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创新的内涵,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课程教学策略和方法层面提出了:非逻辑思维培养、强化课程的产业属性和完善课程的体验性;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程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01
创新力的培养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历来都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课题。我国高教界也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战略意义,近些年在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中逐步贯彻渗透这一教学理念和思路。本文通过对目前学生创新力现状的分析,试图通过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法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改变传统课程教育模式的最基础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力的第一步。
一、创新的内涵
所谓创新,从广义角度讲,就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创新新的生产方法的过程。辞海中对创造的解释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王献敏认为:“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工具與技术上的创新,而是拓展为管理、制度、文化等各方面。
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体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如智力、记忆、性格、思维、情感、意志、逻辑等,按照心理学的划分,归纳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础上,创新要素可涵盖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创新思维包括知识基础、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新实践包括理解、执行、协调、拓展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1.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我国中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善于记忆,只有一种解决问题解决方案,缺乏活跃思维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自己的爱好、兴趣、擅长与自我成长之路结合在一起。但是以应试为导向的初、中级阶段的教育,从天性上遏制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所以目前大学教学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不足,课程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从而导致许多大学课堂的研讨式、互动式教学很难展开。
2.非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正如前面所述,学习的目的是接近自由之路的过程,而教学则是辅助学生走上自我发现之路的引导者。中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强,但是一碰到感性思维,很多学生则失去了想象的空间。自小的模式化教育,乏善可陈的能力培养是定式思维产生的根源。结果就是学生们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毫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3.创新实践能力较低。高等教育在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弱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物质条件较好,眼界开阔,具有较好的眼光,但是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偏弱,“眼高手低”是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普遍评价。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生活和工作实践的磨砺。缺乏对生活、专业的体悟,认识事物和专业缺乏深度和角度,是导致学生们创新实践能力低下的主要因素。目前高等课程教育,已经开始尽量为学生提供给较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但是短期的社会实践,只是对社会生活和所学专业的浅尝辄止,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课程设置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1、强化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眼光的培养,在课程培养中的人文内容的渗透和强化是训练学生非逻辑思维的非常有利的方法和措施。当前,包括大学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在课程教育中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观念。如果能将文史哲内容适当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阐述专业内容的同时,增加相应人文类知识,并结合课程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人文拓展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延展课堂的空间,会让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体会到艺术文化的魅力和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其艺术性思维的目的。
2、强化课程的产业属性
强化课程的产业属性,对实践类课程教学尤为重要。以产业的需求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强化授课教师的导向作用,构建“双师型”课程教学队伍。教师的榜样与导向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课程的教师就是眼高手低的理论家,就很难指望学生能够在创造性上有所突破。因此,教师必须要与产业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这是培养一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在教学方法中积极地引入项目制,可以采用实际项目制或虚拟项目制,以产业发展的要求来规定、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将产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热点融入课堂教学互动中,与学生分享最新的产业信息,保持课程的动态性和实效性。
3、丰富课程的体验性
弱化传统说教方式的课堂。创造情景式、互动式课堂,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在的90后、95后学生,对于有兴趣的事物非常愿意参与。可以利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适当进行拓展,设置一些学生参与的环节,比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亲身策划参与的迷你情景剧,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领会课程精髓。
总之,培养高校课程教育的根本还在于教育观念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导向性。但在课程指导方向保证的前提下,在实际教学环节的落实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样的课程指导思想和体系下,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截然不同。所以,在尚“理工”、重“理论”的高校氛围中,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殊性,针对性地展开重“文”、重“产业”的课程教学是非常亟需的。不论课程教学采取何种教学体系与方法,但是前提只有一个:必须适应新时代、新产业背景下的创新性高等人才培养的需求。
注释
①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② 王献敏,袁建勤,康健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4.
③ 许青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