laryngopharyngeal reflux-clinical impact of laryngeal propton pumps and pharyngeal pH metry in extroesophage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5 ,21 (3 ):982 -987 .
14 Komatsu Y ,Hoppo T ,Jobe BA . Proximal reflux as a cause of adultonset asthma:the case for hypopharyngeal impedance testing to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diagnosis[J].JAMA Surg,2013 ,148 (1 ):50 -58 .
15 Musser J,Keichner L ,Neils-Srunjas J,et al. A comparison of rating scales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extroesophageal reflux[J]. J Voice,2011 ,25 (3 ):293 -300 .
16 Btunworth JD ,Garg R ,Mahboubi H ,et al. Detecting Nasopharyngeal Reflux:A Novel pH Probe Technique [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12 ,121 (7 ):427 -430 .
17 张园园 ,胡国 华 .咽 喉 反 流 的 研 究 进 展[J]. 临 床 耳 鼻 咽 喉 头 劲外科杂 志 ,2010 ,24 (1 ):45 -47 .
18 Bechtold ML ,Holly JS,Thaler K ,et al. Bravo (wireless)ambulatory esophageal ph monitoring:how do day1 and day2 result compar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 ,13 (30 ):4091 -4095 .
19 Tsou YK,Lien JM ,Chen C K ,et al.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with conscious sedation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catheter-based 24 -h pH monitoring [ 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 ,19 (11 ):1805 -1810 .
20 Tankurt E ,Tüzömay N ,Sengül B ,et al.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Bravo capsule pH monitoring [J]. Turk J Gastroenterol,2011 ,22 (3 ):352 -353 .
21 Krarup AL,Simren M ,Funch -Jensen P ,et al. The esophageal multimodal pain model:normal values and degree of sensitization in healthy young male volunteers[J]. Dig Dis Sci,2011 ,56 (7 ):1967 -1975 .
22 陈龙平 ,汤进 芝 ,吴 光 勤 ,等 . 食 管 pH 胶 囊 与 鼻 导 管 式 食 管 pH监测在 诊 断 非 糜 烂性 反 流 病 中 的 技 术 缺 陷[J]. 中 华 消 化 杂 志 ,2014 ,34 (11 ):760 -762 .
23 de Hoyos A ,Esparza EA . Technical problesms produced by Bravo pH test in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patient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 ,16 (25 ):3183 -3186 .
24 Wenner J,Johnsson F ,Johansson J,et al. Acid reflux immediately above the squamocolumnar junction and in the distal esophagus:simultaneous pH monitoring using the wireless capsule pH system[J].Am J Gastroenterol,2006 ,101 :1734 -1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