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15-12-18 06:59:50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理查德建筑学建筑师

栏目主持:叶扬

改进建筑60秒

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Architecture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陈一峰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聚和设计研究中心主持人

CHEN Yifeng

Chief Architect,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Group Principal, JU Atelier

我认为,目前首先需要改进的是居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我们知道,住宅区是一个城市的背景,目前中国千城一面、视觉混乱,主要就表现在居住区。服务于地产开发的住宅设计已经走入了误区,远离了传统的建筑学和规划学。目前,大多数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实际上是销售利润加日照间距计算出来的一堆体量,已经很少考虑城市设计、建筑形态以及空间环境这些传统的基本的建筑学要素。设计师面对一个开发项目要受两份菜单的约束:一份是规划局下达的规划设计条件;第二份菜单是甲方给的市场策划。按照前一个菜单的约束,我们只能做出要么是一片6层的行列式,要么是一片10层的小高层行列式,要么就是一堆高塔,因为高度、容积率、密度都是固定搭配式的,只能做成那样的社区;而第二份菜单则把人类历史上本来丰富多彩的聚落形式简单地归纳出6种房型:双拼、联排、花园洋房、多层、小高层及高层,甚至规定了建筑的形式。结果,我们的城市就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可能路左边是一片托斯卡纳风格的6层行列式,路右边就是一片10层的英伦风格小高层行列式,再远处出现现代风格的高层住宅。结果,人家说我们只有建筑,没有城市,造成了如此的视觉混乱。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把住区的设计回归到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当中。我们要从地域出发,根据每个地域的城市意象和城市形态塑造建筑群和它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菜单式设计和产品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别千城一面和单调乏味。□

胡越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总建筑师

胡越工作室主任

HU Yue

Chief Architect,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Director, HuYue Studio

我更关注当下的普通、大量建造的建筑如何改进,而不是关注那些本身可以做好的建筑,让它锦上添花。我做了个比较,当代大量建造的建筑与过去大量建造的建筑比起来差了很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所采取的策略、设计方法出了问题,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改进,才能使当代建筑变得更好。当下中国正处在大量建造的时代,普通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元素,一旦建成会存在好多年,带来的问题会更多。我们现在所采取的策略,其实有点儿像服装里“高级订制”的方式。大量的建筑采取这样的策略,按照明星式的方式去做的话,我想,结果不会太好。采取什么具体的方式?我还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答案,可能改变城市设计的策略,从城市设计入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出路。□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作者:[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

译者: 沈莹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是瑞士艺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的早期重要著作。该书主要包括3个章节:第一章“风格转变的特征”指出,不同于文艺复兴静态严谨的“线性”(Linear)风格,巴洛克建筑具有“图绘”(painterly)、“庄严”(grand)、“厚重”(massiveness)和“动感”(movement)的形式特征;第二章“风格转变的原因”,探讨了时代的“基本情绪”(fundamental temper)对风格的影响;第三章“巴洛克样式的发展”则分析了教堂、宫殿和别墅3类建筑在16、17世纪的演化。

该书是沃尔夫林1886-1888年在意大利游历学习的成果,也奠定了其重要现代艺术史学家的地位。沃尔夫林完成该书时只有24岁,但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形式研究方法,却成为其思想体系的基础,并在1915年的著作《艺术史的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中,得到更加充分综合的论述。然而相较于其后期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中的分析则更加敏锐,更具有判断力和开创性。沃尔夫林结合文化史、心理学和黑格尔哲学立场的形式分析方法,不仅深深影响了20世纪早期艺术史和建筑史的写作——如贡布里希和吉迪恩,还启发了当代的建筑形式研究——如柯林·罗和彼得·埃森曼。

此外,沃尔夫林对16、17世纪建筑与艺术议题的深刻认识,也使该书成为“现代主义”(modernist)历史文化开端研究的重要著作。例如,书中对技术因素只有与新观念结合才能产生新风格的论断,有助于我们理解维也纳分离派的迅速衰落;新风格常常先出现在装饰艺术领域的看法,则让人想到了沙利文1892年的论文《建筑中的装饰》和路斯1908年的现代建筑宣言《装饰与罪恶》;而“线性”与“图绘”这一组概念,也超越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特定时期,成为讨论普遍艺术风格和当代建筑现象的有力工具。□(撰文:范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旅行的异义:一趟揭开旅游暗黑真相的环球之旅

Overbooked:The Exploding Busi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作者:[美]伊丽莎白·贝克/Elizabeth Becker出版:Simon & Schuster, 2013

未知的旅途

我是在数次的飞机旅行中完成阅读此著的。这些旅途,是全球每年数十亿计的境内外旅途的一部分。此书引人入胜,是因为书中所述开始让我们觉察到,你我稀疏平常的旅行和观光是如何地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世界。

前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伊丽莎白·贝克(Elizabeth Becker)将旅游业的触角及其操作的实质,以亲身的体历和游记的口吻,娓娓道来。作者描述着旅游业的种种现实:大型航海度假游轮借助法律空隙破坏海洋和港口;迪拜,高耗能和破坏自然的开发,却荒谬地成为了21世纪旅游业的模范;哥斯达黎加,放弃了服务于美国的畜牧业,而转为保护他们的自然雨林,拓展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在非洲,国家公园的旅途,提供了不少的本地就业机会,同时也让大多数非洲人第一次看到了非洲的野生动物; 而在中国,伊丽莎白认为黄金周、境外游以及民间新旅游模式的崛起,都将是世界级的问题。

事实上,旅游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伊丽莎白的思考是,面对日益扩张的旅游业的挑战,如何在利润、人与地球的三重利益中,调整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将投资转变为环境和社区友善的商业模式,以期开明获利; 如何重塑并重现良善旅游的“体验”,与访客分享价值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更为环境和社会友善的运营。不论是量或质,旅游业的影响和评估,包括我们的设计效应,多是隐而不现。在旅游业所带动的巨大变迁中,设计思想需要反思自然与文化保护、社区生计这样的问题。逻辑上,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设计将形成自然的合作伙伴。

但愿在我们的旅途中,有更多的国家地理海狮号,去保护和探寻真实的在地价值; 或像哥斯达黎加一样,通过旅游业,厘清它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就像其观光标语所述:我们不含人工添加物。□(撰文:郝琳,欧华尔国际都市与建筑事务所合伙人,INTEGER绿色与智能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建筑师?一份面向专业的坦率指南

ARCHITECT? A Candid Guide to the Profession作者:[美] 罗杰·刘易斯/Roger K. Lewis

出版:The MIT Press, 1998

本书1985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后,1998年作为畅销书又推出了其修订版。这一为想成为建筑师的大学生们介绍建筑师培养与工作的指南书红遍北美,曾得到理查德·迈耶、西萨·佩里等著名建筑师以及《建筑实录》等专业杂志的高度称赞,并已被译成日、韩和西班牙文出版。

本书作者罗杰·刘易斯(Roger Lewis)教授曾于1967年参与创建马里兰大学建筑学院,同时他还是一位设计作品涵盖低收入和老年人住宅、商品住宅、艺术中心、商业建筑和学校等类型的出色的建筑师,也是《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他自1984年起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华盛顿城市历史及建筑的评论文章,并亲自绘制其中漫画,获得巨大成功。

本书内容分为3部分——“做或不做……建筑师?” “变身为建筑师”“做一个建筑师”,分别陈述了做或不做建筑师的各种理由,学习成为一个建筑师的过程中需要知道的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系统要求,选择学校的思路,以及在建筑师职业道路上的一些普遍状态,包括建筑师的工作状态、任务来源及如何与客户相处等。作者不仅利用他以建筑学教授与建筑师双重身份对专业教育与职业状态的充分理解,更是发挥其专栏作家与漫画家的特长。全书态度观点明确、文字洗练幽默、插画风趣精美,使读者可以在其图文营造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中了解建筑学专业的学习过程、建筑师职业的工作状态,进而对自己是否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做出相对精准的判断,阅读体验极佳。

过去20余年,中国建筑市场高速发展,建筑学专业因为“好找工作、收入高”而被社会盲目热捧。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教师,每当遇到那些高考高分却真的不适合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时,就会想到这些孩子如果能先读过刘易斯教授这本书,人生也许就会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也许,这本书该有一个中译本了。□(撰文:龙灏,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光之结构:理查德·凯利与现代建筑照明

The Structure of Light: Richard Kelly and the Illumin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作者:迪耶里西·诺伊曼/Dietrich Neumann出版: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这是一本介绍理查德·凯利(Richard Kelly)的作品和职业生涯的著作。作者是布朗大学研究现代建筑历史和城市化的教授迪耶里西·诺伊曼(Dietrich Neumann),由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作序。

理查德·凯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照明设计者,被称为现代建筑照明之父,曾与多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合作,作品包括菲利普·约翰逊的玻璃屋、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小沙里宁的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密斯·凡·德·罗的希格拉姆大厦等。

理查德·凯利的设计策略极其简单,但总是非常成功,他的照明理论来自视知觉理论、舞台照明理念和对自然光的观察,其总结的照明的3种类型影响广泛,已构成今日各种照明设计概念的基石。罗伯特·斯特恩认为:“理查德·凯利是照明的理论者,天赋异禀的照明设计师,创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标志性图像,已成为我们理解现代建筑的核心部分。”

本书呈现了理查德·凯利作品惊人的广度和巨大的“照明词汇量”。“夜晚的现代性”是他最为关注的,基于笔者近期对希格拉姆大厦和金贝尔美术馆的考察,其才华主要体现在充分理解现代主义建筑并精确地实现具有现代性的视觉品质诉求。虽然是戏剧照明出身,但他总是小心谨慎地避免彩色光的使用、直白的光影对比以及戏剧感受。对于理查德·凯利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厘清中国当下的建筑照明乱象、重构本土化的视觉品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撰文:张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理查德建筑学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用蛋管住鸡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现代装饰(2020年8期)2020-08-24 08:22:58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中外建筑(2009年3期)2009-10-14 08: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