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学,王 权,毕 真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212地质队,山西长治046000)
沁水煤田煤层对比
王志学*,王 权,毕 真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212地质队,山西长治046000)
为服务沁水煤田勘探、生产的煤层对比需要,参考勘查资料,用标志层及层间距法,结合岩性组合规律、沉积环境分析对山西组、太原组主要煤层进行对比,煤层编号从上到下编号为1~16号。
沁水煤田;煤层对比;砂岩
沁水煤田是山西省内六大煤田中范围最大,煤炭开发时久,各地煤层资料较多,但编号存在较大差别,为煤田勘探、生产的煤层对比参考需要,本文参考大量勘查资料对沁水煤田内的主要含煤地层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进行编号对比。
沁水煤田地理位置位于山西省中东部至东南部。国家规划煤炭矿区有:东山矿区、阳泉矿区、武夏矿区、潞安矿区、晋城矿区、霍东矿区[1]。见图1。
图1 沁水煤田煤炭矿区分布图
沁水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的山西组及石炭系太原组。太原组岩性组合为灰色(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夹白色、灰色石英(杂)砂岩—炭质页岩、煤—石灰岩。山西组岩性组合为灰色(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夹白色、灰色石英(杂)砂岩—炭质页岩、煤[2]。
2组地层含煤16层左右,主要有9层。可采煤层太原组2~5层,山西组1~3层。
太原组地层平均厚度90(晋城)~137m(武夏),含煤系数5.96%(晋城)~8.96%(武夏)。太原组一段、二段(K4灰岩以下层位)含煤5~7层。太原组三段地层含煤性各矿区差异较大,在东山矿区含煤3层,在阳泉矿区含煤8层,在武夏、潞安、晋城矿区含煤6~8层,在霍东矿区含煤1层。
山西组地层平均厚度46(霍东)~57m(武夏、潞安),含煤系数4.03%(武夏)~13.88%(霍东)。地理位置上大致沿沁源县城—武乡县城—左权县城连线分界,以北山西组地层含煤6层,以南山西组地层含煤4层。
沁水煤田内含煤地层沉积相对稳定,岩性组合特征具有规律性,标志层及煤层特征明显,变化规律清晰,客观上为煤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采用标志层及层间距法,结合岩性组合规律,沉积环境分析对山西组、太原组主要煤层进行对比,煤层编号从上到下编号为1~16号。
对比标志的主要标志层:K2、K3、K4灰岩,K7、K8砂岩及3号、15号煤层。次要标志层:K5、K6灰岩及K1、S1砂岩[1,3-4]。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4.1 K1砂岩
太原组底砂岩,灰白色—浅灰色,中粒—细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斜长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高,硅质及钙质胶结,常为黄铁矿浸染成黄色,底部含楔形之黄铁矿结核,厚度2~6m,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北部东山、阳泉矿区粒度粗;南部潞安、晋城矿区常相变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
4.2 K2灰岩
太原组下部海相灰岩,夹有燧石结核或条带。深灰色,中—厚层状,该灰岩中蜓类动物化石碎屑含量较高。厚度5.27~14.50m,平均7.00m。层位稳定,厚度大。在东山矿区俗称关门沟灰岩和涧道沟灰岩;在阳泉矿区,由于该灰岩中夹三薄层泥岩将其分为四层,故名“四节石”;在晋东南(武夏、潞安、晋城矿区)称第一灰岩和松窑沟灰岩。
在K1砂岩和K2灰岩之间发育有14、15、16号煤层,15号煤层是主要可采煤层。K2灰岩是14号煤层的直接顶板,15号煤层的老顶。
1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下距K1砂岩0~25.34m,平均10.02m。在霍东矿区为主要可采煤层,旧称11号煤层,煤层厚度0~3.59m,平均厚度1.61m。在其他矿区煤层厚度0.00~3.55m,平均0.18m。在晋城矿区东部陵川县和长子县赵庄勘探区局部可采。
15号煤层:为沁水煤田的主采煤层之一。在东山矿区厚度3.45~11.85m,平均厚度7.20m。结构较复杂,顶板为K2灰岩、泥岩。在阳泉矿区厚度0.27~8.60m,平均厚度4.15m。结构较复杂,一般含夹矸1~4层,上距K2灰岩2.60m左右。在霍东矿区旧称9+10号煤层,有分叉复合现象,厚度1.46~3.81m,平均厚度2.45m,结构较简单,含夹矸1~2层,顶板为K2灰岩、泥岩。在武夏矿区厚度0.60~6.60m,平均厚度4.89m,局部夹2-3层夹矸,层位稳定,上距K2灰岩5.86~11.92m,平均11m。夏店区分为15-1、15-2、15-3号煤层。在潞安矿区厚度1.81~6.00m,平均厚度4.06m,在长治以北的屯留、襄垣逐步分叉为15-1、15-2和15-3号,上距K2石灰岩0.00~5.37m,平均4.00m。在晋城矿区煤层煤层厚度0.86~5.88m,平均2.75m左右,含夹矸一般1~4层,结构属较简单—复杂,上距K2石灰岩0.00~2.04m,平均0.60m。
14号煤层:为不稳定、局部或零星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2.26m,平均厚度0.60m,总体北部发育较南部差。在潞安、晋城矿区下距15号煤层3m左右。
4.3 K3灰岩
太原组中下部海相灰岩,夹燧石结核和条带。该灰岩中含蜓、腕足、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深灰色、煅烧后呈浅灰色、灰紫色,固结中等。厚度为3.00~7.00m,一般3~4m,其厚度由南而北,由东到西略有增厚趋势。在东山俗称为石齐凹灰岩,在阳泉俗称钱石灰岩,在晋东南称老金沟灰岩和第二灰岩。
K2与K3灰岩间距:在东山、阳泉矿区平均在23m左右,霍东矿区平均在14m左右,武夏、潞安矿区在4.50~9.00m,晋城矿区0.92~10.19m。间距总体南小北大。K3灰岩为13号煤层的直接顶板。
13号煤层:沁水煤田内层位稳定,工程见煤率平均90%,局部可采。在东山矿区厚度0.00~1.72m,平均厚度0.84m,俗称三尺煤。在阳泉矿区厚度0.00~1.00m,平均厚度0.59m,俗称钱石下煤。在霍东矿区厚度0.00~1.52m,平均0.58m,北厚南薄,旧称8号煤层。在武夏矿区厚度0.00~2.05m,平均0.41m。在潞安矿区厚度0.00~0.94m,平均0.44。在晋城矿区厚度0.00~0.60m,平均0.32m。
4.4 K4灰岩
太原组中部海相灰岩,夹大量燧石结核、条带。深灰色、微晶—细晶方解石为主,含黄河菊石等动物化石及碎屑。零星地段相变为泥质灰岩、黑色泥岩。在部分区域分叉为上下两层,中夹薄层泥岩、页岩。总体在煤田中部厚,南北两边薄,在武夏、霍东及潞安矿区,厚度3.02~4.27m。在东山、阳泉、晋城矿区,厚度0.92~1.79m。东山俗称瓜地沟灰岩,阳泉俗称猴石灰岩,晋东南俗称红矾沟灰岩和第三灰岩。
下距K3灰岩4.51~21.54m,平均11.00m。为11号煤层的直接顶板,K4与K3之间赋存有11、12号煤层。霍东矿区煤层旧称7号、7下号。
12号煤层厚度0.00~2.04m,平均厚度0.56m,工程见煤率平均70%,在东山、阳泉、霍东、武夏矿区北部局部可采。
11号煤层厚度0.00~1.00m,平均厚度0.31m,工程见煤率平均75%。沁水煤田煤层对比见图2。
4.5 S1砂岩
太原组中上部砂岩,为粗粒—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含砾,厚度1.00~20.00m,层位相对稳定,普遍发育,总体北部厚度大、粒度粗;南部厚度小、粒度细。在东山、阳泉矿区俗称第一砂岩,晋东南俗称黄水沟砂岩、落红砂岩。
图2 沁水煤田煤层对比图
下距K4灰岩3.00~17.32m。S1砂岩与K4灰岩之间局部沉积有9号、10号煤层。
10号煤层:厚度0~1.17m,平均0.18m。
9号煤层:主要分布于襄垣县夏店往南至沁水,局部可采。煤层厚度0~6.69m,平均0.66m。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阳泉矿区称猴石上煤;晋东南俗称半香煤[3]。
4.6 K5灰岩
为太原组上部海相灰岩,夹大量燧石结核和条带,含海百合茎等动物碎屑。该标志层沁水煤田南部发育,在东山、阳泉、霍东及武夏矿区北部为海相页岩或砂质灰岩,厚度多小于1m。在武夏矿区南部、潞安、晋城矿区层厚0.82~5.64m,平均2.53m。在阳泉俗称南峪灰岩,晋东南俗称附城灰岩和第四灰岩。
下距K4灰岩10.00~43.34m,平均29.36m。为7号煤层的直接顶板。K5与S1砂岩之间沉积有7号、8号煤层。
8号煤层:厚度0.00~6.69m,平均0.44m,在东山、阳泉、晋城的泽州等地局部可采。东山旧称9号煤层,俗称满天四尺炭;阳泉旧称9号、9号上煤层俗称第二砂岩上煤。霍东矿区不发育。
7号煤层:煤层厚度0.00~2.10m,平均0.47m。在多地有分叉现象,霍东、东山、阳泉矿区不发育。
4.7 K6灰岩
为太原组顶部海相硅质泥晶灰岩或燧石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该标志层沁水煤田南部发育,在潞安、晋城矿区因其层位稳定,特征较明显,往往将它作为划分太原组与山西组的辅助标志。层厚0.00~3.92m,平均1.44m。下距K5灰岩1.14~25.03m,平均12.18m。为5号煤层的直接顶板。晋城称小东沟灰岩,东山称叠锥灰岩,阳泉称丰垢层——砂质灰岩。
K6与K5之间赋存有5、6号煤层。在东山、阳泉矿区旧称8-1、8-2号煤层,煤层分叉较多,俗称小齐煤、七尺下煤,局部可采。
6号煤层:厚度0.00~3.15m,平均0.39m。
5号煤层:厚度0.00~5.84m,平均0.49m。
4.8 K7砂岩
山西组底砂岩,灰白色、浅灰色,细—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一般是中上部粒度细,向下部变粗,局部含砾石或相变为粉砂质泥岩。东山、阳泉矿区俗称第三砂岩,晋东南俗称陵川砂岩。层厚0.00~33.86m,平均 7.81m。下距 K4灰岩 29.23~71.20m,平均48.36m,在东山、阳泉及霍东矿区北部平均间距为25m左右。
4.9 K8砂岩
为下石盒子组底砂岩。具交错层理,煅烧后呈紫斑、浅灰—淡黄色。在东山、阳泉、霍东矿区岩性常为石英砂岩,俗称第四砂岩,厚度4.00~10.00m。在武夏、潞安及晋城矿区岩性以长石石英中细粒砂岩为主,横向上常相变为细砂岩或粗砂岩俗称老顶砂岩和佳祥砂岩。砂岩厚度0.45~16.03m,平均厚度5.70m。
K8与K7砂岩间为山西组地层,总体呈灰—灰黑色,与上覆下石盒子组地层的灰黄色、黄绿色相区别。赋存3~6层煤层。
地理位置上大致沿沁源县城—武乡县城—左权县城连线分界,以北山西组地层共含煤6层,在东山矿区和阳泉矿区煤层旧编号从上到下为1、2、3、4、5、6号,在霍东矿区以往仅对可采煤层进行了编号,煤层旧编号从上到下为1、2、3号;以南山西组地层共含煤4层,武夏、潞安、晋城矿区煤层旧编号从上到下为1、2、3、4号。本次对比参照霍东矿区山西组煤层旧编号,把层位较稳定可采煤层编号为1、2、3号。东山、阳泉矿区煤层旧编号1、2号取消,旧编号3、4、6号对应编号为1、2、3号,煤层在山西组中的位置由北往南逐步抬升。
3号煤层:在武夏、潞安、晋城矿区为大部—全区可采,为山西组内主要可采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厚度0.60~12.10m,平均厚度5.58m。在阳泉、霍东矿区为局部可采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厚度0.10~3.55m,平均厚度0.77m。
2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在霍东矿区大部可采,为主要可采煤层,厚度0.45~2.52m,平均厚度1.24m。在东山、阳泉、武夏、晋城矿区为局部可采煤层,厚度0.00~3.97m,平均厚度0.68 m。潞安矿区厚度0~0.79m,平均厚度0.18m。
1号煤层:在东山、阳泉矿区大部可采,为山西组内主要可采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厚度0.00~4.75m,平均厚度1.12m。在霍东、晋城矿区局部可采,位于山西组上—顶部,厚度0.00~1.64m,平均厚度0.54m。
沁水煤田煤层总体对比性明显可靠,太原组K4以下层位南北沉积差别小,K4以上层位大致以沁源县城—武乡县城—左权县城连线分界,以北区域沉积环境稳定性差,以南区域沉积环境较稳定,厚度较大,15号煤层是主要可采煤层。山西组大致以沁源县城—武乡县城—左权县城连线分界,以北区域沉积煤层层数多达6层,稳定可采层3层,以南区域沉积煤层层数最多4层,其中3号煤层厚度大、稳定可采。本次煤层对比编号可以为煤田勘探、生产的煤层对比参考使用。
[1]王润福.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山西省煤炭资源图集[E].2012:8-190.
[2]武铁山.山西省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1997:173-179.
[3]张耀隆.山西省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汇总报告[R].山西省地质矿产局二一二地质队,1988:102-120.
[4]武铁山.山西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9:140-173.
P618.11
A
1004-5716(2015)11-0104-04
2014-11-24
王志学(1968-),男(汉族),山西芮城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