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轻松读懂九三学社的好书

2015-12-20 01:58穆建民
民主与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九三学社新华日报创始人

穆建民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

在九三学社成立70 周年前夕,由王世铎先生编著的《九三学社史话》(以下简称《史话》)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本轻松读懂九三学社的书,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一本好看的书。

“九三学社从建社到今天……如果将她放在中华5 千年历史长河中考量,短暂如白驹过隙。不过,她的发起者,却大多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这段百年沧桑,几乎浓缩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一切悲喜剧,其战争之惨烈,社会之动荡,人民之困苦,天地之翻覆,新旧之撞击……可以说史无前例。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反差巨大、对比强烈、触目惊心的时代背景,当我们展开九三学社这幅算不得厚重的历史图卷时,呈现在眼前的,自然也是山奔海立,云起雷行……还有,一个个披肝沥胆的热血人物,叙说不尽的往事、动人的情怀……”这段印在《史话》封底的文字,没有宏大叙事,但却纵横捭阖、娓娓道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深入思考。具体说来,《史话》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贯穿一条主线。九三学社从孕育到诞生,从发展到今天,所走过的每一步,所经历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无一不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引路人作用,无不贯穿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党亲密合作的主线。

“云涌巴渝”这一章的题记是这样写的,“九三学社的创始人,早年都曾投身于推翻封建统治和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斗争,都曾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主与科学,是他们遵奉的圭臬和崇高精神指向……在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结下了亲密的友谊……”

《史话》介绍的几个历史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一,九三学社先贤通过《新华日报》了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底的一天,黄国璋(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带着潘菽(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心理学家)来到重庆雅园,拜访许德珩(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劳君展(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教授)夫妇,让许德珩惊喜不已。这是因为,潘菽是五四运动中与许德珩一起被捕的32 名学生之一,还因为潘菽的兄长潘梓年、堂弟潘汉年均是共产党员,潘梓年是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汉年在白区负责文化统战工作。九三学社了解延安的情况,与中共党组织的联系,大多是由潘菽通过《新华日报》实现的。书中记述了梁希(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林学家)在重庆第一次读到《新华日报》时,那种对中国共产党人高风亮节和抗日主张的由衷赞叹,“大有拨云雾见青天之感”。他把《新华日报》看作真理的传播者,几乎到了饭可以不吃,《新华日报》不可一天不读的地步。每逢《新华日报》创刊纪念日,梁希都要赋诗讴歌。1943年12月28日是梁希60 岁生日,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在新华日报社专门备了两桌酒席为梁希祝寿。金善宝(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农学家)也是《新华日报》的热心读者。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控制极严,订报人被记入黑名单暗地里迫害,金善宝毫不畏惧,照订不误,最后中央大学农学院只剩下他订阅的1 份。毛泽东在赴重庆谈判期间与梁希、潘菽、金善宝、涂长望、干铎、李士豪、谢立惠等在张治中将军公馆的座谈,是通过新华日报社精心安排的。九三学社发挥“笔杆子”的作用,发表对时局的宣言声明也好,看法意见也罢,主要也是靠《新华日报》平台实现的。

其二,中共老一辈领导人的鼓励和帮助,为九三学社酝酿、诞生和发展引领方向、铺平道路。《史话》提到,也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约请许德珩、劳君展在八路军办事处共进午餐。餐叙间,双方回顾了1936年秋许德珩夫妇得知延安供应困难,即在北平买了布鞋、怀表和火腿等,托中共地下党员徐冰、张晓梅转送毛泽东的轶事。毛泽东“人数少不要紧。你们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经常在报上发表发表意见和看法,不是也起很大的宣传作用吗?”的鼓励,坚定了许德珩将九三座谈会建成一个永久性政治组织的信心。《史话》还提到,1949年新政协会议筹备时,九三学社当初并未被作为邀请单位。周恩来专门就此作了说明:“……在哈尔滨确定单位时,我们期待这两个团体(指九三学社和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作者注)进行秘密工作,因此没有邀请他们来参加。已经来到解放区的这两个团体的许多位,当时是同样参加其他组织,并没有用团体的名义出现……现在情况不同了,本来二十三个单位已经协商很久了,考虑到邀请他们,像刚才说的两个团体——九三学社和民主革命同盟的领导人物,如九三学社的许德珩先生等已经参加了其他单位,这两个单位在筹备会议中就不邀请了,留待正式的新政治协商会议中再邀请。”当时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齐燕铭也说:“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黎老(指九三学社创始人、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作者注)正在那里教历史课。由于我们知道黎老已经参加了九三学社,所以我们希望把九三学社作为一个民主党派”参加全国政协。《史话》引用《伟人毛泽东》一书的记载:“1949年6月……毛泽东亲自圈定‘九三学社’的负责人许德珩参加会议,并要周恩来去找许德珩写一份关于九三学社情况的报告,使之名正言顺地成为我国的民主党派之一。”参加新政协,意味着九三学社与共产党团结合作,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为争取解放战争胜利做出积极贡献的历史被社会所公认,为九三学社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政治保障,九三学社由此进入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不过,当时不少九三学社成员并未有这样的共识,反而在酝酿解散。书中引用许德珩的回忆:“九月间,人民政协召开,九三学社很光荣的列为民主政团之一,参加了政协。可是我们都是一些书生,各人又都有各人自己的工作岗位。政协开过以后,人民民主政权已经建立,我们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认为此后,只要在本岗位上替国家尽力,不需要组织什么政团。所以去年政协开完以后,九三学社就预备解散,曾经为这件事,开过几次会,并且已经着手草拟解散宣言,南北各地社员多半同意这个办法,我个人也主张这样办。”毛泽东访问苏联回京后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指示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转达他不同意解散的意见。李维汉召集部分在京社员座谈,传达毛主席的指示:“九三学社不仅要存在,而且要扩大……九三学社不能‘不要’,而是‘必要’,并决定给九三学社找房子……”毛泽东的重视和关怀,才使九三学社彻底打消了解散的想法。

二是占有大量史料。《史话》紧紧围绕社史中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借助大量翔实史料,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浅出、系统生动地展现了九三学社历史发展脉络。

2007年以来,九三学社中央启动了以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为重点的社史工程,发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事实、亲历者及后人回忆,并陆续出版10 余部人物传记,摄制5集社史专题片,口述史项目也取得阶段成果。王世铎先生直接参与其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他写好这本《史话》奠定了坚实基础。《史话》中,这方面的成果多有体现。比如,抗战胜利前夕,褚辅成(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社会活动家)、黄炎培等7 位参政员“本着良心的使命”,不计个人毁誉、不避成败利钝,与毛泽东、周恩来的几番函电往来,并受毛、周之邀专程前往延安为国共和谈奔走斡旋的过程。比如,何鲁(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数学家)天赋极高,智慧超群,且生性爽直,面对权贵以至老蒋,以嬉笑怒骂为常事,指摘弊政、斥腐骂贪,一个钻研数学,擅书法喜吟诗的低眉菩萨,转瞬就会变成怒目金刚的情节。比如,九三学社成立前后,在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言辞剀切而犀利的文稿,如同一篇篇檄文,旗帜鲜明、气度非凡,是由吴藻溪(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社会活动家)起草的情况。比如,中共党员刘尊棋解放前和“文革”期间,承蒙王卓然(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社会活动家、张学良外文秘书)两次搭救出狱的经过。比如,作者参加社史专题片拍摄过程中,在沈阳采访葛庭燧(九三学社原中央常委、金属物理学家)夫人何怡贞的情况。还比如,作者引用参与口述史工作时,采访反右前后在九三学社中央机关工作的历史学家祁龙威,对储安平(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光明日报总编)兼任《九三社讯》主编时办事认真、业务强、讲求效率,以及“党天下”发言的片断回忆……

三是画龙点睛图文并茂。《史话》分“云涌巴渝”“慷慨赴国忧”“跨入新时代”“一寸丹心为报国”“崇高使命”等5 大部分,每部分又分6~7 个小标题。看得出,对各个章节的标题作者都经过了精心推敲,既概括凝炼,又颇具文采,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文字叙述间,适时配以插图,增强了直观感和形象感,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九三学社的历史是由一代代九三学社杰出代表人物与广大社员共同书写的历史。记言、记事、记行,归根到底是记人。在叙述上,作者站在上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前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之命运大决战的历史背景下,从《新华日报》1946年1月9日刊登的一条消息——《政治协商只许成功——学术界举行九三座谈会,决定筹组九三学社,声援政治协商会议各代表,完成历史任务》切入,采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社史的方式,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出九三学社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描绘了一个个鲜活亲切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斐然成章。既有全社上下耳熟能详的许德珩、梁希、潘菽、黎锦熙、金善宝、涂长望、严济慈,也有鲜为人知的褚辅成、张西曼、税西恒、张雪岩、黄国璋、袁翰青、樊弘;还有蜚声中外的科学家茅以升、周培源、黄汲清、谢家荣、邓稼先、王淦昌、赵九章、吴阶平、王选、黄昆、程开甲、陈芳允、师昌绪、谢家麟等。那栩栩如生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使人感同身受。对于我们温故知新、增强定力,深入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追问具有重要意义。未系统学习过社史的社员、入社不久的年轻社员,细细品读、慢慢回味,更具魅力。

当然,九三学社70年历史涉及领域广阔、涉及人物众多、涉及史料浩繁,写好这样的一本历史通俗读物,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曾在建国后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专职领导职务,协助许德珩主持九三学社中央日常工作的孙承佩着墨明显不足;对九三学社中央第二任主席周培源与许德珩何时进行的新老交替交待不清,且对周培源的介绍放在其卸任之后;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但1992年底,吴阶平出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介绍其职务时,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字样,且吴阶平的介绍过于简约,特别是未体现其与中共老一辈领导人如周恩来的特殊渊源。上世纪80年代,周培源领衔调研并提出的《关于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区的建议》及《大西南连片贫困岩溶地区脱贫与振兴经济建议报告》属于典型的参政议政工作,而非社会服务。此外,九三学社中央领导人并非在代表大会上当选,而是在相应的一中全会上产生,表述还不够准确等。

“虽云智慧生灵府,要且功夫在笔端”。瑕不掩瑜,从史料出发而不拘泥于史实,繁简得当的取舍,流畅自如的表达,彰显了作者的行文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这样的《史话》佳作甚为难得。

猜你喜欢
九三学社新华日报创始人
127.48万元起售,全新奥迪A8L Horch创始人版上市
冷向阳当选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添香”创始人周天伟 浪漫主义者的胜利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