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之间:一位晚清遗老日记中的思想图景

2015-12-19 11:52蔡志鹏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元素

摘 要:清末民初是一个新旧交替,中西方思想文化发生剧烈碰撞融合的时期。身处这一时期的传统士人在思想上有着新旧元素相交错的矛盾特征,罗志田指出,过渡时期文化人的思想观念中往往并有中西新旧“两个世界”。恽毓鼎就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士人,他笃信儒家的道德文章,通过科举进入官场,长期随侍光绪帝,对“旧学”、“舊制”推崇之至,且反对迷信西学和改革体制。清廷覆亡,民国肇立后,他以晚清遗老自居,一面固守传统道德文化,批评民初乱象,一面又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逐渐理解并接受了一些新知识和新事物,于是其晚年的思想世界呈现出新旧交错的复杂图景。恽毓鼎身前留下的长达120多万字的个人日记为后人了解这位晚清遗老的真实思想图景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恽毓鼎;守旧派;晚清遗老;思想图景;新元素

恽毓鼎,字薇孙,又字澄斋,河北大兴人,祖籍江苏常州。光绪十五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咸安宫总裁等职, 特别是担任起居注官十余年, 成为清宫廷事件的旁观者和记述者,亲眼见证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一生影响最大的事件当是其在1907年连续参倒了军机大臣瞿鸿禨和两广总督岑春煊两大重臣。恽毓鼎可谓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士人,他自小寄居在伯父家,伯父恽彦琦对他实行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其思想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染,后来他以科举入仕,便将儒家的道德文章奉为立身安国之本。

1 “旧”思想之反映:尊旧学、守旧制、忠旧主

所谓“旧”思想,是相对于清末急剧涌现的以西化为核心的“新”思想而言的。坚持“旧”思想的主体是信奉儒家文化的传统士人,他们信仰孔孟之道,维护旧学和旧制的尊崇地位,抵制剧烈变革,即使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引入一些新学新制,也坚持要以中学为体。这类固守儒家道德思想的传统士人在民国建立后便被称为“守旧派”。恽毓鼎便是一位“守旧派”士人,他的日记反映出他的“旧”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旧学

洋务派名臣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将洋务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成为晚清“守旧派”士人抵抗西学冲击,维护中学正统地位的主要理论依据。

恽毓鼎也认为学术应以中学为体,过度迷信西学会导致道德败坏。他认为:“今天下最可忧者,在人心风俗(在上者极力提倡西学,而人心渐与之俱化,一旦泰西有事,恐不免从风而靡耳。总之,不向根本处培植而唯考之以西学为务,是直驱民离叛也。可恨可痛),其害实自汉学家启之,使为学、做人分为两事,而学者不复向身心性命上用工,学校无名教,士林无清议,陵夷浇薄,非一朝夕之故也。向使讲学之风犹盛,宋儒之说大行,人心未漓,气运决不至此!”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谕令废八股,改试策论,令部臣详议章程。恽毓鼎上奏指出:“时文之弊,至今已极。……若改为论体,使得镕经铸史,畅所欲言,则有根柢者可以学识见长,而空疏者自无从着手,诚善制也。唯愚意义理之学断不宜废。或首场试四书义一篇,五经义一篇;次场试史论三篇;三场试时务策三篇(不必定讲西学。凡田赋、盐漕、钱法、水利、兵刑之类皆是)。”[1]他对改八股为策论表示赞同,但认为不应废除义理之学。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恽毓鼎大为忧愤,认为废科举可能会导致中华文化的覆亡,指出“若即持此课士,恐十年之后圣经贤传束之高阁,中国文教息灭,天下无一通品矣。”恽毓鼎认为贫弱不是国家目前最大的忧患,世道人心的沦丧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他在1910年十一月二十四的日记中感叹:“呜呼!中国贫弱不足患,而世道人心澌灭溃决殆尽,乃大足患也。”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恽毓鼎将之归咎于提出学制改革的张之洞、张百熙等人,认为“今日大局之坏,根于人心,而人心之坏,根于学术。若夫学术之坏,则张之洞、张百熙其罪魁也。”直接将清廷统治危机归咎于学制改革。

(二)守旧制

恽毓鼎是旧制度的坚定维护者。他对清末新政持消极态度,尽管他曾上奏提出保护利权、修建铁路、选拔人才等改革措施,但未免已是洋务派的旧曲重弹。他坚决反对骤废科举,认为:“科举为取士之途,一时未可遽停,八股与策论亦不相上下,应俟学堂成效昭然,用人有方,然后议裁议改可也。”他对于官制改革也多有不满,对之批评道:“自各新衙门之设,求进者麇集辇下。无一定之级,无一定之途,人人存速化之心,习钻营之术。此近五年朝局大变象也。破坏廉耻,扰乱志气,莫此为甚!”认为新设部门催生了人的钻营之心,破坏了礼义廉耻的道德感,最终会危害国家。

恽毓鼎坚决维护君主专制体制,反对共和宪政。尽管他曾在1910年向清廷上过《请速开国会以顺舆情折》,但那也仅仅是为了让君主“俯顺舆情”,而开国会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疆臣的“欺谩”和消弭激烈的“民气”,最终达到“我皇上操其魁柄,端拱于上,益以见圣主之尊”的作用,表明他并不将开国会与实行民主宪政等同。恽毓鼎反对共和制,认为“共和断不能久治天下。虽家庭商贾之事,亦须定于一尊,号令归一,始能行之,何况治天下。”他将清廷最后的覆亡也归罪于新政,他认为“自来亡国,未如是之速者。其实乱亡之祸,早伏于十年之前。”新政本来是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然而新政的实施却导致了截然相反的效果,恽毓鼎认为正是新政引起的人心崩溃导致了清廷的速亡:“三年新政,举中国二千年之旧制,列圣二百年之成法,痛与划除,无事不纷更,无人不徇私,国脉不顾也,民力不恤也。……日晙月削,日异月新,酿成土崩瓦解、众叛亲离之大局”,足见他对新政的不满。正是出于对君主制的眷恋,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恽毓鼎积极响应,他领衔代表京兆12县向袁世凯呈递更定国体的请愿书,后又当选国民代表,并受到袁世凯召见,成为了旧体制的坚定维护者。

(三)忠旧主

“忠”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准则之一。恽毓鼎信奉“忠”的道德,对自己长年侍奉的光绪帝有着深厚的爱戴、感恩和忠诚之情。他称赞光绪帝:“庸讵知天挺英明,豁达大度,奋发欲有所为”,认为光绪帝“处万难之会,遵养时晦,以求自全,有大不得已之苦衷哉!”[2]对光绪帝的处境深表同情,一颗忠君之心跃然纸上。

恽毓鼎将接受新式外交礼仪作是对皇帝的不忠行为,因此,他十分反感新式外交礼仪的推行。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允准外国公使亲递国书,由皇帝亲自起立受书,这是一个大胆的礼仪变革。可在恽毓鼎看来,皇帝亲自起立接受外国公使递交的国书乃是严重的失礼行为,他在日记中写道:“闻俄国使臣此次勤见,竟等宝座中阶,直逼御案,呈递国书。又各国使臣欲我皇上起立受书。由总署奏请,竟奉俞旨。呜呼!诸大臣身受国恩,乃令吾君受辱如此,真万死不足以赎罪矣。”将接受新式外交礼仪视为君主和国家的大辱,也是作为臣子的大耻。

辛亥革命进一步激发了恽毓鼎思想里的“忠”。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以忠臣自居:“余为世臣,谊当以国同休戚,不能比乡里诸生,唯有竭吾心力为之。设有不幸,即以身殉之,无置身局外之理也。”[3]他支持其在兵部任职的长子随军南下与革命军作战,及至清廷覆亡以后,其长子还长期在清小朝廷内任禁卫军副都统。民国建立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反对民国政府,在1912年的端午节,“仍着清室衣冠行礼”来表示自己的忠心。美籍学者周明之将晚清遗老这种由革命激发出的“忠”的性格称之为“潜伏的忠”,这些遗老们在帝制尚存时还有些许改革救国之心,而一旦帝制崩塌,“潜伏的忠”的性格便会被激发放大,转而抵制新政权。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忠的再度肯定”。恽毓鼎思想深处的“忠”便是在辛亥革命的激发下,“再度肯定”而被放大。

2 “新”元素的萌发: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作为一位传统士人,恽毓鼎的思想底色是“旧”的,尊旧学、守旧制、忠旧主是他“旧”思想的反映。然而其所处的时代毕竟不同了,清末民初是一个新旧交错,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受现实环境的影响,恽毓鼎的思想世界不可避免地萌发了一些“新”的元素,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逐渐理解并接受上。

(一)接受新知识

恽毓鼎早年就经常读《中西纪事》等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报纸杂志,对于西方知识有一定的兴趣。

恽毓鼎十分重视学习来自西方的统计学、财政学等实用知识。1908年,他的儿子恽宝铭在法律学堂肆业,他托友人从日本寄回一些新译出的政法、财政类新书。他将《政法述义》等十余种新书送给儿子,“督其逐次研究”,而“其中《统计学》一种,精要有用,发前人所未发,留以自览。”并且认为在财政学方面,“今人胜于前人远甚。”[4]可见其重视西方实用知识的学习。

恽毓鼎对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书也很感兴趣,他读完梁纂的《英儒达尔文学说》后,对进化论表示认同,认为“达氏种源论,推明万物天演竞存之理。大凡人物之生,有天然淘汰,有人事淘汰,占于优位则胜而存,退于劣位则败而灭,其理甚精。余验之万物,证以中国历史,确不可易。处今日世界,尤宜熟复斯言。”[5]他在看完梁纂的另一本书《法人孟德斯鸠政学派》第1卷后,认为“孟氏创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鼎立之论,开欧美立宪之宗,诚伟人矣。”[6]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亦表示赞赏。

恽毓鼎主要通过阅读一些时人主编的报纸杂志来获得新知识。他喜欢读由梁启超任主笔的《国风报》,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于近人译著新书,皆阅不终篇,即生倦厌,独《国风报》则读之醰醰有味,益我良多。”1910年由宋教仁等执笔,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民立报》,多刊载时事政论、介绍新学的内容,十分流行,恽毓鼎对于其中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很感兴趣,认为“此报于政说学理特详,且具卓识,为南北各报之寇,而摭拾丰富,零金碎锦,多可采之辞。”[7]1911年以后,恽毓鼎又订阅了专以刊登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著译文章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他在日记中称赞该刊上的文章“理博趣昭,亦颇引人入胜。长年多暇,以此为遣日之资,殊为不恶。”此外他还订阅了《不忍杂志》、《庸言报》、《亚细亚》、《国华》等报刊杂志,他甚至认为自己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汲取新知识“不过一年,即可成政治、法律学问通才。”恽毓鼎在不知不觉间已经逐渐接受了新知识。

(二)接受新事物

受现实环境的影响,恽毓鼎在清末逐渐接受了政法、财政类经世实用的新学教育。在维新思潮渐盛的1897年,他同意家塾先生提出给他儿子加授算学的建议。[8]科举制废除后,朝廷以新学招揽人才,他也让家中子弟学习新学,以新知识来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他認为:“科举虽罢,子弟不能不读书”,他还命长子“专一研究政法学,为他日致用之道”。1908年他又送另一个儿子入法律学堂肆业,四年后另一个儿子也入新学堂学习政法知识。可见,尽管恽毓鼎尊崇儒学,但当社会需要经世之学时,他也会适时地变通,支持家中子弟学习新学,以适应时代需要。

恽毓鼎也积极参与新式学堂的创办活动。如江苏同乡会馆设有旅京江苏籍官绅合办的子弟学堂,他一直参与江苏学堂的事务,后来担任监督。此外他还参加一些教育团体的活动。如1909年4月,他参与旅京教育总会,被举为会长,负责统筹旅京各学堂教育事务。6月参加中外教育界人士在京成立的世界教育会,“各国学界有名者皆充会员”,他作为中国两个代表之一,与英、德、美、奥、日本等国8人参与此会。1912年,他又参加教育统一大会,会员110人。成立会上他“登台演说教育原理,众多拍掌”,经投票公举,他以一个旧派人物,与新派人物“当代闻人”汤化龙、章炳麟等共4人当选为理事。

此外,恽毓鼎对一些新式文化生活也进行了尝试,如他虽然嗜好京剧,常到戏园看戏,但也时常陪同妻女家人去看新剧和电影。1907年北京开辟了农事试验场,附有动物园,是北京第一所公家花园,他也时常陪同友人及妻女家人去游玩。这些新式文化活动也增进了他对新事物的了解。

学习新知识,参与新式教育活动,体验新式文化生活,这些都对恽毓鼎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并使之萌发了一些“新”元素。当然,恽毓鼎始终认为传统道德才是人心的真正归宿,但是他也认为在现今时代,如果不了解新学,就不能成为实用性的人才。他在1912年的日记中提到:“身处今日,贵有旧道德,尤贵有新知识,否则将无以自立于社会中。”[9]虽然内心仍然坚守着旧道德,但也不能不接受新知识,新旧交错成为一位晚清遗老思想世界的真实图景。

3 小结

恽毓鼎生活在一个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融合的新旧交替的剧变时代。他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和影响,儒家的道德文章在他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使他成为一位拥护旧制的“晚清遗老”。但时代毕竟不同了,随着新思潮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他的思想也会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逐渐萌发出一些“新”的元素,理解并接受了一些新知识和新事物,于是其晚年的思想呈现出了新旧交错并存的特征。由此可见,在清末民初这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所谓“守旧派”士人也并非完全地守旧,他们在心理和思想层面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他们的思想新旧并存,很难截然区分。恽毓鼎是这一类传统士人的代表,然而随着被贴上“守旧派”的标签,他们思想中的“新”元素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

参考文献

[1] 罗志田:《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77-82页。

[2]恽毓鼎:《恽毓鼎澄斋日记》[M].史晓风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3]《恽毓鼎澄斋日记》,第160页。

[4]《恽毓鼎澄斋日记》,第276页。

[5]《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15页。

[6]《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62页。

[7]《复陈新政折》,恽毓鼎:《恽毓鼎澄斋奏稿》[M].史晓风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8]《恽毓鼎澄斋日记》,第354页。

[9]《请速开国会以顺舆情折》,《恽毓鼎澄斋奏稿》,第123-124页。

[10]《恽毓鼎澄斋日记》,第436页。

[11]《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55页。

[12]恽毓鼎:《崇陵传信录》[M].中华书局编辑组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页。

[13]《恽毓鼎澄斋日记》,第157页。

[14]《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17页。

[15]《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96页。

[16][美]周明之:《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8页。

[17]《恽毓鼎澄斋日记》,第381页。

[18]《恽毓鼎澄斋日记》,第381页。

[19]《恽毓鼎澄斋日记》,第382页。

[20]《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36页。

[21]《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93页。

[22]《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36页。

[23]《恽毓鼎澄斋日记》,第662页。

[24]《恽毓鼎澄斋日记》,第141页。

[25]《惲毓鼎澄斋日记》,第276页。

[26]《恽毓鼎澄斋日记》,第450页。

[27]《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97页。

[28]《恽毓鼎澄斋日记》,第591页。

作者简介

蔡志鹏(1990—),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欢
新元素
全区检察机关创新创优项目解码发展“新元素”
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元素中文名之管见
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娱乐性领域的应用
给传统注入新元素,让课堂走出大视野
新元素融入高校健美操运动之实践研究
新元素从小培养奥迪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