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内科 芜湖 241000
本文将106例心源性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分析联合抗凝疗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观察对象 本组106例均为我院2013-05—2014-05收治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诊断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心源性脑梗死标准[1],且均存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颤动史。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38例,女15例;年龄46~78岁(56±7.8)岁;病因:心衰21例,心房颤动12例,冠心病20例。对照组男36例,女17例;年龄45~75岁(55±6.9)岁;病因:心衰20例,心房颤动14例,冠心病19例。2组性别、年龄、病因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给予一般性治疗,即规律作息、多休息、少操劳、保持开朗心情;健康饮食,少吃高盐、高糖、高胆固醇食物,多选择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等。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给实施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病情一般者,阿司匹林剂量50~75mg/d,病情严重者,剂量为250~300mg/d,氯吡格雷用量75mg/d,为防止大剂量药物刺激胃部,可在餐间或餐后服用。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抗凝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0.4~0.6mL/次腹壁前外侧皮下注射,注射2次/d,1个疗程7~9d;华法林治疗剂量维持在2~4mg/d。用药后定时进行凝血监测,预防出现血小板骤减、出血等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1)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后30d、治疗后90d的NIHSS、BI指数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NIHSS评分由高变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逐渐恢复;BI指数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提高。(2)疗效评价标准[2]:意识障碍、肢体麻木、眩晕或癫痫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日常生活自理仍存在困难为有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更严重,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为无效。2组均在接受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治疗前后NHISS 评分、BI指数变化情况 2 组NIHSS评分有所下降,BI指数明显升高,但治疗后30d、治疗后90d,观察组NHISS评分、BI指数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BI指数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与BI指数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IHSS评分 BI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30d 治疗后90d 治疗前 治疗后30d 治疗后90d观察组 11±4 4±2.1* 2±1.0* 30±13 70±10* 85±9*对照组12.5±5.5 7.1±3.5 5.3±2.8 33.6±16.7 54.2±12.1 62.9±11.8
2.2 2组疗效情况 观察组显效、有效分别为29例、18例,有 效 率88.70%;对照组分别为12 例、13 例,有 效 率47.17%,2组总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期间,2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脑出血。观察组4例,其中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症状性脑出血2例,口腔黏膜出血1例,发生率7.55%;对照组3例,其中口腔黏膜出血2例,症状性脑出血1例,发生率5.67%,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且可能在任何脑血管中出现栓塞,其中左侧脑动脉主干是比较常见的梗死部位,主要因主动脉弓向脑部供血时,需经左侧脑动脉。临床对脑梗死的分类中,一种是心源性脑梗死。这种类型多发作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3]。心衰、心房颤动、动脉硬化均是发病危险因素;一种是非心源性脑梗死,多由血管粥样物、动脉病变、破裂斑块随血流进脑动脉引起;另一种是来源不明型,即引发脑梗死的栓子来历不明,具有这种情况的病例较少。
由于脑梗死表现出起病急、进展快、死残率高等明显特征,患者预后不乐观,对患者及其家庭或社会均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脑梗死人群是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的群体,临床也将研究重点放在疾病的防治方面[4]。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首要实施常规抗凝,促进动脉恢复通畅,缓解脑梗症状,依照脑梗死诊断的分类,对症消灭栓子来源,预防脑梗死反复发作[5]。
低分子肝素中的黏多糖成分,可抑制因子Ⅸa、Ⅷ与PF3的发生作用,还能强化抗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破坏凝血酶的形成,因此,低分子肝素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而华法林作为香豆素类抗凝剂,其成分中的拮抗维生素K 具有抗凝作用[6]。
综上所述,联合抗凝疗效对心源性脑梗死具有十分理想的疗效,且安全性高,能显著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能力,对患者的康复进程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1]林镇源.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5):1 673-1 674.
[2]苏兴涛,安君朋.心源性脑栓塞18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418.
[3]Boysen G,Active A.balancing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clopidogrel and aspirin[J].Lancet Neurol,2009,8(6):507-508.
[4]傅世英,付兵,董礼航,等.抗凝治疗对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栓塞的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0,2(10):155-156.
[5]马长生,高凌云.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3):245-246.
[6]张梅.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