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昕诺/整理)
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提出了产业互联网,而中国则要结合国情走两化融合的道路。
本期“微信点击”带您听一听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和苗长兴口中的“两化融合”,并看一看四川长虹和青岛海尔如何探索适合自己的“两化融合”。
【听一家之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安筱鹏副司长近期在题为《工业4.0与制造业的未来》的演讲中,提出“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他用“系统的系统”概括智能制造,并强调了系统中的互联性,具体讲,一是设备和设备的互联:单机智能设备的相互连接,实现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再到智能工厂;二是设备和加工对象的互联;三是所有制造系统、设备与人的互联,所有的装备、软件、硬件、网络都是围绕如何提升人的效率、为人更好的服务这一主线。
【看企业实战】位于四川省高新区的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厂注塑车间内,几十台机床正源源不断、有条不紊地生产着各种模塑产品,除了偶尔有一两个工作人员在更换模具外,偌大的车间里很难再见到人影。每个巨型的机身上都有一块巴掌大的电子屏,机床上所有的生产数据,都可以在这上面进行显示和搜索。车间里只见机器不见人,但明显有一双“巨手”在操纵着这一切,让无人的生产线运转得比有人时更流畅。这双“巨手”是什么?车间注塑工艺产品经理王志刚说:“这就是我们由信息化支撑的智能制造。”在实现信息化之后,塑料四厂生产车间的相关数据,从生产到成品,整个过程都与后端平台达到实时共享。甚至每一件产品的质量状况,也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极大地降低了原料的废损。生产速度和产品合格率成正比增长,人手需求反而少了。工人们无需在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的环境中工作,员工流失率也因此大大降低。
【听一家之言】工业4.0和产业互联两个概念本质的东西是一样的,即两化融合带动智能制造。安筱鹏副司长认为智能制造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生产方式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极少量生产、服务型制造以及云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带给人们的启示是,企业需要不断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的边界在哪里、我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在哪里、我的价值在哪里”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认为智能制造应该作为“两化”融合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推进生产方式定制化、柔性化、网络化,从而不断地充实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新优势。
【看企业实战】登录海尔的网上商城,你会发现冰箱竟然可以定制,消费者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冰箱的颜色、款式,还有性能,把各种各样的模块组合到一起,做成一台专属于自己的冰箱。消费者鼠标一点,带给制造商的却是不小的挑战。一条生产线大约要生产上百种型号的冰箱,不按照批次生产,零部件多样生产,会给传统企业带来许多不便。但是在海尔,生产过程却有条不紊,工人只需要把产品部件随机放进吊笼里,生产线就可以根据用户定制的型号自动检索,即便是相邻的两个产品不同,磨具都可以自动切换,系统自动进行伺服换模,18秒钟之内完成,通过这种方式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在网上,消费者还可以查到定制冰箱到哪一个工位了、生产到哪儿了,有没有出厂,有没有交送到物流的手中等信息。在海尔东北制造基地制造总监孔庆堂看来,“将来一定是个性化定制的时代;没有以互联工厂为基础的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就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