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山
【中图分类号】G6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当代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把本属于学生的读、写、思、研还给学生,从而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然而部分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有失偏颇的现象,对此,我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不重视预习,缺乏操作性强的自学指导
一位老师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上册新课《俄国1861年改革》时,先让学生预习教材,但没有出示预习思考题,只是要求学生:请同学们打开练习册,看着练习册上的题,从书上找答案并圈画出来。学生在做完较简单的习题后,老师就开始新课的讲授。讲授过程中也没有对本节课的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及影响进行分析,而是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串讲一遍。老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得恹恹欲睡。
案例分析:这节课看似使用了课前预习的环节,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第一,教师对预习思考题的准备不到位。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无的放矢。应该看什么内容、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阅读教材、读后应对哪些内容有较深刻的印象和自己的理解,学生不清楚,教师也不清楚。第二,教师没有预设学生在哪些问题的自学过程中会出现不能解决的困难,具体应该怎样进行点拨与指导。第三,教师让学生结合基础训练来看书,把处理练习册作为学习的目的,把阅读教材、理解教材作为辅助手段,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对学生做练习册的效果不做任何反馈,似乎与新课学习没有任何关联,这样以来,学生的预习就走了过场而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对策:教师要把预习当做上好课的必备前提。提倡将预习环节放到课前的自习辅导上来做,由于时间充分,因而学生预习的效果会更好。教师应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学情,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基础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的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结合课标的要求,设计较高层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重点讲授或点拨,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讲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练习册或由教师筛选一些习题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缺乏动态把握生成性课堂资源的能力
当学生课堂上的回答或板演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不吻合,或者是课堂上出现了教师预料以外的情况时,教师的应变心理和能力不够,就会导致课堂展示效果不佳。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八年级历史下册《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时,学完了原子弹、导弹、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以及“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等相关知识后,总结说:“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话音刚落,一生在下面小声嘀咕:“不对,‘三弹一星。”这名教师用严厉的目光瞅了该生一下,继续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程序和步骤授课。又如,一位老师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板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发现学生板演的内容与她预想的不一致,就将学生的板演放到一边,不评不改,而是按照自己的预先设计流程进行教学,完全忽视学生的展示成果。
案例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掌握很不透彻,没有融会贯通,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意识淡薄,因而不能够灵活驾驭课堂。让学生展示,就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肯定达不到教师预设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要认真讲评学生的答案,二要将自己的思路渗透进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同时要整合梳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合理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整课内容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对策:希望老师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前充分预设和精心准备每節课,优化教学环节,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以便于灵活驾驭课堂。同时教师应该合理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多鼓励学生课堂展示,暴露问题,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开展,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促成课堂资源的再生成,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味学习的快乐。
三、学法指导不到位
这是一节单元复习课。复习主题是八年级历史上册四次侵华战争。复习的方法是:教师先讲每次战争的全过程→学生按照老师复习的线索记忆重点知识→教师提问重点知识→教师补充学生的记忆漏洞。
案例分析:听完这堂课后,给人的感觉是:教师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知识点覆盖全面,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也了如指掌。但采取的复习策略不够恰当,没有把复习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复习的方法上,不明确复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对策:战争作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应该交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战争应该按照“背景→导火线→爆发→经过→结果→影响”这样的思维方法来记忆。教师在讲新课过程中,对每次战争经过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有了了解,在复习课中,老师重在教给学生用合理的线索将知识串连起来。因此,可以在学生记忆的基础上,教师做好示范(口述或者板书),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头练习,再让学生分组展示。针对学生展示的问题进行点拨或者知识的强化,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学生逐渐掌握对战争这类主题复习的方法。同时要注意结合示意图让学生巩固相关战争的经过或影响。
四、对重难点突破缺乏手段
在讲授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有两位教师对教材重点知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不做深刻分析,只是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相关内容读一读,就讲其影响。这种课给人的感受是:生硬、肤浅,教师没有指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不能有效突破本课重难点,更谈不上很好地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案例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自身在备课时不够认真,对教材的研究不深入,照搬教参,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是因为个别教师专业不对口,缺乏专业理论基础,但共性的问题是没有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同头课教师相互听课、共同研究的氛围不浓厚。
对策: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重难点,同时要营造教研氛围,加强同头课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评课的力度,促进教师团队专业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或刚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取长补短。
五、复习课缺乏当堂训练设计
一位教师上历史复习课。老师口头强调复习的重点内容,然后留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记忆,之后,让学生听写部分重点内容,教师进行抽查。
案例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课复习方法。优点是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进行记忆,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抽查可以督促学生记忆,同时了解本节课学生的复习情况。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问题:第一、复习过程中,老师过分依赖原先上新课时设计的问题,没有根据本节复习内容设计层次分明的复习训练题,激发不了学生學习的欲望;第二、教师口述而不板书复习重点知识,部分学生因为看书找内容速度慢或不留心听讲会把部分重点内容漏掉,导致复习不全面不系统;第三、让学生利用15分钟时间记忆,但没有指出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同桌相互提问、小组合作,或者独立看书,边看边写等方法。只有不断地变换方式,才能减少学生独立记忆的枯燥所带来的疲惫,最大限度提高复习效率。单纯枯燥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强化和能力的提高。
对策:1.教师上复习课也要明确复习目标,贯彻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原则。要精心设计相应的复习训练题,题型多样,由简到难,梯度分明,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新问题环境中,强化知识记忆,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2.针对学生集中出错的题目,教师及时设计变式补充题目,引导学生反思得失,进行补充训练。
3.教师要板书复习的重点内容,以便于学生掌握复习内容的知识脉络,达成目标。
4.学生的复习时间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及复习需要,分段、分方式进行,长短不一,灵活多样。
5.发扬团队精神,勇于实践“兵教兵”策略。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发生思维碰撞,在展示中实现自我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