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律研究
——基于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

2015-12-18 18:38:34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泰兴市农民培训

钱 明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分校,江苏泰兴 225400)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律研究
——基于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

钱 明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分校,江苏泰兴 225400)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从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出发,针对我国农民特点,探寻农民教育培训规律,旨在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律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看,农民是综合素质最高的职业,要懂得农场经营管理、农作物栽培与育种、病虫害防治、土壤与气象、农业机械,食品贮藏、加工、流通,农产品营销,遥感、计算机信息等技术、知识。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受到限制,需要掌握综合知识、技术的农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企业家的精神、气魄和才能,农学家、工程师的技术,以及精耕细作的态度和毅力。因此,在中国做个新型职业农民并非易事。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1 素质好①有良好的意志品德。实践表明,遵纪守法、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坚韧乐观、敬业专业的农民更容易成功。②有文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现代的观念意识。③有技术。要系统掌握现代种植、养殖业的技术。

1.2 有产业产业是指农民从事的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事业。农民从事的产业含义、内容具有广泛性,凡与农业(广义农业)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相关且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其“产业”。

1.3 会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生产者,而且还要是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符合市场需要,经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价值,获得经济收益。如果离开市场、离开经营活动,农民经济利益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成为懂技术的生产者,还要成为懂市场、用市场、会经营的经营者,成为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

1.4 职业化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业为职业;从时间上看,其80%的劳动时间在从事农业劳动;从收入来源上看,其80%以上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从稳定性上看,其一直持续地在经营农业、稳定性强;从生产资料上看,其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性用地或生产资料。

1.5 有收入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其农业经营的收入、纯收入一般不低于当地农民工的平均收入,能过上相对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2 了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律的必要性

目前,不少地方农业生产者是传统种植模式下的兼业农民,他们年龄大、素质低,与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培育大批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练。教育培训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的“催化剂”,是一座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桥梁。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奋斗方向,更是当前我国实行农业现代化、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能处于无意识、不自觉甚至是盲人瞎马的状态,必须懂得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农民教育培训是项宏伟的事业,也是极其艰巨复杂的事业,也是不同与以往时代的教育事业,没有宏观视野,没有理论指导,不掌握规律,仅凭朴素经验、几本书的结论甚至是“长官意志”,是绝对不行的。

3 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规律

自1998年以来,泰兴市先后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致福工程”、“农民创业”、“农业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入户”、“农民中职学历教育”等数十项教育培训项目,年培训农民近4万人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农民特点、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以及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农民教育培训应遵循如下的规律:

3.1 适应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1]。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教育培训发展状况不可能超越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教育培训必须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教育培训的地位、内容不同,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农民教育培训,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农民教育培训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从泰兴市调研结果看,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9 000元的农民表示愿意在本村参加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的简单实用的培训方式;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13 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综合培训、管理培训及学历培训等。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生产力、经济水平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具有一致性。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经济水平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发达状态,农民的素质不可能“一下子”、“快速”实现“现代化”,农民教育培训具有长期性。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盲目地超前,只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3.2 服务农民增收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对生产力、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2]。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是从业农民,他们是现实生产力构成的首要因素,他们是为生产实际需要而学,学习的针对性强,要求学以致用。因此,农民教育培训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教育培训必须更加注重效果,必须坚持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实践证明,直接有效地服务农民增收的农民教育培训才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泰兴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种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由于技术不过关、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豌豆一直“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2009~2011年农业部门在该村开设了甜豌豆种植、管理、采收、销售的系列专门课程,通过2年多系统规范的教育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甜豌豆生产、销售能手。2011年开始甜豌豆产业的增收功能逐步呈现出来,2013年,该村甜豌豆的种植面积达366.67 hm2,农民人均年增收入8 000多元,外出的农民陆续回家从事甜豌豆产业。在该村的带动下,泰兴全市甜豌豆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16 666.67 hm2。甜豌豆专题培训已成为泰兴东部乡镇农民教育培训的首选内容,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3.3 因材施教农民教育必须从农民的身体状况、认知、需求等差异的个性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注重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自身特点、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营理念等相对落后。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一个不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泰兴市农民群体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3.3.1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学习能力不强、主动性不够。2013年对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对象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8%,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2%)。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仅有30%左右的人能够“知道一些”。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决定了其理念、思维方式、处事方法等相对封闭、落后。受产业规模不大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性质(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的制约,农民学习能力不强。

3.3.2从众、依赖、经验习惯、现实心理重。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敢冒风险,有“邻里效应”,求稳,思维缺乏变通性。从泰兴市的情况看,农村中的富裕户,大多头脑“灵活”,能较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善于抓住各种机遇。长期以来,泰兴市农技推广体系对农业生产采取的是“保姆式”推广模式,农民形成了“等、靠、要”思想,主动性、积极性不足,习惯于从自己的体验、经历中寻找经验,喜欢用老经验、传统、习俗看待现在的事物,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甚至要亲自检验后才肯接受新鲜事物,现实心理重,只顾眼前利益。因此,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多开“现场会”,应充分利用事例来开展教学,多开展实践性教学。

3.3.3喜欢类比。绝大多数农民思维缺少深度、广度,在想问题、拿主意的时候,喜欢做比较,仅以浅显的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有时难以看到事情的本质。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自身特点,同时还需要考虑农民需求的差异性。一是地区的差异性。由于受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泰兴市东西部乡镇产业结构明显不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二是年龄的差异性。16~40岁农民希望学习创业知识,教育培训可以进行适当的集中课堂授课;60岁以上的农民愿意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愿意接受现查指导、参观演示等形式的教育培训。三是文化的差异性。农民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从而要求农民教育培训也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区别对待。四是经历的差异性。

3.4 因需施教、学以致用诺尔斯认为成人教育不应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实用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生活为中心[3]。格拉顿说:“有人简单地认为成人教育就是使成人达到普通教育的程度,其实比这更重要得多的是一种教育,它面临的是作为成人的人,并且设计用来帮助他们生活得更成功。这是成人教育的真正战场”。作为成人教育一部分的农民教育培训必须要遵循“因需施教、学以致用”的规律。农民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3.4.1广泛进行教育培训需求分析。准确了解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进村入户、认真调研产业特点、农民实际,明确教育培训重点和难点,把握教育培训方向,确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需求办学”,实行“订单办学”、“按需施教”,开设农民想学的专业和课程、讲授农民想学并对生产致富有帮助的知识、技能。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现阶段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培训是短期培训;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是面对面的现场教学;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是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非农领域教育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农业机械类和农产品加工;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2~3天,地点是本村;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是“无效果”、“不方便”。

3.4.2制定符合农民实际、特点的教育培训计划。农民是现实的农业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最新的实用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和先进理念、方法传授给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其素质,直接有效地把科学技术、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

3.4.3确定科学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坚持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把教学班办在“村头”、“田边”,办在群众身边,“手把手地教”、“面对面的授”,“走出来”、“沉下去”、主动“送教上门”、主动服务、随时解决生产难题。

3.5 产学结合农民要致富,必须要有产业载体。教育培训过程中,一方面,教学的价值目标实现通过具体产业来实现,坚持把学办在具体产业上,避免空洞的“说教”、纯粹的理论教学,教育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防止教学脱节。农民是现实的从业者,其希望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其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助推其“发家致富”。另一方面,教育培训要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教育培训,能发展、壮大当地特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吸引农民从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农民教育培训要能做到“根据需求选专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持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泰兴市广陵镇2010年开始发展花卉苗木,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全镇花卉苗木面积达533.33 hm2,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初步形成融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花卉苗木产业成为广陵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广陵花卉苗木产业异军突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围绕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大棚高效种植、餐饮休闲等先进技术和营销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促进产业发展。

3.6 时间周期性马克思认为事物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农民转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过程的准备,因为素质提高、知识技能掌握需要有一个时间段的知识积累、历练。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周期性,就是要围绕某一产业、某一品种,开展生产、加工、经营等相关知识、技能的一个完整教育培训过程。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是指从开始生产(投产)至产出的全部时间,比如小麦生产的周期就是从每年11月中下旬播种开始,到次年5月中下旬收获为止,约180天左右时间。在此期间,由于土壤、水分、养分、温度、光照、空气等外部环境条件不同,小麦在不同的发育关键阶段,技术要求就会不同,教育培训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因此,农民教育培训也有基本的周期性,就是围绕某一产业、某一品种,在其从最初的生产开始到最终收获一个完整过程中,开展与生产、加工、经营等关键环节相关知识、技能等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周期与实际生产周期基本一致,少则数月、多则1~2年。因此,农民的素质提高、知识技能掌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有一个时间段的知识积累、历练。

3.7 教育培训内容的完整性狭义的农业生产是仅指以种植、养殖的生产过程。当前,农业已开始实现产业化,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与加工、贸易、流通等多个环节精密联系,开始实现一体化。农民仅仅满足于种养知识技能的学习,远远不够,他们还需要懂得加工、销售、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因此,教育培训要树立整体和一体化的理念,从人的全面发展、整个产业发展的全局着眼,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完整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实践表明,农民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致富、创业的技能。培养过程中,既要开展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两者要紧密联系。二是农业内部产业链各个环节技能培养的精密衔接。培养过程中应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全部技术教给农民,让农民熟悉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掌握全部技术。三是“农”与“非农”的紧密对接。既要传授种植知识,也要教会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要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更要培养经营管理的技能。生产环节虽然在农村,但培养要着眼于城市,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市场竞争意识、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重视理念教育。在开展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重视法制、市场、竞争、创新等理念、意识的教育。

3.8 教育培训实践性农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一方面教育培训形式要注重实践性,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农民,走出教室,走进田头,走上生产一线,通过现场观摩和示范,进行田间指导和实地操作,让农民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内容要注重实践性。农民教育培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014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下跌,原因之一,就是许多生猪养殖户没有了解、掌握“猪周期”规律(猪肉价格“3~4年波动规律”)。教育培训要从农民需求、从生产实践需要出发,围绕实际问题讲解,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讲清这一简单但实践性很强的规律,就可以让农民减少损失。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 6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田山俊.自我指导与教师帮助:马尔科姆·诺尔斯成人教育思想研究[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

GB/T 7714-2005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示例:

[1] PACS-L: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s forum[EB/OL].Houston,Tex:University of Houston Libraries,1989[1995-05-17].http://info.lib.uh.edu/pacsl.html.

[2]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History of OCLC[EB/OL].[2000-02-08].http://www.oclc.org/ahout/history/default.htm.

[3] HOPKINSON A.UNIMARC and metadata:Dublin Core[EB/OL].[1999-12-08].http://www.ifla.org/IV/ifla64/138-161e.htm.

钱明(1973-),男,江苏泰兴人,农艺师,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2014-11-24

S-01

A

0517-6611(2015)04-382-03

猜你喜欢
泰兴市农民培训
泰兴市打通末梢堵点 提升治理精度
泰兴市:架起基层“连心桥” 推动侨务工作走深走实
华人时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4:00
泰兴市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行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泰兴市 党员突击队 战“疫”急先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