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理论价值

2015-12-18 00:47赵仁青
关键词:淮河政治思想

赵仁青

(安徽科技学院 思政部,安徽 凤阳 233100)

淮河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理论价值

赵仁青

(安徽科技学院 思政部,安徽 凤阳 233100)

以水利文化为核心的淮河文化历史悠久而独特,包含了大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当今国民和社会发展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帮助。首先,兼容并蓄的水文化特质内含的宽容思想可以缓和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紧张对立情绪,培育国民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其次,热爱家乡,眷恋乡土之情怀可以激发大迁徙中的人们家国情怀,增强故土归属感,爱家爱国。第三,勇于担当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可以提升新生代政治使命感和社会历史担当。第四,老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可以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矫正,为化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兼容并蓄;乡土情怀;改革创新;生态思想

一、淮河文化之概说

文化的起源往往与河流密切相关,河流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以前,学界普遍认为,淮河在我国文明发展历程中,起着沟通长江、黄河的桥梁纽带作用,淮河以北的区域归为黄河流域,简称黄淮,淮河以南的区域归为长江流域,简称江淮。但近年来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尤其是位于淮河之滨安徽省蚌埠市双墩1号春秋墓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使得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未免过于粗糙。淮河西起中原腹地河南桐柏山,东入黄海,一级二级支流众多,干流贯穿鄂豫皖苏,水系发达,纵横交错,绵延两千余里,流域面积广阔,是我国第三大河流。淮河流域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宜人,农业生产集中,人口密集。早在原始社会淮河就已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专家考证,淮河文化最早可追溯裴李岗文化,距今约有7 000-9 000年历史,以此为例,可见淮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之重要和历史之悠久。

目前,学界对淮河文化概念的研究比较权威的有两种解释。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柱认为,“淮河文化,即淮河流域居民上古以来创造的历史文化,”[1]然后该学者以发展的视角着重从地理、社会、历史变迁等角度阐述了淮河文化的优缺点,此定义多达300余字。陈立柱研究员对淮河文化的界定侧重于其形成的机缘,认为应该在动态中对此概念进行解读和认知。袁飞博士等学者在《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一文中转述了曹天生教授对淮河文化的定义,“淮河文化是淮河流域文化域内各种文化样态的总和,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淮河干、支流地域的人们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主要以流域文化为特质、以水利文化为核心的、以淮河干流区域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2]通过比较,作者认为后者对淮河文化内涵的界定更加简练、准确。水利文化是淮河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该区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这种区域性文化的特质与其他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我们不仅要关注这条地理意义独特的河流,更要关注浸润其中的重要的人文价值和人们的文化心态,解析蕴藏其中的文明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淮河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首先就是兼容并蓄的水文化特质。“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之淮字是象形文字“水”与“隹”的组合,意思为淮水之美譬如“鸟之短尾”。管子主张:“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3]生活在淮水两岸的人们长期依水而居,既享受了千里淮水的滋润、恩赐,又饱受河水泛滥带来的人间苦难。河水平静,草长莺飞,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金秋收获累累硕果时,感念天地与河水的赠予。河水肆无忌惮时,泥沙翻滚,大浪滔滔,人们四处迁徙,逃荒要饭以度荒年。向外迁徙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水的性格就是人的性格,人的性格就是文化的特性。“水文化就是以水为基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指人以水为基础而进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人与水的关系,以及在水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淮河之水时而柔弱、空灵,时而奔流咆哮,培养了这里的人们懂得感恩、乐观、包容、坚强,战天斗地,又安贫乐道。淮河之人因为淮水的状态不同时而会聚一起,时而四处扩散,在聚散的过程中,造就了淮河文化一方面自成一统,另一方面又兼容并蓄连接南北文化。我国当下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改革向纵深发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阻力之大也是前所未有,各种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开始逐渐出现并不断暴发,社会张力不断升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敏感而脆弱,一部分国民心态愈发急功近利,封闭而尖锐,任何风吹草动的小事件都能够引起全民的非理性围观,这种不正常的社会氛围和国民心态亟需正视和调整。淮河文化中兼容并蓄的水文化特质,与众不同,正可以为大众提供调整不良心态的精神法宝。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花鼓灯、五河民歌、民间剪纸、泗州戏等,向社会传播淮河文化中蕴含的这种宽容思想,开拓人生正能量,积极培育国民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为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化解社会阻力。

其次是热爱家乡,眷恋乡土之情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河之水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淮河儿女,淮河之水患促使淮河儿女直面人的生存困境,在奔走迁徙过程中从未遗忘自己的家园,魂牵梦绕的依旧是难以割舍的故乡。淮河流域是历史上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区域,大部分因为水患和战乱,规模较大的中原移民南迁有三次。其中唐朝时期名将陈元光奉旨由光州驻守漳州,先后从沿淮一带迁移走几万百姓,这些人中不少因此进入台湾,成为当地居民,长期生活于此,但乡愁从未减少。“晋室南迁”过程中,淮河流域子民由于不堪忍受天灾(水患)人祸(游牧民族的铁蹄蹂躏)纷纷举家外出躲难,在迁入异地时,为了表达缅怀家乡之情,在异乡直接惯用家乡之域名,如蚌埠西怀远当时设置的当涂县百姓乔迁至江南,原郡县名称直接使用,只字未改,一直沿用至今。这种热爱家乡,眷恋乡土的情怀在当今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显得弥足珍贵,很多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务工过程中,离乡土越来越远,越来越久,家乡的味道、泥土的气息与他们而言亦是逐渐变得陌生。当代大学生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物质条件总体优越,无须亲自参加农业生产,他们对故乡之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知之甚少,因而更谈不上眷恋之情感。一个人如果连养育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根都不关注、不热爱,我们不大可能相信他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家国一体,只有爱家才有可能爱国。淮河文化中浓厚的乡土情结对于呼唤新生代心底暗藏的恋乡情怀,激发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群体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归属感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第三是勇于担当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古淮上多豪杰。细说依水而居、倚水而生的淮河儿女,从不缺乏勇于担当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敢于抗争、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大禹为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呕心沥血终于成功。夏启英勇果敢,建立我国历史上首个奴隶制国家。先秦,淮河流域众多思想家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心,为当时混乱时局积极出谋划策,寻找出路,这些政治理论为秦灭六国,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帝国奠定了思想根基。大声责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等九百农民大泽乡起义,成为推翻横征暴敛的秦王朝农民起义的开始,淮河儿女政治担当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汉的赤眉军起义、唐朝晚期的黄巢起义,元朝末年的红巾军揭竿而起等一系列起义均是有识之士出于政治道义,抗击黑暗朝政,为百姓诉求争取权益的正义行为。一介布衣朱元璋源于对生存的抗争,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农民出身的皇帝,造就了大明王朝几百年风雨历史。再有,戎马一生、叱诧风云的政治家、文学家曹操,饱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乌江自刎的项羽等帝王将相皆是出身于淮河两岸,饮用淮水而长大,家国情怀,政治担当,无一不值得后人效仿。时下,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是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当然也有各种社会思想的相互交织和碰撞,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不少国家的担忧和嫉妒,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妄图通过文化输入殖民中国新生代群体,削弱他们应有的政治责任心,淡化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企图使他们成为封闭、消极、堕落、贪图享受的一代,不似先辈那样为政治、为国家、为人民积极而为。我们一方面应当警惕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和入侵,确保我国文化自主性;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包括淮河文化在内的本土文化中饱含的勇于承担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民,尤其是新生代国民进行国民政治素养教育,抢占年轻群体思想阵地。

第四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矫正,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淮河流域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管子、老子、庄子等均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对天地万物的研究具有哲学本体论倾向,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很多有益的生态学思想,用于矫正过度膨胀的人类中心主义。前文已述,管子在探析世界本原时,主张水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老子则坚持道才是世界的本体,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尽管在本体论上与管子不同,老子在论述水时,依旧认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6]庄子对本体论的回应既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又有所发展,他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7]虽然三位思想家对世界的本原认识不太统一,但是他们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上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即以一种平等的态度看待万事万物,不谋而合地从系统论的角度强调众生平等,主张天地万物都是整个宇宙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厚此薄彼,有所偏颇。强势的人类中心主义高调宣称,人才是世界的主宰、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8]。若客体(物质世界)以自身的属性能够满足作为主体人的需要,便被贴上有用、有价值的标签,反之则是无用、无价值的。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驱使下,人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正在遭受各种危机,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石漠化等,这一系列的危机已经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促使世人开始反思过去对自然过度索取与暴力破坏等行为。淮河文化中朴素而又富有哲学意味的道家生态观对于纠正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与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无疑会起到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样对于人类当下众多的生存困境和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局面也提供了一些化解的可能性和路径。

三、初步的结论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9],淮水之美,美不可言,多彩多姿的淮河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中华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其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又为这些思想提供了理论张力。兼容并蓄的水文化特质提供的宽容思想对于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的利益摩擦具有工具性价值。热爱家乡,眷恋乡土之情怀正是当下中国社会大变迁,人口大流动背景下,新生代所缺乏的家园之情愫,爱家才可能进而爱国,爱国才可能具有政治担当。生于淮河岸边的先辈们勇于承担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可以继续为当今国人提供深化改革、富国强民,乃至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和发展智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对自然同样应该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又有所不为。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极具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理论前瞻性,对于在全球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整体主义具有普世意义。淮河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从中汲取精神食粮,于内可以使心态理性平和,宽容待人,于外可以勇于承担政治使命,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人类与自然平等共生。新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大力推行文化强国战略,淮河文化完全可以借此东风进行专题式深度挖掘,以繁荣地方文化和百姓精神生活,并力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淮河历史悠久,饱经沧桑而又绚烂神奇,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演绎了一部鲜活的思想文化史,其中既有上文分析的多彩多姿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中国当下所用,也有巫鬼文化、仙道文化等糟粕成分。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加以理性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教育部已经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对在校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养教育。淮河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政府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我们可以,第一,把淮河文化软实力融入大学生校园生活,增强传统文化归属感,让淮河文化成为地方高校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第二,增强地方高校思政课传播淮河文化软实力的能力,让淮河文化软实力成为引领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方向的精神内核。第三,拓宽淮河文化软实力的话语空间,让淮河文化成为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面和影响力的重要引擎。

[1] 陈立柱,洪永平.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说[J].安徽史学,2008(3): 100.

[2] 袁飞,曹天生,朱光耀.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J].蚌埠学院学报,2012(5):120.

[3] 戴望.管子校正[M].上海:上海书店,1986:235.

[4] 胡水欣.中国音乐剧发展之我见[J].剧作家,2007(3):62-63.

[5] 朱谦之.老子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4:174,31,102.

[6] 郭庆藩.庄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2004:43,729.

[7]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7-68.

[责任编辑:范 君]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Huai River culture

ZHAO Ren-qing

(1.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China;2.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China)

The long history and uniqueness of Huai River culture, whose core is water conservancy, embodies abundant thoughts of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provides much beneficial reference and help for the current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irstly, the thought of tolerance connoted in the fully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water culture could ease the hostile tension existent in current China, and cultivate the citizens' sense, moderation, openness and tolerate mentality. Secondly, the love of one's hometown and nostalgic feelings could stimulate the migrants' patriotism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ir homeland. Thirdly, the bearing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pirit of pioneer innovation could promote the new generation's political sense of mission and social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Fourthly, the unity of natural and ecological thoughts in Laozi's and zhuangzi's philosophical theories could revise anthropocentrism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solving the ecological crisis which faces the human being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fully inclusive and compatible; localism; reform and innovation; ecological thoughts

2014-12-20

安徽省规划办课题(AHSKQ2014D71);安徽科技学院科研课题(HWSK201308);蚌埠市社科联课题(BB15C015)

赵仁青(1983-),女,安徽六安人,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K203

A

1672-1101(2015)04-0009-04

猜你喜欢
淮河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淮河
思想与“剑”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