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凌
(合肥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艺术系,安徽 合肥 230011)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浪潮,它的核心是促使学生了解并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并尊重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文化,进而掌握文化接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活动[1]。多元文化教育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自己文化属性的认同,即在教育领域内传承与传播本民族的价值观、知识体系与情感认同;二是对其他文化属性的认同,即在教育场合中,掌握与他文化接触的知识与技能、与他文化共处、尊重与了解他文化形态,共建和谐的人类文明。多元文化教育已经逐渐渗入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教育领域,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已经开始认同并接受多元文化的核心理念,从幼儿开始既提供本民族文化的学习机会,又加强对异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如美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的目的是:“把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多元化体验结合起来……,帮助儿童分享共同文化的同时,还要承认、支持每个儿童的独特文化和语言”,课程的途径是“语言、文学、音乐、艺术、社会学习、数学和科学等科目的综合学习”等[2]。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从儿童出发,要能“反映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特征,……课程的起点是不同文化的共同点、相似处,课程的实施就是使儿童在理解自己文化传统以后,去接受、评价其他文化”[3]。虽然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也没有将多元文化教育高度概念化、文本化,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对异文化的尊重与共处等核心理念已经渗透到学前教育的决策与教育实践中。作为学前教育核心手段之一的学前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也作出了正面的反映。
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特别是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教育策略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音乐素养的培养除了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基本理论知识、歌唱、乐器演奏、舞蹈、合唱外,还需要掌握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将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于幼儿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基本音乐理论、音乐专业基本技能和音乐教育技能。只有将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能“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提供机会,并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4]。在多元文化教育看来,就是将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扩大,即既要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又要掌握不同文化中音乐表演技能,拓展音乐教育的视野,把扩大了的三方面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要求,学前教育学生经过四年的培养,能够关注幼儿对不同文化艺术的感受,为幼儿提供多重机会,并为幼儿表现不同文化的艺术提供技能上的帮助,最终为幼儿理解、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提供教育平台。
多元文化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来以下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二是对异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先看第一点,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多元文化教育看来,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是使儿童接受所属的或者某一特定族群的音乐文化的态度和行为,“并逐步将该文化的价值与行为内化为自身心理的一部分”[5]。对所属或某一特定族群音乐文化态度和行为的认同与归属感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形成了特定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将自己所属族群与其他族群区分开来,才能认识其他文化、评判自身文化的属性与特点,并进而评判“我文化”与“他文化”的关系,从而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发展。以此观点来看中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从课程标准到核心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似乎都没有关注归属感的培养。因为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执行)》中就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提供机会,并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在各类学前教育音乐类课程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琴法、歌曲弹唱、识读乐谱、声乐基础等占据绝大多数席位。这些属于欧洲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出来的只是对欧洲音乐文化的认同,如果说到归属,那只能是对欧洲音乐文化的依赖与归属,而迷失了原本的归属取向,这种后殖民心态催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完全是颠倒的,因为这种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出来的文化认同感无法认同本民族的历史、民族文化,甚至民族情感。
再看第二方面,对异文化的尊重与了解。多元文化教育所秉承的一个理念是“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6]4。对异文化的尊重与了解在不同国家的学前儿童教育中都有体现,如美国和加拿大都提出,儿童既要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要能接受其他文化;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目标阐述中就把“增加儿童对人类相同性与不同性的认识,帮助儿童理解他们自身的文化和其他人的文化”[6]6。相比较而言,亚非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儿童对本国文化的热爱上,而欧美国家则更强调帮助儿童鉴赏其他文化。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目标的建立与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经济发展、人口构成等因素有关,中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则更是以经济发展、开放程度与历史观念为考量标准,因为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多元化国家,加之经济长足发展以来开放程度日益加大,对儿童——新一代公民进行多元文化的教育则更是形势要求、大势所趋。但从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并没有对多元文化的大趋势作出实质性反应。就从各类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来看,偏重欧洲音乐知识和技能,忽略本民族文化,其中更忽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注重民族情感的国家,对国情和历史作如实的反映,让儿童接受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是学前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既要沿袭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又要尊重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但在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中并没有对少数民族文化有足够的描写与介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上,也缺少少数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内容,即使是汉族音乐文化,也少了对音乐观念、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介绍和引入。在对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介绍时,仅仅聚焦于欧洲古典时期的音乐形态,而忽略其他各洲的代表性音乐文化。很显然,这种学前教育音乐能力培养状况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它不能正确反映多元文化教育的趋势,也未能培养起真正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尊意识,显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重构已经迫在眉睫。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应该考虑到新形势下多元文化教育带来的诸多影响,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让不同特征的学生(儿童)得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每一个学习者均应该学会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充分了解本民族文化”[7]。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指引下,美国幼儿教育培养目标确定为帮助儿童分享共同文化的同时,还要承认、支持每个儿童的独特文化和语言,课程的途径是“语言、文学、音乐、艺术、社会学习、数学和科学等科目的综合学习”[8]。
新西兰则把“人类适当性、国家适当性、文化适当性”作为多元文化学前教育实施的内涵,文化适当性——文化养育方式、信仰、传统不同,那么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评价也应该不同;人类适当性——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应使儿童能肯定自己的文化、宗教、语言等;国家适当性——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对国家的每个公民都是有价值的[9]。对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冲击下,各国纷纷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定位展开反思并重新定位,我国学前教育也应该考虑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素养的锻造不能仅仅以欧洲古典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手段,而应该考虑到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类型的主要代表文化。那就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来重新定位学前教育的课程目标,表现在知识与技能上则是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习祖国境内不同民族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进而推广到学习不同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应该突破学习欧洲音乐的固定思维模式,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音乐性质、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价值观,综合运用音乐教学法,如示范、演示、讲解、讲座、田野调查等教学方法,运用对比、聆听、欣赏、讨论等学习方法,在课堂内外充分挖掘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的特性,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培养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自信与自豪之情,培养对不同文化中音乐形式的尊重、理解和认可,用多元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去看待不同文化中的音乐。
多元文化教育指导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培育主要靠课程来实施,该课程必须是一个体系,即以文化介绍和学习为核心,辅以音乐欣赏、舞蹈学习、音乐观念评价、音乐行为操作等课程,构建一个具有内容维度、性质维度、空间维度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要突出主流文化的特征,还应该立足民族本土特色,帮助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全面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特征[5]58,帮助儿童获得适应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全球化社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应包含民族音乐美学、民族器乐、舞蹈等,这就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相关的国家课程政策,充分挖掘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除此之外,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音乐文化走入我们的视野,多元文化教育认为只有通过音乐艺术等课程的学习,才能使各个民族、不同国家彼此相知、相互尊重,因为“在每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用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符号体系得以沟通、绵延和传续”[10]96,进一步讲,“在解决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多民族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音乐的特殊作用已经得到证实”[10]97。因此,深入了解一种承载着有特色的音乐风格的文化语境是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计划的内容之一。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参考美国中小学通用音乐教材《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的课程设计,在介绍和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之前,先让学前专业的学生从工艺、绘画、雕塑、舞蹈开始了解“他文化”的特征,然后可以将注意点集中到音乐与姊妹文化的联系上,认识文化中的音乐观、音乐中的文化观。因此,诸多课程可以整合为几个核心课,即以文化介绍和学习为核心,辅以音乐欣赏、舞蹈学习、音乐观念评价、音乐行为操作等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被深深植入进去。
在传统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中,采取的模式一般是情境—陶冶式、传递—接受式、自学—指导式,这几种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审美人格为教学目标,从注重音乐知识的联系性与系统性,从人的认知活动规律进行教学,以认识客观音乐世界,学习西方音乐知识,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辨别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显然这些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堂上难以发挥作用,因为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音乐观念、音乐美学、音乐行为、音乐习得习惯与欧洲古典音乐相去甚远,学习民族音乐与非西方音乐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参与—体验式、引导—发现式、探索—创造式教学模式将在学习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和活动时发挥独特作用。
参与—体验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外化→创造四个阶段。其核心理念是在学前教育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一起研究,身份平等,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直接亲身体验,主动获得必要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前教师学习不同种类的音乐时,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渠道参与音乐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把音乐课堂延伸至生活空间,从而打破封闭式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获得新鲜的艺术感受,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引导—发现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程序是:导入→探究→归纳→运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强调在民族音乐学习时从身边熟悉的音乐知识、音乐现象入手,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集中注意力,产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探索阶段,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在寻求答案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掌握特定的民族音乐技能,培养民族音乐美学修养;在归纳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民族音乐的知识、技能重新组合、归纳,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阶段就是强调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技能反复练习、反馈、强化,进行知识迁移、灵活运用的阶段。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给他们以更为宽阔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来说,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拓展了专业建设的途径,但同时又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重任、面对如何在教学中优化他文化的课程资源,学前专业的挑战与机遇共存。只有摸清多元文化教育的规律,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课程建构上作出合理的调整,才能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提供平台和可能性,才能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从容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浪潮,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临近国家的音乐文化,共建和谐社会做出应尽的贡献。
[1]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20.
[2]梁运佳.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学前教育课程内容[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6-27.
[3]王辉.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6):7-10.
[4]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执行)(2001年9月实施)[EB/OL].[2007-12-25]http://www.youjiao.com/e/20071225/4b8bc8c743c5c.shtml.
[5]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的西方探索与中国实践[J].教育文化论坛,2009(1):15-25.
[6]李生兰.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初探[J].早期教育,2003(6):4-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0-169.
[8]George S,MORRISON,GEORGES,et al.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M].Londen:Prentic Hall,1998:144-156.
[9]COHN S L.Introducing multicultural curricula in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Art-Education,1986:126-159.
[10]庄晓东.文化的传播与传播的文化[M].昆明:云南艺术学院出版社,2002.
[11]周新华.多元文化中的世界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1(7):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