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程,郑 昕,梁佳琦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全球经济的崛起导致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旅游业需求也在逐步扩张,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与过去单一的旅游方式相比,人们逐渐开始重视旅游的体验与意义,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近些年来,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公益旅游。
公益旅游是将志愿者行为与旅行游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形式,公益旅游在1998年首次出现在美国,是现在欧美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旅游形式,在西方的教育体制中提倡在间隔年(the gap year)进行旅行体验教育,为了让年轻人在游历中体验生活、反思人生,在游历中增长知识,提高社交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一些技能以提高自己履历的竞争力[1]。传统的旅游方式主要以经济效益、娱乐、享受为主,而公益旅游则是以社会效益、体验为主,这一点恰好将公益旅游与传统旅游区分开。
近年来,传统旅游的目的地不再单一的是一些名胜古迹、海滨沙滩,更倾向于选择为一些风清秀美、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但是往往符合这些要求的地方也是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这样一来,一些不合理的旅游开发项目和超负荷的游客数量导致一些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更有甚者打着保护生态的旗号号召人们深入核心区参与所谓的生态旅游,这样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以后催化了它被破坏的进程[2]。自然保护区理应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唯一一片未被开发和干扰的土地,它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应该被一些不合理的开发破坏。公益旅游的出现,使人们有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去认知和保护自然保护区。并且由于公益旅游开展的范围比较小,参与公益旅游的志愿者都经过严格筛选,素质较高,行为受到严格控制,对于保护的意义与方法理解得更到位,所以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更加有优势。
公益旅游具有多维价值,即公益旅游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例如,从社会功能方面来说,公益旅游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经济水平,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旅游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发扬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可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和自我满足感,从而肯定自我价值,学习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同时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状态[3]。当公益旅游同自然保护区结合起来的时候,由于自然保护区的特殊性,又赋予了公益旅游新的意义,总结起来有以下4点。
1.1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培养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公益旅游的开展恰巧符合人们对环境教育的需求,让公益旅游的参与者在劳动过程中接受环境教育,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丰富志愿者的生活,在寓教于乐中使他们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体验,同时在参与者分享自己经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到环境教育,这将比传统环境教育效果更好。
1.2 与保护区的社区和工作人员互动,提高工作积极性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大多在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地区,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护林员,自然保护区的公益旅游活动能够让那里的工作人员得到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在保护事业中更有动力,使他们在枯燥的生活中得到一丝安慰,同时,这样的活动为保护区的保护事业提供更好的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1.3 更大力度地为环境保护做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 在每一次公益旅游活动开始之前都会有关于活动目的的宣传,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平面、视频广告这样的宣传比单纯的宣传标语更具影响力,在活动进行中,从志愿者那里传出的活动信息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关注这样的活动,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在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在分享自己经历的同时也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活动的意义,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
1.4 为保护工作募集资金 部分NGO在举办公益旅游活动的同时也在为保护事业募集资金,活动的参与者需要付出一定金额的活动参与费用来解决自己的食宿交通等费用,同时剩余的费用将被作为环境保护的资金。部分公益旅游组织者会收取价格不菲的活动参与费用,这不仅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参与环境保护,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经济利益上约束志愿者,使志愿者认真对待这样的公益旅游活动,而不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例如参加圣托马斯岛的考拉生态调查就要为2周的旅行支付1 795美元,如果临时乘坐轮渡则需要另付费用,不得不说,这样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4]。
1.5 为保护区降低运营成本 保护区的日常维护工作种类繁多,经常会遇到人手不够的情况,而雇佣社会人员成本支出又太高,让志愿者参与进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不仅节省了日常维护开支,还能让志愿者获得不错的游客体验,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保护区的清理工作或者科学研究调查,志愿者的加入都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非营利组织(NPO)是开展公益旅游的重要力量,最初的公益旅游就是由NPO推动的,并且在公益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5]。开展自然保护区内公益旅游模式比较完善的国家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由于经济水平决定了原始生态环境的开发程度,而人们更趋向于体验更加原始的自然环境,一些发展中的国家例如亚非拉地区的一些国家一般就成为这些国家的NPO组织活动的目的地。
2.1 北美保护区公益旅游发展 公益旅游一词自1998年出现以来,公益旅游项目已经在北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已经比较普遍。北美公益旅游的特点是:大部分的公益旅游都与保护相关,而且活动地也多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保护区等地[6]。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自然保护区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国家公园的形式命名的,从管理模式上来看,国外的国家公园可以看作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形式。
根据美国徒步协会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公园、锯齿国家公园、摩娅蒙蒂塞洛保护区、斯蒂斯国家保护区、阿肯色州州立公园、巴克斯特州立公园、金门国家公园保护局等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已经开展了公益旅游项目,每年为各地的志愿者提供大量的实习体验机会[6]。
CADIP(加拿大发展规划和项目联盟)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志愿者组织机构,为志愿者提供去往世界各地的志愿者项目,例如他们组织开展的一个为期15 d的夏季项目是去葡萄牙第一家公园佩内达-热尔从事志愿者活动,工作并不复杂,主要还是关于环境清理,290美元的费用让参与者们有机会在佩内达-热尔国家公园内做徒步旅行,在河中游泳并且去探索Terras de Bouro偏僻地区的神奇美丽的景色。
CADIP组织的一个持续的项目是在加拿大大熊雨林保护区(Great Bear Rainforest)的环境恢复和青少年残疾人援助项目,自2005年以来开展多次,志愿者参与帮助美化bighouse区域,参与当地社区基础建设、清理河道垃圾、种植植被,帮助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帮助当地的残疾青少年每周举办科学文化夏令营,志愿者也参与当地传统文化项目,恢复一些古老的仪式等[7]。
2.2 澳大利亚保护区公益旅游 澳大利亚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公益旅游组织是澳大利亚保护志愿者组织(CVA),澳大利亚的志愿服务是澳大利亚社会管理的一大特色,他们已经形成了由政府推动的,有立法规范的社会管理格局,因此在澳大利亚多数保护区的运营都有志愿者的参与[8]。
CVA与卡卡都国家公园(Kakadu National Park)合作开展的Discover Kakadu National Park-behind the scenes活动是一个为期一周的活动,主要工作是帮助公园雨季后恢复秩序,志愿者们将协助公园的管理者维修和维护公园设施、清理植被和垃圾、粉刷夏令营基础设施,每天的工作时间在7小时左右,将有充足的时间放松和观光,并且能体验到夜晚在自然环境中做饭的乐趣。参加此次活动需要向CVA支付交通、食宿等费用。
还有CVA与多家国家公园开展的Friends of Parks活动,这是一个不定期限的活动,工作时间可以是1~5 d,CVA可以为志愿者协调多家国家公园,工作的任务包括野生动物调查跟踪监测、信息服务、生境修复、海滩清理、照顾野生动物等,如果志愿者愿意在公园停留更长的时间,可以在公园的露营地参加野营活动[9]。
CVA依赖众多的会员参与机制,每年向CVA支付一定的会员费用,CVA会给会员邮寄活动项目宣传页、精彩活动记录分享等宣传材料,会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志愿者旅游活动。
2.3 亚非拉地区公益旅游 亚非拉地区作为发展中地区,成为NPO经常选择的目的地。据资料显示,英国的“I-TO-I”组织在印度、马来西亚、南非、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秘鲁、厄瓜多尔等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均有公益旅游项目。例如,“I-TO-I”在南非狮子公园的公益旅游项目,志愿者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要参与狮子的喂养、照顾,参与公园的运作。还有很多的NPO组织在这些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公益旅游项目,青年挑战国际组织(YCI)在哥斯达黎加开展公益旅游,位于尼泊尔的奇旺国家公园还招募志愿者为骑行游览公园的游客提供做饭和生活服务,在公园的服务区做义工,公园为志愿者提供食宿,在工作闲暇可以尽情游览公园的美丽景色。
3.1 现状分析 在我国保护区开展公益旅游项目大部分为NPO组织,包括WWF、WCS、绿色江河协会等。例如WWF同国内多个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了包括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东北虎栖息地保护在内的多个项目的公益旅游。WWF通过前期网络媒体宣传,进行志愿者招募,经过筛选确定志愿者名单,并且在活动开展前期培训以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活动运营经费由组织方提供。
目前国内在保护区开展的公益旅游项目多以宣教为主,通过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而较少关注志愿者对于活动结束后的反馈,在中国此类活动的举办次数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国家之间的教育体制差异有关,但从一定角度体现了在不同经济水平下人们对于旅游体验需求的差异,公益旅游的组织者对于活动的设计更偏向于如何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而对于志愿者的旅游体验考虑较少,对旅游体验投入更多的精力能够让公益旅游作为一项可持续产业更好的发展,旅游者对于活动良好的评价更能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使公益旅游形式得以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公益旅游的关注度不够影响了公益旅游的发展进程,公益旅游是兼顾了社会性与经济性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完全由政府调控是不可行的,而完全由NGO来管理是不可靠的,政府也应该加入管理机制,引导和参与NGO的公益旅游项目,自然保护区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没有政府的参与是不现实的[10],相信有了政府的参与,公益旅游的前景将会越来越美好。
公益旅游的参与者以青壮年为主,主要是因为这个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富有冒险精神,更注重旅游体验与活动意义,更具奉献精神,乐于助人,具有乐善好施的优良品格,有这样一批年轻的志愿者组成的公益旅游团队对于保护区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保护区也可以从中筛选合适的可用的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资源。同时,与传统旅游相比,他们对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对于保护区相对更加无害。与此同时,志愿者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特长来到保护区,对于保护区管理方式和技术的进步具有促进意义。
在对志愿者的鼓励机制方面,社会对志愿者的肯定是最重要的,而我国的社会体制在这方面还是个空缺,在教育和就业方面没有注重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西方的教育体制中,社会鼓励年轻人多参加这样的公益旅游活动,对于增长见闻和自身发展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3.2 对于国内自然保护区内公益旅游的展望 自然保护区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最后一块净土,我国的一些保护区由于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已经面临着遭受破坏的风险,必须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保护区的发展,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中来,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志愿者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吸引更多的NPO关注我国保护区的发展。当然,志愿者并非越多越好,一个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NPO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的参与必不可少,对于保护区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加强与NPO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发展公益旅游项目,为保护区带来更多的实际效益。政府对志愿者的鼓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公益旅游,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国家认可的实践证书,这样公益旅游项目会向着更加长远的方向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旅游的行列中去,公益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1]PALACIOS C M.Volunteer tourism,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n a postcolonial world:Conceiving global connections beyond aid[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7):861 -878.
[2]WEARING S.Volunteer tourism:Experiences that make a difference[M].Cabi,2001.
[3]刘明.生态旅游参与主客体的准入与淘汰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3.
[4]阿·巴巴拉,徐新明.新一代志愿者:旅游兼顾生态考察[J].环境教育,2003(2):46.
[5]马晓煊,张亚维,黄春宇.国内外公益旅游理论与实践发展综述[J].旅游论坛,2011(3):1-4.
[6]宋聪.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
[7]ENVIRONMENTAL,RESTORATION AND SOCIAL WORK WITH FIRST NATION KIDS[EB/OL].[2015 -02 -20].http://www.cadip.org/canada.htm.
[8]饶华清.澳大利亚旅游志愿者组织对我国旅游业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6-98.
[9]Friends of Parks[EB/OL].[2015 -02 -20].http://www.conservationvolunteers.com.au/about-us/our-partnerships/friends-of-parks.
[10]查艳华,国际公益旅游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决策咨询通讯,2008(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