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冬,张 莹,李 轶,朱慧芳,雷云龙,卜友泉*
(1.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重庆 400016;2.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重庆 400016)
MOOC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简称,意为“大规模在线翻译课程”,也被称为“慕课”。
MOOC是在美国长期延伸大学(广播、电视直播或互联网课件等形式)发展的基础之上,于2011年从美国硅谷发展起来将课程制成视频上传至特定的网络平台,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免费听许多享誉世界的大学的课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MOOC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1.1 大规模的(Massive)实现知识传播与教学 传统教育模式的小班教学观点在高等教育中是被公认的。而在MOOC中,这种小班模式无法实施。MOOC是大规模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所有资源集中于该平台,对听课注册的人数一般不限制的一种教学。目前,美国大学在线学习的学生百分比连年上升。顺应该趋势,可共享的教学资源也逐渐在增加。因此,那些来自全世界有需要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的选择学习的科目。
1.2 开放性的(Open)教学满足了“移动时代”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 公开开放是MOOC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另一特点。MOOC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打破了学校和课堂的围墙。利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及普及,世界各地的任何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基于WEB网络空间访问各课程材料。2011年12月以来,美国相继成立了由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大学构建的MOOC平台,如课程时代coursera、在线大学Udacity和eDX等,以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深受学习者欢迎,已成为一种学习潮流。《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而2013年MOOC已在全球推广。2013年,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率先宣布加入美国MOOC三大主流机构之一的eDX。在上海成立了“高效课程共享中心”,上海市内的30多所高校的学生可选修平台上所提供的课程并记入学分[1]。在网络上,出现在网易公开课、百度文库等上免费提供的学习课程。同时,由于在MOOC教学平台上学习成本低廉以及开设课程的学校都是顶级名校(如哈佛、斯坦福等学校),学习者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年龄、种族等的限制而接受全球的高等教育。
1.3 在线的(Online)教育模式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组性 与传统的课堂授课不同,MOOC基于网络平台,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可以在一个更加轻松、没有课堂纪律的约束的集体内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技能。因此对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要求提高,并要求学习者能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2.1 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MOOC的课程是线下制作完成之后再上传平台,不仅能将传统课堂上的板书内容和PPT等内容展现出来,对于生物化学课程而言,还能将枯燥难懂的概念、实验操作或化学分子反应过程以视频、动画等视觉效果突出的简单易懂的方式制作出来,再将创新的视频配以音频插入课程当中进行演示。这样将多种教学方式整合制作的课程传递给学习者,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力。
2.2 教与学互动增强 MOOC平台上传的课程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设计了很多教学互动环节,还有在线讨论小组、讨论论坛、学习社区等可供学习者在线提问、相互讨论。在线观看视频时,通常会有插入的随堂过关检测,将知识点串联以及增加学习者的对已学知识理解程度,只有通过检测才能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提供了给学生答疑解惑的服务。通过对检测结果以及答疑的统计,教师可以改进教学内容,进一步满足学习者的要求。最终可以做到教学互长。
2.3 教学形式更加高效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为15~20 min。MOOC的课程内容是根据这一时长编排,也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高效学习。与传统课堂授课相比,MOOC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为止。
2.4 学习者的范围更加灵活 在MOOC平台上,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不分种族、年龄等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基础、兴趣爱好注册所需要的课程,甚至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老师。
以上MOOC网络平台的教学模式,为弥补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教育质量不足、不同大学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对生物化学实体课堂的教学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将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信息广度以及提高课堂的学术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
3.1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力 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主干课程,但其概念抽象、内容枯燥、学生难于掌握。学生自己安排时间上课、自己做作业,时间的可随意选择在提供了自由的同时,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自制力。一方面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提高授课质量需提升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动力。在学校中推行MOOC教学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引,首先在系统学习知识方面学科的前后串联设置;其次在学生产生疑问时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指教。利用MOOC平台,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视频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师事先准备教学在线视频,学生课下提前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的教学方式,这种自主思考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非常适合生物化学的教学。
3.2 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效率 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和教师,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且上课固定教师和上课时间。由于课堂时间和学时的限制,教师忙于教学,没时间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进行深入的探究,造成了教师因反复讲课造成的倦怠以及学生因课程内容枯燥而逃课的负面影响。而MOOC是基于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媒介基础之上的平台,可以方便学习者灵活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移动设备随时获取所需的资料。对于教师而言,MOOC能节约反复进行基础讲解的时间,使教师能利用更多的精力准备教学材料,不断地推陈出新改进教学内容及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中难于理解的概念,以及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和时间利用的灵活性。对于学习者而言,个性化的教育和灵活性的学习时间的把握,也提升了学习效率。但是高等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学习者思考、讨论、整合信息、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过程,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课不是通过看视频就可以掌握的,还需要MOOC和传统的课堂教育相结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3]。学生在实验室中自己动手操作,遇到问题教师再给予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除了网上交流,还需增加线下讨论,教授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上大课传授知识,学生利用小课解决问题。在MOOC平台上课,在学校进行试验操作,学习者有自由选择教育资源并进行对比的权力,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师至尊的权威性;也使教师重视教学学术水平、为其职业发展做出更加积极和主动的作用,使教师通过提高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增加团队协作的力度以及再升造的机会,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3.3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循序渐进体系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侧重的是“教”字,而MOOC的教学改革目标是以“学”为本的教学评价方式。MOOC的授课形式使学生对课程的每一个诉求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学生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改革的唯一试金石,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因素。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目前MOOC平台被认为更适合成年学习者,对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构建有重要意义[4]。第一步需解决MOOC上教学资源种类少的问题以及学生可以辨认学习内容和安排进度的教学大纲,与大学规划课程结合完成自上而下的课程设计,使之系统化,让MOOC更好的服务于国内教育[5]。如学习生物化学之前的基础课程需要有哪些,需要检测通过或进入实验室操作通过的关卡设置等。其次,学生利用学校和MOOC平台,加强自学能力,积极获取信息,通过阅读、观察、分析获取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系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采用分析、试验等手段进行验证,发现和解决问题。效果评价可通过机器测评一些基础知识的客观题,开放式的主观题则还应采取传统的教师计分方式,同时因增加了课堂讨论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互评环节,统一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评价。课程和检验评价的交互前行,将会拓展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这也是教学过程反馈的关键一环,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定位学生的问题以便针对性的解答。最后,通过检验评价的综合结果拿到文凭,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文凭不只是知识的证明,更是对一个人深入学习能力的证明,而后者对今后工作能力的证明更为重要。就教学改革内容而言,MOOC更加突出了课程的“精巧”,使传统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课程无法立足。
目前的MOOC还只具备知识传授的作用(即在于让更多人可以享受到名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将MOOC引入高校公共基础课之后,需制定科学合理的上课、操作、检测环节,使生物化学这一基础课程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让广大的师生收益,使MOOC给生物化学的实体课堂改革带来更多的机遇。
[1]宣葵葵.美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特征、影响及争论[J].高教探索,2014(6):71-74.
[2]温静.MOOC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启示[J].解放军医学管理杂志,2014,21(9):881 -883.
[3]吴淑杰.MOOCs与传统教学的变革[J].学园,2014(36):39.
[4]袁松鹤,刘选.中国大学MOOC实践现状及共有问题—来自中国大学MOOC实践报告[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3-22.
[5]张皛.我国MOOC 发展现状展望[J].软件导刊,2015,14(1):156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