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春,王志强,卢致健,陈园平,张水华
(江西地矿局赣东北大队地勘院,江西上饶334000)
江西上饶大山坞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诸葛春*,王志强,卢致健,陈园平,张水华
(江西地矿局赣东北大队地勘院,江西上饶334000)
通过地质测量、槽探、坑探和钻探等工作,查明了萤石矿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的数量、分布、形态、厚度、产状等地质特征,对矿床的控制因素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萤石矿;矿区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标志
大山坞萤石矿区位于位于江西省上饶县南东方向,直距约75km,属上饶县五府山镇管辖,矿区处于北武夷山脉北坡边缘,区内总的地势为北东高、南西低。局部相对较陡,区内植被发育,通视、通行及自然地理条件较差。
在大山坞萤石矿区内,基本查明了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本查明了区内构造破碎带型脉状萤石矿床特征及成因,并确定了该区萤石矿地质找矿标志和控矿因素。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
表1 详查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大山坞萤石矿区大地构造上位于钦杭结合带南侧的华夏板块之北武夷隆起带北缘。
2.1 区域地层
区域地层主要分布有蓟县系周潭岩组、青白口系万源岩组、侏罗系下统水北组、中统漳平组、上统鹅湖岭组及第四系等地层。见表2。
表2 区域地层简表
2.2 区域构造
本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基底褶皱构造线展布方向大致近东西向。
(1)褶皱。基底褶皱构造属区域上石塘复式向斜的东段组成部分,区内绝大部分被中生代地层和岩体覆盖、破坏,仅在北西角和南东角等地零星出露,基底褶皱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展布,组成地层为中、晚元古界周潭岩组和万源岩组。测区基底褶皱大多属片褶,褶皱形态复杂,为多期次、多型式褶皱叠加而成。
(2)断裂。断裂构造发育,分布广,规模较大。主要有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3组。
①近南北向断裂。本组断裂构造规模较大,总体呈近南北向延伸,延长8~20km以上,断面倾向东或西,倾角50°~80°,呈单条出现。
②北东向断裂。本组断裂构造发育,总体呈20°~ 75°方向延伸,延伸长度数十米至28km,宽数米至数十米。断裂面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20°~80°。发育硅化破碎带,带内岩石除硅化外,尚有糜棱岩化、片理化及构造角砾岩。片理揉皱,节理发育,沿断裂或节理有脉岩或石英脉充填。
其中与矿体有关的断裂为高洲—金钟山断裂及其南东侧小断裂。
③北西向断层。本组断裂较发育,分布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延长数十米至25km以上,总体呈290°~320°方向延伸,倾角一般较陡。断裂由构造破碎带组成,带内岩石硅化强,石英脉发育,构造角砾呈棱角—浑圆状,大小悬殊。
2.3 岩浆岩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分布广泛,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其次有少量基性、中性及碱性岩类分布。活动时期主要为燕山期,东部呈大岩基产出,西北部则以发育岩株、岩滴、岩瘤为特征。火山岩主要为喷发岩,主要岩性为流纹岩、粗安岩等,赋存于侏罗系上统鹅湖岭组(J3e)地层中。见表3。
表3 区域岩浆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序列表
2.4 区域矿产
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矿床主要有铜、铅、锌、银、金,其次为钨、钼、铁及萤石等。萤石主要有上饶县四十八镇萤石矿区,位于上饶县城正南方向直距26km,矿体产于侏罗系水北组地层中的北东东向构造破碎带中,达小型规模.
3.1 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生代侏罗系下统水北组、上统鹅湖岭组。第四系联圩组沿沟谷、溪流及地势低洼之处分布。
(1)侏罗系下统水北组(J1s)。广泛出露于区内,是区内的主要地层。与下伏周潭岩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2)侏罗系上统鹅湖岭组(J3e)。为一套流纹质陆相火山碎屑岩夹火山熔岩建造,呈喷发不整合覆盖于中下侏罗统地层之上,共分4段,区内只发育第一段,分布于详查区南东面。
(3)第四系联墟组(Qhl)。沿沟谷、溪流及地势低洼之处分布。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与砂砾石。
3.2 矿区构造
矿区内褶皱构造属单斜构造。断裂比较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3组,其中北西向构造和近南北向构造控制着本区矿体的空间分布、规模及形态产状。
3.3 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发育燕山晚期复式花岗岩,为葛仙山岩体外湾独立单元(ξK2Ww),主要岩性为肉红色粗粒石英正长岩、肉红色多斑石英正长岩及肉红色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呈岩枝状侵入于侏罗系水北组上段地层中。出露面积0.067km2,分布于矿区的北东角。
3.4 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种类主要有硅化、萤石化、绿泥石化,次为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叶腊石化和黄铁矿化。
(1)硅化:为本区主要蚀变,在不同岩石中普遍发育,只是强弱程度及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矿区内有2期硅化作用,早期硅化与成矿关系密切,其结晶程度差,同时伴有大量萤石化。晚期硅化脉多为灰白色微—细粒石英,往往切割早期硅化脉,并沿碎裂面交代萤石,晚期硅化伴有少量萤石化。
(2)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在花岗斑岩、矿化层及两侧围岩中,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普遍发育,呈显微鳞片状结晶,常与硅化相伴生。
(3)萤石化:一般伴随硅化出现,常常充填交代围岩的裂隙或断裂破碎带的角砾,形成萤石石英脉或萤石石英团块,局部地段形成有工业意义的矿体。
(4)黄铁矿化:在区内普遍发育,呈星点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粉晶集合状、细粒状及小团块状。
综上所述,区内围岩蚀变种类简单,以硅化、绿泥石化最为普遍发育,且硅化、萤石矿化、绿泥石化三者叠加与成矿关系密切。
4.1 矿石结构、构造
矿区内矿石多呈半自形粒状结构,少量角砾状结构、碎裂状结构,局部微粒状、纤维状、梳状结构。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一般分布在矿脉的中心部位;次为条带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主要分布两侧脉壁,并且常形成对称条带状构造。
4.2 矿床成因分析
矿区及外围侏晚系水北组下段地层中,隐伏火山—潜火山岩、花岗斑岩发育,其中火山—潜火山岩、花岗斑岩含氟较高,与成矿关系密切;
矿体呈脉状产于断裂破碎带中,与围岩界线清楚,矿石具对称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为典型的充填矿床特征;
矿物的共生组合为:萤石、石英、玉髓(蛋白石),少量方解石等,且萤石以浅色为主(萤石低于175℃时即消失颜色),显然为典型的中低温矿物组合特征.
综上所述,本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矿床工业类型应为硅酸盐岩石中的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床。
4.3 找矿标志
(1)构造标志:断裂破碎带为区内主要控矿因素,尤以北西向断裂矿化最强。
(2)围岩蚀变:尤以带状发育的硅化、绿泥石化、萤石化三者叠加对成矿有利。
(3)侏罗系水北组地层中,浅部或深部发育花岗斑岩、火山—潜火山岩,尤以断裂构造发育的岩体更是良好的间接标志。
(1)通过槽探、坑探和钻探等工作分析出矿区的含矿地层:区内的赋矿地层为侏罗系下统水北组,该组由一套类复理石建造的岩石组成。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有北东、北西、近南北向3组,北西向一组是矿区内主要控矿构造。燕山晚期复式花岗岩在区内广泛分布,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热源和矿源。
(2)矿床成因类型 对矿床的控制因素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矿床工业类型应为硅酸盐岩石中的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环境地质属良好—中等。
(3)本矿床矿体主要靠硅化、绿泥石化、萤石化三者叠加及矿化强度强弱并根据化验结果来圈定;据基本分析结果,从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起,将符合工业指标的样品分布地段全部圈为矿体,将矿体中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无矿样品作为夹石圈出。矿体呈脉状产于断裂破碎带中,与围岩界线清楚;基本查明了矿体的数量、分布、形态、厚度、产状等地质特征。矿体的分布严格受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控制,呈陡立(倾角55°~75°)脉状产出,可圈出大致平行的矿体2个,均属隐伏矿,矿体埋藏深度为15~300m,矿体走向长约500余米,斜深70~180m,赋存标高+312~+65m(北西端及深部未全部控制住),矿体真厚度约3m,平均为2.50m,矿体展布的总体趋势是由南东向北西侧伏。
[1]包家宝,等.江西铜矿地质[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陶奎元,等.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作用基本特征[J].南京地矿所所刊,1988(4).
[3]阳正熙.矿产资源勘查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P619.21
A
1004-5716(2015)03-0147-04
2014-04-03
诸葛春(1969-),男(汉族),江西上饶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勘查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