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中高职教育衔接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

2015-12-18 12:37徐孟林
关键词:马鞍山市培养目标职业院校

徐孟林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马鞍山市中高职教育衔接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

徐孟林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马鞍山市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衔接内涵的模糊缺失、管理机制的条块分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对接脱节的矛盾。为推进马鞍山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和质量,必须厘清中高职衔接内涵,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中高职衔接的运行机制,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

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内涵衔接;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集团

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有职业院校20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1]但是,马鞍山市职业教育在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上各自为阵,呈“平行线”发展的状态,中高职教育衔接度很低,根据2012年《马鞍山年鉴》有关统计数据计算,目前全市职业院校中中职学校年毕业生数达到1.2万人,高职院校年招生数超过0.6万人;高职院校新生中来自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不到500人,占高职院校年招生数的8%,如果排除500人中来自非本市中职学校的生源,马鞍山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将会更低。中职学校低升学率的原因是学生的自愿选择还是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上的障碍?“调查表明,有近70%的中职学生有升学的愿望,他们中有81%的人希望选择原专业继续学习。”[2]学生的愿望与他们的实际选择悬殊很大,原因除了学生顾虑自身学习胜任力不强、家庭经济困难和未来就业等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中高职衔接不贯通,招生渠道狭小,阻碍了中职学生的上升空间。马鞍山市这种中高职教育衔接十分不充分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本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进而影响本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我们应该予以重视,研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的路径。

一、马鞍山市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实困境

(一)衔接内涵的模糊缺失

目前,马鞍山市不管是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还是“3+X”的衔接模式,其实现中职学生升学的途径只有两条,一是将优秀的应届中职毕业生免试送入高职继续学习,二是通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进入高职学习。这两条途径解决了少数中职学生的升学渠道,但忽视了学生两个学习阶段的内涵衔接,如专业是否对口、学习内容是否重复、培养方向是否一致、培养途径是否同质等。这些内涵衔接的模糊缺失,导致所谓的衔接只是学生学习时间的延长和空间的转移,中高职衔接徒有其表而无其实。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具体工作是由学校、系部和教师来落实,从这一层面上分析,中高职衔接的责任主体看似在学校,但其实不然。中高职教育衔接,绝不是中职和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连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的兼容性的繁杂适配,它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配套改革措施,如教学计划、师资建设、教材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如《劳动法》、《职业教育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等保障和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实施,都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和统筹协调。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有待政府部门的科学统筹管理。但是,目前我市对职业院校的管门的科学统筹管理。但是,目前我市对职业院校的管理是“分块多头”管理模式,全市职业院校隶属教育、人社、企业、行业等不同的管理渠道,理是“分块多头”管理模式,全市职业院校隶属教育、人社、企业、行业等不同的管理渠道,在一个系统内还存在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它们各自为营、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相互脱节,以致于政出多门, 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互不了解、互不交往, 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 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制上的矛盾,使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处于“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管理缺位、效率低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单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落实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的。

(三)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脱节

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马鞍山市很多职业院校是从原有的普通高中、普通中专和普通专科学校或转化或升格而来,受历史形成的办学经验、办学资源、办学理念和师资特色的束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有努力突破历史束缚的愿望,希望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和链接,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但由于缺乏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企业没有积极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来,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者较多。脱离了市场,职业教育改革就一定陷入目标与结果相悖的困境。目前,马鞍山市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上也做了一些探索,但各个职业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积极性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要么大同小异而没有衔接的必要,要么相差很大而没有对接的可能。在招生衔接上采取的措施,如五年一贯制、“3+2”或“3+3”模式的对口升学等,受到一些中等职业学校青睐,但其实质是为了满足家长和考生追求高学历的需要,为了满足学校扩大生源、稳定办学规模的需要,专业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对口学校之间在办学过程中也没有衔接上的交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质内容没有真正实行。

二、对推进马鞍山市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把“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强调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在这样的要求下,马鞍山市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首要的任务是加紧推进中高职衔接,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一)厘清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内涵

“加强中职与高职之间层次、生源、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 既是遵循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 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培养提高的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3]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中职毕业生向高职学校在学习空间的简单移位,而是两者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培养方式上的对接和内涵提升。

1.专业设置衔接。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也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推进马鞍山市中高职教育衔接,必须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研究确定中高职接续专业,修订中高职专业目录,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专业教学提供基本规范。

2.培养目标和规格衔接。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如两者培养目标具有同向性,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都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由于培养层次不同,它们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要在明确两者同向性的基础上,分清它们的层次区别,分别发挥好基础性作用和引领作用。

3.课程和教学内容衔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设定的要求,遵循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要求规定课程和教学内容。中职偏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知识够用,突出技能的应用性要求;高职偏重岗位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全面,突出技能的高端性要求。

4.教学资源衔接。教学资源的衔接强调优势互补,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训条件和实习基地等资源互通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5.职业资格体系的衔接。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共同研究制定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导向性框架,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达到内涵的匹配。

(二)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

“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从初级到高级层次的结构合理、递进衔接的完整系统, 其体系内的各组成要素、各层次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 共处于系统的整体之中, 不可脱离或割裂。因此,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3]中高职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才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中高职衔接绝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4]一体化设计正是体现整体性原则的人才培养运作机制选择,这种选择使人才培养的前期调研与论证工作,特别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设计是整体预先的,而不是如现在的中职、高职各顾各的分离单一运作,而且,这种选择使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源配置是统一协调的,有利于教学的及时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学习内容和进程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因此,一体化设计是推进中高职衔接的根本途径。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互不了解、互不交往, 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 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这种管理的分离和资源的分散状态,使中高职衔接各方面的工作无法协调,从而也无法做出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设计。因此,地方政府要认识到中高职衔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中高职衔接不是单纯的教育系统内部改革,离开政府的作为,中高职衔接就难有实质性进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的管理体制障碍,需要政府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整合资源,使之形成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统一协调的系统下,对一个地区的中职、高职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人才成长途径、质量评价、行业指导、教师培养、校企合作进行统一的论证和一体化设计。创造落实一体化设计的先决条件,这是地方政府服务中高职衔接的当务之急。

(三)改革中高职衔接的运行机制

1.推进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改革。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实现入学制度的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照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衔接要求进行考试,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放宽招生计划比例。目前普遍的给中高职对口升学的计划政策是5%,虽然这个比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所突破,但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中高职衔接招生计划比例。二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要进一步放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把中高职衔接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技能竞赛等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结合起来,突出中职学生技能优势。三是改革学习评估认定制度,对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进行评估,对学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取得的能力予以认定,并记录成绩,认定学分,以避免学生重复学习已获得的技术和能力。

2.建立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中高职统一课程和学分转化标准,建立统一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扩大选课范围,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修课,打破不同层次的界限,实现学分互通,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改进学生技能竞赛、技术发明、创新创业所获得的成绩认定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特长。

(四)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院校、企业、行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资源融通、优化、共享平台。中高职衔接的矛盾主要是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和准确的市场导向,职业教育集团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平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行业为指导、以专业合作为纽带”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有利于信息资源的集聚和共享,在打破部门界限的同时,建立了“大职教”的框架,使一个地区职业教育一体化设计管理运行机制得以实现,消除了职业院校“分块多头”管理的弊端,使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体式设计成为可能。而且,集团化办学做大做强了职业教育资源,由于有企业技术人员队伍和设备设施资源的支持,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可靠平台,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教学内容,规范并落实“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培养途径,有效实施“订单式培养”,从而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进了职业教育集约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和质量,确保中高职教育内涵衔接。[5]

[1]马鞍山年鉴编委会.马鞍山年鉴2012[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86.

[2]刘育锋,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41.

[3]王育培.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30-34.

[4]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12-13.

[5]丁晓昌.集约化发展 做强做优职教集团[J].中国高等教育,2009(7):43-46.

(责任编辑 汪继友)

Research on the Puzzlement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Approach

XU Meng-lin

(Ma’anshan Technical College, Ma’anshan 243031, Anhui, China)

As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aanshan, there exist contradictions mainly in the vagueness and deficiency in the connotation, the sectional division i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human resource market. For the promotion to the educational connection and the enhance of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it clea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connection, buil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reform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the running-school mechanism b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City of Manasha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ection in the connotation; integrated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2015-05-10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从认识走向操作——中高职衔接实施机制研究(2013jyxm322)

徐孟林(1972-),男,安徽歙县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G712

A

1671-9247(2015)06-0092-03

猜你喜欢
马鞍山市培养目标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大地调色板
马鞍山市“激光再制造”企业的独门绝技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我想知道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