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入园焦虑的根源及对策

2015-12-18 13:31:32李金彩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31期
关键词:入园幼儿园家长

李金彩

【中图分类号】G6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2

社会适应能力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生活的开始,是培养锻炼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孩子适当的年龄把他送入幼儿园是家长正确的选择。然而,孩子入园时的焦虑情绪时常会传递给家长,从而让家长产生各种担心,家长的这种焦虑心情反过来又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增加幼儿的哭闹。幼儿入园时的焦虑表现是幼儿刚到新环境的正常反应,随着幼儿对新环境的熟悉和适应,幼儿的焦虑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的协同引导、正确对待。对待方式不同,幼儿的适应期会有很大不同。个人通过对幼儿的长期观察,幼儿适应期的长短取决于家长和老师对他心理的了解和采取的措施是否适宜。

一、幼儿入园焦虑产生的根源

(一)从生态学方面分析:幼儿入园打破了他们在家中原有的生态平衡,缺乏在新环境中的安全感。幼儿入园,首先表现为日常生活环境的变迁。对幼儿来说,家庭是他可以依赖的、安全的、自由的生活环境,从家庭到幼儿园,虽然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但这种改变让他有种不确定和不安全的感觉。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安全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在家庭生活中,幼儿面对的人际关系较少,仅仅是家里的人,就算是到了外界,也是由熟悉的人带领,不必让他自己来处理人际交往的种种问题。而到了幼儿园,幼儿面对着老师以及陌生的一大群同伴,没有熟悉的人领着他,一切得由自己来处理。从而造成了在人际关系处理难度上的重大变化。在活动方式上,也由原来的自由、无约束的个体活动变成了具有一定约束的集体活动方式。在家中,幼儿处于特定的位置,是被关怀的对象,是生活的中心,家长对幼儿过分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十分薄弱。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越差,他的环境适应能力也越弱。而在幼儿园是以群体生活为主,个体必须适应与服从群体生活的要求。因此,幼儿入园打破了他们在家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对于幼儿来讲,必须重新建立一种平衡和安全感。剛入园的幼儿,这种新的生态平衡还未建立,面对新的环境、生活、教养者、同伴,幼儿不知所措,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必然要求回到熟悉的可信任的父母身边,表现为一种逃离行为和对自己的熟悉的物品的依赖。如有的幼儿不断地重复要求找妈妈或奶奶;有的幼儿一定要背着自己的书包;有的幼儿抱着娃娃才肯躺在床上;甚至有的幼儿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跑出去,而带来一定的危险。随着幼儿园生活环节的重复和固定化,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了明确的认知,恐惧感逐渐消除。另外,老师的陪伴和生活上的细心照料,会让幼儿重新找到家一样的感觉,逐渐消除戒备的心理,安全感也就自然地建立起来。

(二)从社会学上分析:入园让幼儿失去了在家时的自由度,更多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约束。许多幼儿入园不适应与其自身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有关。幼儿对环境的变化越敏感,对新环境表现出的恐惧和陌生就越多,入园不适应则越严重。

在家中,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十分突出,他们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入园不适应的重要因素。入园后,幼儿不会对他人一见如故,他们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和相应的情感。在家庭生活中,幼儿有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的绝对自由,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的方式、时间、内容,行为规则也比较灵活。而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环境,四个老师需要面对几十个这样的孩子,又必须按照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间安排幼儿集体的活动,每项活动都有具体的要求。在完成这些要求中,幼儿必然受到各种限制。即使老师尽可能地满足单个幼儿的要求,与其在家中的自由相比仍是束缚众多,难以很快适应。再加上某些幼儿在家里养成的固执、任性、打人、要挟等不良行为习惯,在集体生活中必然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另外,幼儿在他人对其态度的不同上也有深刻的感受。在家中,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常常让幼儿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满意等,而在园中,幼儿却常常感受到教师因“命令”、“要求”所表达出来的有别于父母的态度。这些问题改善了,幼儿才能完全度过焦虑期,真正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

(三)从心理学上分析: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越高,入园产生的分离焦虑越严重。同时,家长焦虑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强化幼儿对新环境的不信任,给予孩子消极影响。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分离焦虑。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其分离焦虑的实质是幼儿对父母的依恋。

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直接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当依恋对象突然不在幼儿的视线之中时,他会努力去寻找,找不到时便会不安的哭闹。在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找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中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未建立起新的依恋之前,幼儿对自己亲人的依恋仍是强烈的。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程度越严重,即不愿入园,哭闹着不愿亲人离去,而一旦无法阻止亲人离去时,又不能较快地从焦虑中恢复过来。同时幼儿的情绪容易相互影响,若有一个孩子哭闹,其他孩子也常会被感染随之而哭闹,使分离焦虑加重。

同时,家长焦虑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强化幼儿对新环境的不信任,给予孩子消极影响。幼儿初入园,作为家长对孩子在园诸多情况的担心都是正常的心理,老师会用热情的服务、耐心的照顾陪伴、及时地介绍幼儿在园情况、具体指导家长如何配合等赢得家长的信任,消除家长的担心。但部分家长对待孩子入园时表现出的不安焦虑,比孩子还焦虑。比如背后哭泣、送完孩子不马上离开、提前接孩子回家等,不坚持来园,不能给老师充足的时间与幼儿建立亲近关系。幼儿会觉得幼儿园是可去可不去的,哭闹可以让家长早来接,哭闹是正常的。此时孩子思考的不是如何适应走进新环境,而是用什么办法可以逃避。家长的这些行为也会对其他幼儿起到感染作用,带来更多孩子的哭闹,加重他们的焦虑心理。

另外,家庭中家长对幼儿的不良引导也可能造成幼儿入园不适应。孩子入园前,有的家长为了吓唬孩子调皮的行为,常常用这样的言语:“如果你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让老师来管教你,看你还调皮。”这样在孩子心中幼儿园已经不再是美丽的地方,而是一个极其恐怖,专门管束小朋友的地方,老师也不再可亲可爱。孩子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也会加重入园时的分离焦虑。

(四)家长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过度娇惯,致使孩子个人自理能力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幼儿在园期间的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幼儿在家里一般都比较娇惯,家长往往低估孩子的能力,不相信孩子能做,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或者认为孩子做不好,就代劳,剥夺孩子的练习机会,致使一些孩子本该掌握的技能没能掌握。如独立吃饭、独立入睡、独立穿脱鞋子的能力以及主动表达自己大小便的需求、喝水的需求等。这样,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必然处于弱势,缺乏对所做事情的可控感,从而增加了幼儿的心理负担和焦虑情绪。

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轻松度过入园焦虑期

准确了解和把握幼儿的心理对于减轻幼儿入园焦虑,缩短入园适应时间,做好幼儿入园的顺利过渡至关重要。结合此时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帮助孩子尽快度过入园焦虑期。

(一)要有一颗耐心和爱心以及具有正确的儿童观。主动接近、关心、照顾幼儿生活,理解幼儿的感受,尽快建立起幼儿与老师的依恋关系。幼儿入园是每名幼儿都要经历的很自然的过程,是幼儿迈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帮助幼儿走好这一步,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要将之看成是幼儿教师的职责,引导、帮助他们尽快转为适应。幼儿入园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与老师建立信任依恋关系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急噪,每一天用微笑面对幼儿,多用形体语言亲近他们,像妈妈一样关心照顾幼儿的生活,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有亲切感,幼儿离开家长的无助感就会消失。幼儿有了新的依靠,他的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下来。幼儿园里幼儿每天接触的老师不止一个,因此班里每名老师都应有与每个幼儿单独相处的机会,让幼儿感到所有老师都是爱他的,幼儿在园的安全感才会真正建立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幼儿度过这个时期。

(二)要在园区教育环境上下功夫,让幼儿感受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建立幼儿新的秩序感,尽力消除幼儿入园初期的陌生感。活动室是幼儿入园后每天生活的地方,与家里的布置大不一样,从而造成了环境上很大的差异,增加了幼儿的陌生感。因此,我们要为幼儿营造熟悉的环境,把活动室布置得漂亮、温馨,让幼儿感觉像家里一样。另外,教师组织游戏或教育活动时,要与幼儿融为一体,让他们感到老师是自己的朋友;我们还可以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允许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入园,以及让家长在园陪伴小朋友半天到一天,待他们熟悉幼儿园、同伴及老師后再离开,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幼儿融入环境中,消除陌生感。另外,两岁左右的幼儿对秩序感有着特殊的需求。让他们亲身感受、熟悉了在幼儿园的生活,了解每个环节都做什么。知道了这个环节做什么,就能推测出下一环节做什么。幼儿园生活对幼儿来说不再是未知的、不可控制的,就可以逐渐消除幼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

(三)在人际交往方面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点,采取各种手段为这两个阶段更好的搭起一座桥梁。幼儿园可采用分批入园的方法以减少幼儿面对陌生人交往在量上的压力,为他们大面积幼儿的交往奠定一定的基础。如果全体幼儿一起入园,就可采取“小家庭”的方式,同一“家庭”里的成员熟悉后再将“小家庭”变成“大家庭”,将全班幼儿融为一体,在每名幼儿都有了熟识伙伴的前提下寻找新伙伴,那样就轻松多了。

(四)幼儿入园后,教师要设法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稳定幼儿的情绪。根据幼儿好动的特性,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化妆成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表演幼儿喜爱的故事;还可以利用童话般的户外活动环境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大型组合玩具,开展各种游戏,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的生活;自由活动必不可少,玩具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娱乐材料。在开展自由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多种多样的玩具,所选玩具既要符合年龄特点,又要注意“种类少,数量多”的原则;另外,还可以开展大带小的活动。由于幼儿年龄相仿,容易接近和沟通,小班幼儿和哥哥姐姐一起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也有利于幼儿尽快适应园所生活。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儿童,这时老师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来帮助他们度过这一阶段。如对于那些特别爱哭闹、任性的幼儿,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待他们情绪稳定些时再去亲近他,给他讲道理;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幼儿,则应该多花点时间去亲近他,和他多说话,帮助他和其他同伴交往,告诉他和同伴一起才好玩等;还有一些独立生活能力差、身体弱的幼儿,教师则应该多照顾他们,并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另外,教师与家长一定要做好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在家长的反馈中改善自己的工作。

三、家长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配合老师做好孩子入园初期的教育

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一种一对一的个别教育,对于独生幼儿甚至是几个成人对一个幼儿的教育。因家长与孩子有着亲密的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对幼儿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既要注重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教育的分寸,正确把握严与爱的尺度。家长要多给孩子鼓励,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信,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配合老师做好孩子入园初期的教育。

(一)作为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就应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向往,对老师产生信任,对同伴关系的交往产生渴望。入园前经常带孩子到幼儿园去看看美丽的园景,玩玩里面的大型玩具等,多与老师、小朋友接触,让幼儿对幼儿园的事物、老师及朋友感兴趣及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不至于在孩子入园时由于环境太陌生而产生不良情绪。

(二)家长要注意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经常带孩子和已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交谈交往,特别是让孩子经常和那些活泼开朗,喜欢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玩,和他们一起唱唱跳跳,做做简单的游戏,听他们谈论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和有趣的活动,以激发孩子要上幼儿园的愿望。家长还应经常让孩子和邻居家或朋友的孩子交往玩耍,在公园或娱乐场所玩时,应鼓励孩子和陌生的幼儿交往,以锻炼他们人际交往的关系和能力。在交往中,家长要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在孩子和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或争执时,也应本着协商谦让的原则进行劝戒,切不可教训别人的孩子或支持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因为怕吃亏就不准他和别的孩子交往,那就更不对了。

(三)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入园前让孩子每天坚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以免孩子入园时由于在作息时间上不适应或精神不好而影响孩子入园的积极性。还要让孩子学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使孩子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愿望。特别是饿、渴、大小便时,一定要教孩子在家告诉家人,在幼儿园则主动告诉老师。在入园前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帮助幼儿很快适应园所生活,如自己吃饭、喝水、入厕、脱衣甚至自己穿衣服等。

(四)在入园前,家长应该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如让老师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兴趣、习惯等。尤其是一些病状更不能隐瞒,这样,老师才会有的放矢,以防出现以外情况,同时也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不要被孩子的阵阵哭闹吓倒,要对幼儿园工作充分信任。刚入园的几天里,家长应按时到幼儿园去接孩子,避免孩子产生失望、孤独、被遗弃的感觉,从而更不愿意上幼儿园。另外,家长要及时向老师了解幼儿当天在园情况及反馈幼儿在家情况,做好家园沟通。

猜你喜欢
入园幼儿园家长
免票入园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我心中的好家长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宝宝入园巧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