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沉默螺旋”现象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015-12-18 12:37李凌云
关键词:螺旋舆情舆论

李凌云

(福建江夏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反沉默螺旋”现象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李凌云

(福建江夏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反沉默螺旋”现象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理性的“反沉默螺旋”在舆论斗争中,一直试图实现网络舆论与社会价值观契合;而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则试图颠覆优势意见,使网络舆论严重背离社会价值取向。必须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机制,把握理性的“反沉默螺旋”,抑制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抢占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高校;网络舆情;反沉默螺旋;引导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2014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学生群体比例最高,占23.8%。[1]在“网络生存”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常态的同时,各类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纵观高校舆情事件中的诸多案例,舆情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作用显著,深刻影响着高校舆情的传播走向。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作为主体的网民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持有的态度、意见、观点和情绪的汇集。[2]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在高校的表现形式,一般通过学校新闻网、论坛、QQ、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Web2.0时代,网络使大学生舆论参与和表达的权利得到充分满足,从学习互助、教学管理到学校发展、投诉建议都无所不谈,彰显着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从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即从大学生网络舆情关注的对象来看,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类舆情,如国内外重大时事、社会焦点问题、民族问题等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二是学校管理类舆情,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管理服务、奖惩处分制度、师德师风建设等有关学校的自身形象以及办学声誉的重大新闻;三是公共安全类舆情,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周边环境秩序等校园安全事件等。[3]

二、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现象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涵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诺利·纽曼提出的。诺利·纽曼认为个体因为担心与社会群体意见对立,在面对某一个舆论争议时,会试图判断自己所处的意见气候,如果自己的意见与多数人观点相同或相似时,便会大胆表达,反之则会迫于舆论压力而保持沉默,出现优势意见更加强势,劣势意见不断沉默的螺旋式扩展趋势,而公共舆论便是通过这个“沉默的螺旋”形成的占压倒性优势的“认知核心”。[4]

“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三个基本的观点:其一,由于个体害怕被孤立,会根据自己所判断的意见气候来决定是否发声;其二,优势意见的发声和劣势意见的沉默两者是交替螺旋式地进行传播;其三,大众媒介可以通过对意见气候的控制来影响社会舆论。[4]

(二)“反沉默螺旋”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发展变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开放、平等、隐秘等特点使得大众网民可以在网络平台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是支持“少数”的意见,传统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冲击,舆论传播甚至呈现出与其背反的“反沉默螺旋”现象。

第一,虚拟匿名性削弱了社会孤立对个体的威胁,群体压力失效。互联网时代,个体的真实身份与虚拟身份大多是分离的,虚拟网络能够减少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因素和情感压力,使网民的意见表达突破传统束缚,每个人的表现都比现实更加大胆,他们不再随波逐流而是不加掩饰地自由发表观点,即使发表的特殊观点与主流相背离,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使得个体承受的公众压力减弱很多,个体的从众心理逐渐被勇敢发声所代替,舆论群体压力逐渐失效。

第二,网络意见气候不易控制,舆论走向多元化。传统媒体的舆论传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包围式传递,受众与媒体不在同一水平上。而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垄断特权,网络媒体推行自下而上的交互式传播,受众能以客观的态度和理智的判断来发表言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困难群体、边缘群体都获得话语权。一些整合严密的“少数派”意见用确凿的证据和事实力求捍卫自己的观点,提高影响力和认同度,经常造成公众舆论的迅速倒戈,多种舆论存在使得意见气候不明朗,单一的媒介对网络意见控制变得越发困难,舆论走向呈现多元化态势。

第三,“少数派”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出现。在网络世界中,有着一大批意见领袖和中坚分子,起着扭转舆论走势的作用,如学者、商界名流、文体明星等网络大V们。他们从来就不惧孤独和压力,凭借其坚韧的意志、强势的态度和一贯的见解对舆论中的多数派进行削弱和瓦解,从而扭转舆论劣势。当他们对某个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态度时,无论自己的观点在舆论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劣势地位,都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表达意见号召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迅速获得大批拥护者的支持,使得舆论形势发生逆转,这便有了“300大V掌控舆论走向”的舆情格局一说。

三、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解读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当前学生网民群体的网络舆论参与意愿强烈,10~19岁的网民网络评议积极性为最高,比例高达50.2%;其次是20~29岁的网民群体,网络评议积极性也达到46.6%。互联网为标榜个性独立的大学生网民提供了平等表达见解的“自由公共领域”,出现了在立场、利益、喜好上各异的多元化“小众”群体,对于同一争论议题出现所谓“见仁见智”、争锋相对的观点。纵观高校网络舆情“反沉默螺旋”现象的诸多案例,因其演变形态的不同,呈现出理性的“反沉默螺旋”和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两种模式。

(一)理性的“反沉默螺旋”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时,有不少理性的大学生网民基于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对学校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面对舆论压力勇于逆流而上,使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正向发展。

1.与民族精神有关。如家乐福事件中,最初舆论将抵制家乐福与反对“藏独”、维护国家尊严联系起来,许多大学生被极富煽动性的“抵制”口号所聚拢,在各大网站、校园论坛发起抵制的帖子,占有压倒性优势的“抵制派”成为舆情发展初期的强音。随着网络争论的逐渐铺开,自我意识强硬的抵制言论在不断重复中失去了新意,而反对抵制的理性言论以更为合理的分析引发民众反向思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认识到盲目抵制只会招致负面影响,网络舆论发生反转,形成“反沉默螺旋”现象。

2.与社会道德有关。2013年的一则“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反遭讹”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这条视频引来各家媒体和网友的纷纷转发,网友调侃“中国大妈威武,碰瓷碰到外国小伙身上了”。当无数奚落和鄙夷在网上围堵这位中国大妈时,有多位目击证人打破沉默站出来指证是外国小伙无证驾驶碰到大妈在先,还频频用中文辱骂大妈。事件被少数人澄清,网友中无辜的“外国活雷锋”被扒皮成为无证驾驶、逆行撞人、脏话连篇的“洋痞子流氓”,舆论很快发生逆转,“沉默的螺旋”迅速倒戈,公众和媒体又站到正确的舆论一方。

3.与学校形象有关。2015年“武汉大学樱花节收费”一事将这所百年老校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网友指责武大收费是“穷疯了”、“借花敛财”,更有甚者要求武汉大学公布门票的收支账目,美丽的樱花节在舆论的狂轰滥炸下变成“樱花劫”。但网上抨击武大的声浪很快遭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正面回击,武大师生纷纷发帖应战,指出大量游客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和交通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学校有权利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限制游客数量,维护师生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尽管争议还在持续,反对的声浪并未消退,但之前与之对立的支持方不再沉默,他们积极参与辩论,由此“沉默螺旋”理论失效,甚至出现 “反沉默螺旋”现象。

(二)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

当前一些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模糊,网络监管滞后,错误的言论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导致处于舆论观点劣势地位的“少数人”比现实中更加强硬,甚至肆无忌惮地使用诋毁、谩骂等手段进行恶意打压,这种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对高校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造成负面影响。

1.非理性的人肉搜索。“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见诸报端后,施暴者的警察身份引来了网络上一片讨伐,支持警察的声音始终保持沉默。但当现场监控录像公布,证实死者曾多次挑衅殴打警察,“警察自卫”这个关键信息一经披露,便扭转了网友声讨警察的舆论走向,少数派逐步逆转为“认知核心”,“反沉默螺旋”现象生效。但有某些动机不良的网民发动“人肉引擎”,搜索出当事人的家庭背景资料,大肆渲染死者利用关系网干扰案情发展,使不少民众被误导,“反沉默螺旋”失序走向非理性。

2.非理性的意见领袖。2011年武汉少年黄艺博系着红领巾,肩挂“五道杠”队长标志的照片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其2岁看《新闻联播》、7岁看《人民日报》的经历受到网友热议,网友纷纷夸赞他是极具政治素养的“天才儿童”。但随后部分网络大V在网上发声调侃“五道杠少年”,也有意见领袖对“五道杠”少年进行指责、谩骂,指其“少年官僚”、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悲剧”,这些非理性的观点引起网上的激烈争论,黄艺博的父亲在“舆论猛于虎”的形势下,向社会恳求“放过他的儿子”。除了人肉搜索和非理性的意见领袖外,还有许多非理性的中坚分子引致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如2015年四川被打女司机卢琴遭舆论反转事件。在网络世界中,一些非理性的中坚分子态度偏激,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不实信息甚至攻击性言论,引发群体失控,非理性观点发展覆盖理性的观点成为“认知核心”,舆论陷入无序和混乱之中。

(三)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特点

通过对两种不同形态“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理性的“反沉默螺旋”在舆论斗争中,劣势意见一直试图纠正和削弱优势意见,实现网络舆论与社会价值观相契合;而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则是劣势的意见试图颠覆优势意见,使网络舆论严重背离社会价值取向。但理性和非理性“反沉默螺旋”的共同点在于,舆论斗争中的劣势意见承受着来自公共舆论压力而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实现社会舆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5]

结合高校大学生实际,可以归纳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产生的几个特点:第一,大学生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强烈,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质疑舆论霸权。第二,舆情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发生具有不稳定性,并且相较舆情事件本身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第三,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平台甚广,大学生网民在关注、获取和分享信息上尤为积极主动。第四,公共媒体的意见不再是大众意见的代表,甚至会与民意相悖,传统媒体舆论霸权逐渐丧失。第五,“反沉默螺旋”现象的出现大多经历这样一条轨迹:劣势意见占舆论优势——持不同意见的派别持续对立——“沉默的螺旋”逐渐失效——劣势意见反旋而上超过优势意见——“反沉默螺旋”现象产生。[6]

四、“反沉默螺旋”现象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启示

高校网络舆情多元化发展,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演变和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反沉默螺旋”现象的传播学规律,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机制,把握理性的“反沉默螺旋”,抑制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抢占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积极引导舆论走向已刻不容缓。

(一)健全高校舆情监控和处理机制,增强舆情应对能力

高校应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提升网络舆情监管队伍的业务能力,做好学校网络舆情的收集,运用互联网技术,对非理性的“认知核心”进行研判和处置。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第一时间,学校应及时发布立体化的权威信息还原事件真相,用真实权威信息消除网上谣言,遵循传播规律,找准舆情突破口,不断影响和修正“认知核心”,避免非理性观点控制舆论走向。

(二)培育高校舆情 “意见领袖”,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在高校网络传播环境下,当理性的意见处于舆论劣势时,大学生很有可能因为非理性的强势声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影响判断,陷入到“沉默螺旋”中去,导致舆情危机的爆发和失控。高校要有效引导网络舆情走向,就必须重视和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的作用,建立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针对师生热议的网络舆情问题撰写有说服力的文章,使理性的声音得以传播和强化,引导学生网民在混乱的舆论斗争中反向思维、勇于表达,使非理性强势声音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在“反沉默螺旋”效用下难以顺利进行,确保校园舆情不失控。

(三)加强高校舆情安全教育,构建网络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适时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反沉默螺旋”现象进行教育引导,倡导大学生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自觉抵制网络负能量、消除网络杂音。选择针对性强的高校舆情事件,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分析事件始末,为大学生提供舆论导向和行动指南,使弱势群体敢于平等、大胆地畅所欲言,消除虚假传言,让理性的“反沉默螺旋”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教育学生理性对待网络舆情事件,提高对网络炒作和不良事件的辨别力和抵抗力,警惕被持非理性观点的少数意见钻了空子,煽动不良情绪,被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所操控,以实现高校舆论与社会价值观相契合,确保高校安全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1]CNNIC.2014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2.

[3]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7):102.

[4]陈强,曾润喜.网络舆情反沉默螺旋研究——以“中华女”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0(8):5.

[5]刘汉森.网络传播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30.

(责任编辑 汪继友)

Study of Guidance for Online Public Opinions in Colleges under Phenomenon of Anti Spiral of Silence

LI Ling-yun

(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Fujian,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Anti Spiral of Silenc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ones. In public opinions battle, rational Anti Spiral of Silence always tries to achieve an agreement between online public opinions and social values; while irrational Anti Spiral of Silence tries to overthrow advantageous opinions to make public opinions deviate from social value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system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ver online public opinions in colleges to promote rational Anti Spiral of Silence and resist irrational Anti Spiral of Silence so that initiative can be taken to positively guide public opinions.

college;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ti Spiral of Silence; guide

2015-09-15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课题(JA13668S)

李凌云(1987-),女,福建松溪人,福建江夏学院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党委秘书兼思政辅导员,讲师,硕士。

G641

A

1671-9247(2015)06-0126-03

猜你喜欢
螺旋舆情舆论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奇妙的螺旋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