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奥巴马:多元文化的漫漫长路

2015-12-17 02:53吴星铎金香花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12期
关键词:李商隐马克哥哥

文/吴星铎 金香花

马克·奥巴马:多元文化的漫漫长路

文/吴星铎 金香花

马克·奥巴马·狄善九近照,张新伟(vivi)摄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采访之初,谈到李商隐的诗,他饶有兴致地吟诵起这首《无题》,李商隐是他最喜欢的中国诗人,他是马克·奥巴马·狄善九(Mark Obama Ndesandjo)。

马克是特殊奥运会爱心大使,同时集作家、钢琴家和慈善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他还经营着一家营销和咨询公司,主要业务为帮助企业在非洲、中国和美国的投资。今年5月22日,在我刊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主办的第四届“我与外教”全国征文大赛暨第三届“外教看中国”摄影展评活动颁奖典礼上,马克作为演讲嘉宾,在颁奖典礼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笑声中,他生动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逐渐认识自我,成为一名合格的“世界公民”的心路历程。在典礼上,我们订下了采访之约。10月下旬这次来京,除了接受我们的专访之外,他主要是为了参加二十一世纪公益基金会爱基金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合作的“全球拯救天才培育计划”慈善活动,他也是这项计划的发起者之一。这个计划将为世界上有艺术天赋的贫困、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建立一个专属的扶植平台,去寻找、发现艺术天才,并帮助他们实现艺术梦想。马克说:“这个计划将从中国开始,以后会延伸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我们希望有艺术才能的孩子不会因为贫困或疾病而浪费他们的天赋。”

“李商隐是恋爱中的卡夫卡”

马克用浓浓的感冒音说:“在我看来,李商隐是恋爱中的卡夫卡。”

从深圳到北京的奔波,让马克有点感冒。不过谈起他喜欢的诗人,他还是兴致很高:“外国人比较了解李白、杜甫,但对李商隐和他的诗作却鲜有所闻。”他吟诵起“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那首《无题》,说:“这首诗是我第一次读的李商隐的诗。那时候理解这首诗对我来说非常难,但是我却莫名地感到难过,我感受到一种无言的悲情。”

马克以前经常读卡夫卡、萨特、加缪等作家的书,他认为卡夫卡通过表现主义,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人的孤独与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充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

“但是卡夫卡却几乎不展现‘爱’这个主题,这就是李商隐与他的不同。”马克说,“在我看来,尽管他们身处相似的社会氛围中,但李商隐却对自己爱的经历不吝笔墨,他的诗生活在爱里面,所以我称他为‘恋爱中的卡夫卡’。”

在马克看来,李商隐既晦涩难懂,又浪漫多元,他很欣赏这种风格。而这种欣赏呈现在了他个人的写作中。他刚刚写成的第三本书就是以李商隐的诗为素材来创作的:他将李商隐的部分诗作翻译成英语,每一首诗又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李商隐的时光穿越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李商隐或是到了深圳,看到现代的中国,知道‘中国梦’,又或者去其他国家和城市,看到星巴克,与肖邦和贝多芬对话。在这些穿越的故事中,读者可以听到李商隐对所见所闻表达的自己的想法。”马克说,“创作这样一本有关于李商隐的有趣的书,目的是让更多外国人认识李商隐。”马克认为,将这样一位“非常有才的诗人”介绍给更多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刚刚结束第三本书,马克便开始着手第四本书的创作,这本书同样与李商隐有关。马克说:“李商隐一生大概写了600多首诗,但很少有人将这些诗进行翻译。所以我打算将这些诗翻译成英文。现在差不多已经完成了150首翻译。”

对于中国的文化,马克可谓情有独钟。除了研读李商隐,他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很感兴趣,在勤奋的练习下已写得一手漂亮的行草。

“多元文化: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

“在肯尼亚的经历教会了我独立与生存,这是非常困难的,也是我在肯尼亚最大的收获;在美国,我懂得作为一个个体要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时在那里我犯了一些错误,也让我逐渐认识自己;而在中国,我明白了家庭和团队有多么重要,我也是在这里生活时找寻到了自己的梦想。”马克说。

出生在肯尼亚的马克,曾先后就读于布朗大学和斯坦福大学,2002年后一直定居中国深圳。横跨非洲、美洲和亚洲的多元文化之旅让马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梦想所在。在不同文化中的探索与碰撞,使得马克不断地收获。

《多元文化: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An Obama's Journey:My Odyssey of Self-Discovery Across Three Cultures)是马克的第二本书,正是在这本书里,他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跨文化之旅。

马克说:“这是继《从内罗毕到深圳》之后,我的第二本书。这本书的英文版已经出版,中文版将在最近和大家见面。这本书相当于是我的自传,大主题围绕多元文化,有四个小的主题:一是我横跨肯尼亚、美国和中国的文化之旅;二是关于我的家人,当然包括我的哥哥奥巴马总统;三是关于我在中国的正能量的经历;最后就是我的音乐梦。我的处女作《从内罗毕到深圳》是半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爱情故事。内容当然和我的生活有关,但和回忆录有很大差别。而第二本书则是我的自传,在书里我提及了我的家族,它的历史、组成还有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

弹钢琴的马克

马克坦言,自己之所以要写一本自传,是为了为自己发声。面对一些莫须有的言论,马克曾经选择沉默,因为他认为时间会让一切不言自明。但很多事情却不尽如人意:“我发现人们并不了解我,所以我决定勇敢地站出来,自己写自己的故事,而不是由别人替我说。”

除了这一点,马克还希望读者通过让别人了解他在三种文化中走过的坎坷之路,认识到混血这一身份的重要性。现在世界上选择跨种族婚姻、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现象越来越多,让人们更早地了解这个群体目前的生活状态意义重大。

马克正是跨文化婚姻的践行者,他的妻子是中国人,而文化差异在他们的生活中自然也不可避免。马克笑言:“在生活的点滴中我们都会看到文化的不同而带来的影响。比如在食物喜好方面,我不太喜欢辣的但她很喜欢,我比较喜欢硬的脆的但她喜欢软的。但是这些差异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我们在生活中彼此支持。在种种差异下,我们能在一起这么久,我感到很幸福。”

“好总统”与“好哥哥”

马克幽默地表示,哥哥是一位“好总统”,但却并非是一个“好哥哥”。

马克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但他平时为人低调,很少在公共场合谈及自己的哥哥,但在采访中他还是坦诚地聊了他的总统哥哥。在他看来,哥哥奥巴马作为总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马克说:“我不太愿意聊政治,但权衡各方面来说,我认为他是一位合格的好总统。”

在哥哥这个角色上,总统先生的表现就略逊一筹了。马克说:“我和他的关系可以说是起起伏伏,比如有的时候我们见面时很高兴,但有时候就不太高兴,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但不得不说,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情况。”马克说起自己的总统哥哥时看起来有些严肃,“我在书里也写到了我的家人,当然也包括他。我通过书让大家了解我真正的家庭,因为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关于奥巴马家族,也是关于我自己的一部分,更是历史的一部分。”

家人之间是需要很多时间去沟通的,但马克与哥哥平日都非常繁忙,因此交流也比较少。“我和我的哥哥在性格上不太一样,所以在很多方面看法也不太一致。比如在家庭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有一些分歧,我认为他应该更关心自己的家庭。”

马克来到中国后,对家庭有了更多的理解,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现在的他对哥哥也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想法会随着时间改变的。我现在会慢慢理解他了。”

或许在来年哥哥卸任之后,“好总统”的角色就会向“好哥哥”倾斜了。

“慈善像呼吸一样不能停”

来到中国后,对马克非常震撼的一件事是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

“在那场灾难中很多人丧生,我对此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但灾难发生后那么多人自发去汶川救援的举动令我非常感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不分你我的举动对我来说是一种震撼。”马克说。

“在美国常常是个人第一社会第二,但在中国恰恰是相反的。那是一种精神,存在于中国人民的一种精神。”马克感叹道。

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让马克逐渐开启了他的慈善公益事业。2013年,马克在香港注册了马克·奥巴马·狄善九基金会,其宗旨是让世界各地的孩子认识艺术。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文化交流基金会,马克以此方式开始了他的慈善之行。

马克认为帮助他人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二是通过实际钱财物资。马克想要从两个方面尽力来更多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如果无法二者兼顾,我会起码尽力做其中一个。”马克很真诚地说。

马克的基金会目前正在进行“P+1”公益项目, 他们筹集善款,找到一些老师和志愿者,共同宣传并开展这个项目,目的是为世界上的贫穷的学校带去音乐老师和钢琴。

在这条做慈善的路上充满挑战,马克在基金会注册、成立、合作与运行上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总有一些力量在支持着他,总有一些人让他充满感动。俗话说“上善若水”,在马克的影响下,很多人和他一样加入了公益行动之中,小包就是其中一个。

小包是马克在贵州教书时的一个学生,分别后许久都没有联系。某个周日,马克接到了他的电话,寒暄之后,马克得知他正在一所学校做志愿老师,教一些小学生。马克问他怎么会想到去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小包回答他说:“因为你以前做过同样的事情,你来教过我,所以我现在想做一样的事情。”

慈善之情,公益之心,就在马克一直以来的坚持中传递给了他人。对于马克来说,慈善是他一定要做的忠于内心的事情,他很坚定地说:“我搞艺术和写作是用来表达自我的方式,但慈善就像呼吸一样,是不能停下来的。”

弹钢琴的马克

“在我的生活里,科学和艺术就像是我的思想和心灵的交锋。我的内心一直将我推向音乐和艺术。对于物理我有自然的天赋,但却始终不是热情。最终我听从了内心,而我也因此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我的人生,并做出改变。”马克说。

马克拥有布朗大学物理学及数学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并曾服务于朗讯、北电网络等公司,在通信及国际市场营销方面都有丰富的经历。但对现在的马克来说,音乐与艺术才是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的妈妈和外婆都会弹钢琴,所以他从小便受到她们的影响和熏陶。马克说:“虽然深受家人影响,但是我11岁才开始学习弹奏。我很幸运拥有这个好朋友。”

马克初到中国时家里没有钢琴,他就去租钢琴或者每天去钢琴店练习一个小时。他对钢琴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不仅弹钢琴,还进行创作。他将创作的曲子做成碟片,将自己灵感的瞬间捕捉并记录下来。在众多出色的作曲家中,他尤其喜欢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和巴赫。

音乐无国界。马克在音乐方面也将中西元素相结合。他用李商隐和李白的一些古诗作为歌词进行创作。马克说:“我目前已经完成了3首古诗的作曲工作,分别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和《登乐游原》。我的目标是创作一个系列,分别关于幸福、思乡和爱等主题。未来可以考虑和一些歌手进行一些演出,我来弹钢琴伴奏。”

当问及目前有没有比较中意的歌手时,马克神秘地说:“这是个秘密。”

猜你喜欢
李商隐马克哥哥
连通器及其应用
哥哥
嘲桃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石榴
哥哥的生日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还猪哥哥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我永远是你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