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东,赵汉森,罗言云
(1.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探析
——以四川省遂宁市为例
魏 东1,赵汉森1,罗言云2*
(1.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运用景观生态学、规划学原理,结合当前的遂宁市绿地建设及规划的进展,论述了遂宁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进程中重要的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遂宁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发展思路。
绿地系统;遂宁市;绿地结构布局
城市是结合社会、自然、经济的复杂整体,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和高度人工化的特点。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和文明的象征。城市绿地系统是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城市绿地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具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
1.1 遂宁市自然环境概况遂宁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介于105°03′26″~105°59′49″E,30°10′50″~31°10′50″N。市域南北长108.9 km,东西宽90.3 km,面积5 325 km2,占全省面积的0.94%。植被类型不多,以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为主,其次是落叶、常绿阔叶林、竹林、疏林灌丛和荒山草坡。森林植被群落外貌终年常绿,群系单一,群丛层次明显,主要为乔木、灌木、草本层。
遂宁境内水系较发达,中小河流众多。流经全市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涪江、琼江、郪江、梓江、白安河、明月河等15条,其中以涪江水系为主,境内流域面积5 127.4 km2。
1.2 遂宁市绿地建设现状遂宁市生态环境良好,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森林覆盖面积28%,是四川省第1个绿化达标地级市。近年来,遂宁市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市区已经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的绿地格局。截至2012年末,遂宁市现状绿地和广场用地总面积377.97 hm2,人均绿地和广场用地5.56 m2。其中公园绿地325.09 hm2,人均公园绿地4.78 m2;广场用地7.13 hm2,人均广场用地0.10 m2。部分生态湿地公园和山地郊野公园经过景观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未被纳入公园绿地范畴,却发挥了公园绿地的作用。如将景观品质较高,基础设施完备,且临近城市建成区的这类绿地,纳入城市公园绿地计算,遂宁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经达到10 m2。
遂宁市不仅加强了原有的公园绿地建设,而且新建了渠河滨河公园、遂宁植物园、涪江东岸五彩缤纷路湿地公园、观音文化园、开善河公园,并且正在积极筹建圣莲岛湿地公园,现已完成了前期的建设工作,同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各街旁绿地和滨江带公园、历史名园等专类公园的建设和发展。
1.3 遂宁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公园绿地。
1.3.1.1综合公园数量过少。目前遂宁市有综合公园2座,每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数目约为0.05个,低于国家园林城市综合公园数量标准(≥0.06个/万人)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综合公园数量标准(≥0.07个/万人)。
1.3.1.2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城市综合公园绿地位于距城区较远的山地上,城区内却没有一处开敞绿地,城市公园系统尚未形成[1]。公园绿地分布不均,不能为人们提供方便可达的公共空间[2]。
1.3.1.3公园绿地类型较单一。公园绿地类型多为街旁绿地和带状公园。公园类型单一,不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活动空间及娱乐设施的专类公园,例如儿童公园、植物园、游乐公园等建设亟待加强。
1.3.2生产绿地。遂宁市生产绿地单个面积较小,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现有的生产绿地面积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大,对生产绿地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生产绿地的面积。
1.3.3防护绿地。目前遂宁市区内主要的防护绿地有东山和西山的防护林地,高速路和主要交通要道的防护绿地。防护绿地集中于城市近郊,而对城市居民有较大影响的建成区内的防护绿地数量极少。目前尚未考虑将水系护岸林、水利风景区及水源涵养林整体建成城市水系防护绿地系统。
1.3.4附属绿地。遂宁市老城区绿化量不足,绿化树种不够丰富,不能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存在建设水平不一,差距大,分布不均的问题,在管理中也存在不足:首先是对居住区建成绿地的管理不规范,绿地被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大部分物业公司专业能力不具备,造成居住绿地维护水平不高。
遂宁市城区行政企事业单位总体绿地绿化较好,但也存在部分单位绿化建设投入不够、维护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
1.3.5其他绿地。其他绿地功能单一,主要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林地。该类绿地虽然能提供很好的城市绿化隔离作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但却未渗透到城市建成区,因此应加强对其他绿地的开发和保护,做到合理有序的开发。
2.1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化绿化网络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作为指导思想,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遵照“指标先进,布局合理,划定绿线,同步实施”的原则和生态学原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城市依托的山水和森林,维护自然生态,打破城乡界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市域大环境绿化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突出山、水、林、城为一体的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园林城市[3]。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遂宁区域的地貌特点,结合城郊旅游业、农业的发展,在区域内建立以水源保护区、自然风景区、各类大中型公园、农田、林地等为主的面状绿地;在主要河流、公路、铁路等沿线开辟带状绿地;完善城、镇、村内部的绿地系统,形成区域的点状绿地;将国土绿化与城市绿地系统紧密联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绿化网络[4]。
2.2 构建城市绿地结构布局
2.2.1在中心城区形成“一城两区五组团” 空间布局结构。一城:包括老城区、河东新区、遂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是城市生产生活的主要集中地,规划建设用地约95 km2。两区:指凤台新区和安居区2个空间相对独立的城市新区。五组团:桂回组团、吉祥组团、龙凤新城组团、金桥组团、西眉组团。
2.2.2规划形成“一江、两山、三廊、五楔、多点”的绿地系统结构。一江:即涪江两岸的滨江公园绿地、生态湿地公园以及湖中的4个生态绿岛,形成统领遂宁中心城区的整体山水格局。两山:即城市外围的东山、中部山脉两大风景片区,是中心城区整体山水格局的绿色屏障。利用“两山”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满足城市近郊休闲旅游需求。东山、中部山脉的生态风景区不仅具有净化城市空气的功能,其南北走向还有助于引导气流,改善城市通风效果,它们组成河东、河西2条森林植被廊道,是重要的林地生态系统。三廊:即沿琼江、渠河、联盟河的滨水绿化风景带,是城市物质循环的中枢,对维护城市生态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城市中的河流水系作为开放性的带状空间,蜿蜒于城市的各个区域,有效地组织城市景观的空间序列,是构成绿地印象的元素之一。五楔:即“两山”延伸至城市内部的5条楔形生态绿地,形成城市内各片区的自然隔断,利用“五楔”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增加城市板块过渡带的长度,打造生态绿地城市的郊野公园。多点:利用城市内部的独立山体,打造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综合性公园等多种类型的点状绿地。
3.1 重视生态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当充分满足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尽量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拓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市区公园、广场绿地等的建设管护,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城市,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5]。
3.2 控制开发力度要有效控制对传统农业耕作区、自然村落、水体、丘陵、林地、湿地的开发,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生态状况,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造“绿脉”,建设好市域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河流水系防护林、涪江绿色走廊,建立和完善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区之间的生态林带,推广生态农业、提高防护林网建设质量和防护效益[6]。
3.3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对重大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有效防止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破坏;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地区的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功能退化;加强整治、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安全。
对遂宁市绿地系统网络和格局的规划,都本着使遂宁绿地系统分布更均衡、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景观更优美、人居环境更加清新舒适、更加安全宜人的目标而形成和制订。建设遂宁市城市绿地系统,必须努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遂宁”;保护好城市现有的山林、水体等自然资源,保持遂宁城市空间结构间的生态绿楔,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依托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创建遂宁市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风貌,努力为遂宁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1] 徐波,李金路.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林,2000,16(5):29-32.
[2] 宁艳,胡汉林.城市居民行为模式与城市绿地结构[J].中国园林,2006,22(10):51-53.
[3] 吴勇.中国城市绿地现状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184-188.
[4] 吴人韦.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0(4):31-33.
[5] 王丽荣,李贞.广州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学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3):26-29.
[6] 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14-16.
Analysis of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ery in Suining
WEI Dong1, ZHAO Han-sen1, LUO Yan-yun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2.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Combining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planning theory, with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ery of Suining City, a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t process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e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of greenery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uining City was proposed.
Greenery system, Suining City; Structural layout of green space
魏东(1988- ),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工程研究。
2014-12-17
S 688;TU 985.1
A
0517-6611(2015)04-1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