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铸,姜鼎煌 (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改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向城镇园林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已迫在眉睫,中职园林专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制定比较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传统的课程教学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虽然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又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知识老化,方法生硬[1]。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加强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保证充分的实践技能训练。园林树木学是一门专业骨干课程,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内容丰富,专业名词术语多,树木种类丰富,形态、习性、分布与应用等也不尽相同,学生学习时常感到困难,继而觉得单调而缺少学习的兴趣,因此只进行理论学习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的教材选择要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
1.1 教材陈就,内容乏善可陈 中职园林树木学教材内容多采用或延续本科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内容体系,在内容上没有创新,在知识结构上没有分开高、中、低层次,内容乏善可陈,更新速度慢,跟不上社会进步与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性的内容较少,在知识构建上,技能从属于理论知识,所占篇幅也较少,给实践教学带来很多不便,从根本上削弱了教师对技能部分的讲解及学生对技能的理解与学习。
1.2 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1],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听、记、背,偶有的互动环节,也是一问一答式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不动脑筋的习惯,缺少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技能课采用动作示范后,学生自行练习,没有理解与评价,使知识的掌握大打折扣,往往事倍功半。
1.3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师依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中,不考虑学生和当地社会与环境的实际情况,摈弃了差异化教学,抛开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中国优秀的教育理念,导致教与学主体错位,学生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学习,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影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树木新品种的推广与技术的革新快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以及人们对生态、环保、低碳等环境的追求,人们对城填园林绿化美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提高,这就导致园林树木野生种和新品种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每年由国内外引种或自主栽培的园林树木种类与品种数量增加,南方树木更是更新换代快,有的地方多达上千种,这给树木学的实践教学带来了困难与挑战。许多教师一时无法适应这种情况,导致实践教学跟不上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变化。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先进性[1]。
2.1 更新教材内容 中职教材应减少理论知识中较深、较难、较偏的内容,增加与技能相关的知识内容,使理论基础知识通俗易懂,实践技能可操作性强,图文并茂,易学易懂,适合中职学生文化底子薄弱的特点,如形态与分类方面要有图文讲解。总之,突出实践技能,教材图文并茂,内容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是选用教材的几个条件,不照搬本科教材,根据学生特点灵活选用相适宜的教材内容,才能有的放矢,从内容上吸引学生。
2.2 改进教育教学理念 要转变教育理念,确立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通过教的形式让学生学。以学为主体,包含两层意思:①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特点,如南方学生,所讲授的树木种类应选用南方园林中常见树种与品种,形态、习性与应用与当地条件相适应;②以学为主体,强调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是主要矛盾,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能真正学到课本内容。因此,讲分类实践时,应与具体的树木种类联系起来,分块讲解其形态、栽培与应用等,可以进行现场教学,就形态、习性、栽培技术与园林应用等打破原有书本格局,分块逐项学习,不拘泥于教与学传统形式,以学生能真正学到并能真正地去实践与应用到为前提。
2.3 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2.3.1 教学方式。
2.3.1.1 引导式。采用“预习—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总结评价”的教学模式[2]。教学之前,先将下节实践课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提前感知教学内容,并与实物进行对照,加深认知印象,增加教学互动;在现场讲解时,先对内容或实物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属技能操作的,采用提问—示范—模拟—解惑—评价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先介入主题,后学习操作,最后进行总结与评价。通过一系列的感知与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树木实践课的理性认识,避免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现象发生,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3.1.2 利用实物与图片信息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植物材料、标本及图片信息资源进行生动直观的教学,不断积累并完善教学资料,鼓励学生建立自已的图片库。通过图片信息库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的花、叶、果、干等各时期的特点,便于学生随时地进行学习和巩固[3]。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开访问的各类专业性植物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展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
2.3.1.3 与试验、调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要因地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因时安排教学实践工作[4]。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小型试验活动让学生掌握园林树木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和技术,以便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适时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融入社会活动中。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和实际情况,结合生产实践,让学生参与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及绿化设计与施工中,拓展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2.3.2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教学,专题教学,现场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方法等多种手段[5]。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3.2.1 比较归纳法[2]。园林树木的树形、习性和景观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找到规律并加以记忆,树木的科、属、种虽然很多,但同科、同属或同种之间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利用图片素材或实物让学生作现场比较归纳,并加以讲解,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分析总结,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使大量、繁琐的内容变得有趣和容易记住。
2.3.2.2 联想法。联想产生美,在园林树木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应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树木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使生硬的记忆变得有趣和生动,从而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增强去探究树木学内在联系的动力。如在树木的形态学习方面,金边假边翘,叶缘金黄色;羊蹄甲叶如羊蹄,紫竹杆紫红色,还有马褂木、八角金盘、鸡爪槭、鹅掌柴等,利用独特的形态特征来产生记忆;通过传统文化与心理感受来进行学习,如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屋缘下种植芭蕉易产生雨打芭蕉的意境,桃李代表门生,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等。在树木芳香方面,如桂花、含笑、米兰等为香花树种;在记花期时,想起“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到柳树时,利用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语的描述让学生知道柳树主要的繁殖方法是扦插[2];北京“香山红叶”指的是黄栌等……皆有利于产生对树木的一种特殊情感,进而记住其特征。
2.3.2.3 启引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园林树木学的分类及形态特征、习性等内容往往枯燥无味。因此,讲课前可以先采用引导的方式介绍一些植物形态和习性上的特征,引导学生自己去识别树种,如介绍木兰科植物时,可让学生先观察枝条上是否有环状托叶痕,判断榕属树种时,看是否有气生根,辩别落羽杉和池杉时,让学生先去看哪种树木上的叶是锥形叶或羽状叶,锥形叶的为池杉,羽状叶的为落羽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识别树种、掌握技能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答案。
2.4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中职学生的培养定位是成为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又由于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各类变种、变型及育种技术的革新使得新品种层出不穷,景观应用多样化。因此,仅靠课堂的实践教学是不够的,要成立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成立花卉栽培兴趣小组、养护兴趣小组、修剪兴趣小组、组培兴趣小组、插花兴趣小组、园林计算机制图兴趣小组等,培养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探究与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特别注重平时的观察和积累。
2.5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从树种分类识别、应用调查、标本制作、课堂作业、实习报告、操作技能、出勤率、学习态度、考核成绩等几个方面按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直接或间接地考察该课程实践教学情况,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与完善课程实践教学。
[1]秦忠民.园林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天中学刊,2012,27(2):105 -106.
[2]刘秀丽.“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方法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1):53-55.
[3]于晓南,张启翔.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62 -64.
[4]和太平,邓荣艳,欧阳勇,等.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2008(9):79-80.
[5]王彩梅.中职园林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北京农业,2011(3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