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爰池
【摘 要】 本文对教育教学进行探究分析,阐述了教育教学的本质问题,并提出相应加强学生、教师管理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 学生;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新课标理念改革,其中关键在于新教师应该有新气象。结合“新课改”、“生本教育”等培训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这学期的教学实践,从而逐步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学生来说,教育不仅仅是记住几个知识概念、几条结论去应付考试,而是需要具备探究精神,能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所以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肯于学习、乐于学习,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真正培养出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乐,达到知行合一。
1 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1.1培養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要陪伴学生走过成长时期最为叛逆的阶段,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生活环境下,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接受多元价值观念的考验和挑战,这就更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让老师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1.2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阶段学生做为系统教育的主要目标,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因此要处理好思想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只有处理好思想教育,才能完成学生阶段的教育任务。
2 教育本质脱离
2.1思想教育滞后。现阶段我过教育水平还是相对偏低的,虽然学校开设了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课,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提供了保障。但是,在中学的时候通观中学思想品德教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远远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在高中老师无法把课本上的内容与现实鲜活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政治思想课缺乏有力的分析和解释现实的能力。同时,因为学业的原因,高中的学生对道德修养课漠不关心,认为道德修养课可有可无。因此,当道德教育严重滞后而无法起到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的时候,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在校园就会不断滋生,如考试作弊、旷课逃课、损人利己等。
2.2缺乏创新能力。在大学阶段中国的大学生是最缺乏创新能力的,这也是中国教育本质上的严重问题。这其实主要是因为从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缺乏应有的独立思考的精神。现阶段我国小学、初中、甚至到了高中都是采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的,学生缺乏一个自由、平等的学习气氛,因此无法培养和素质学生的独立精神。导致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大都认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简单的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精神的情况下如何去谈创新能力。
2.3思维能力严重欠缺。中国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表明老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给学生传达知识的时候,要传达的是一种学习手段和学习方法,这是目的。而不是像题海战术那样给学生具体、零碎的知识,以此让学生通过应试教育的体制,更不应该这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在工具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大都以追求实用技术和实用知识为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放弃了对知识背后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思考分析能力。
3 如何更好的开展教育
3.1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把握办学方向。教师的素质水平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其中教育就是为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因此要牢牢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同时在管理上也需要重视老师自身的教育工作,不能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迷失自我,陷入用经济代替思想政治的工作,用物质利益代替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培训等方式,让老师明白自己承担的历史责任,自觉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从而促使教师世界观和教育观的转变,增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尽职尽责。
3.2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与人们相互之间活动和交往中,在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学校教育工作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工作的本质就在于它能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目标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创造一种良好的活动,交往的环境和条件对学生活动交往施以正确的影响,推动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事实上就是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过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过程,在叛逆期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推动和促使他们的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3教师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待学生。学生并没有太多阅历,思想感情较为脆弱,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在老师陪伴下度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因此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和课外时间里,谨言慎行。不但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好课程的信心,也要在是非问题上、对待学习作业的态度上,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只是课堂上的40分钟,课后也要主动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状况,排除矛盾、解决困难,做好学生们的良师诤友。
4 结束语
教育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应该停下来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出的不足重新出发。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达到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对于教育的本质来说,培养“人”要比培养“才”更加重要,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孩子的天性,发掘孩子的潜力。通过在教育中的不断反思、积累,在教学中学习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后我国的教育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玉静,实践理性: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3(4).
[2]陈秉公,教育省略了什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3]王德峰,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J].文汇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