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奥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木几冗谈》初探
李 奥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木几冗谈》是《四库全书总目》中记载的明代学者彭汝让的唯一一部清言集,对于彭汝让这个人和他的这部作品,我们都所知甚少,其他有记录的相关文献也是少之又少。通过对一些与之有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对彭汝让的生平作品进行初步的探究;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基本的整理和总结,可以对《木几冗谈》及其作者的相关内容有一个基础性的内容扩充,对于作品的研究、增加作品的文献价值,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彭汝让;木几冗谈;清言
《木几冗谈》是明代文学家彭汝让所作的一部较为出色的清言集,这部类似于随笔式的文集,一共有63段话。是作者彭汝让生活闲余之笔。
对于《木几冗谈》的研究,无论是关于作者还是作品本身,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在浩如烟海的明清文献之中,清言作品还是占有一定数量的,而彭汝让的《木几冗谈》算得上一篇较为典型的清言作品。只是因其内容较少,且作者作品不多,在当时难免被淹没于明代的浩繁卷帙之中。
《木几冗谈》被《四库全书》收录,名列杂家子部目录之中。为了丰富作品作为古典文献所应具备的价值,故在此对作者、作品内容进行考察与整理。
(一)作者生平考
关于《木几冗谈》的作者问题,因作品创作于明代中后期,此时期对于作品的信息方面的记录能力已基本较为齐全,加之彭汝让的作品数量凤毛麟角,就现在已知的有记载彭汝让及其作品的文献来看,都是明确表明《木几冗谈》的作者是彭汝让,并且是他独立创作而成的。在清代《四库全书》中,就明确记载了彭汝让,其下唯一的作品就是《木几冗谈》。因此关于作者的问题,我们基本认为并无其他异议,此处不再冗述。
对于彭汝让的生活背景及其生平经历,有关文献记载十分有限,许多内容都不曾涉及,我们只能在可以看到的只言片语里有一个大致的推论。
清代的胡凤丹(永康人,字月樵)在其辑录的《青冢志》一书内对彭汝让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字钦之,号九麓,华亭人。与冯具区、唐抑所、方明斋诸公同社,尊为祭酒。屡试不第,游南雍。工古文词,善弈,万历间卒。”[1]这里的华亭,是今上海市松江区的古称。而他与冯具区、唐抑所、方明斋等人同社,此三人都是现在上海一带的人;此外,在清代陆心源的《穣梨馆过眼录》之中收录的一幅明末画家顾正谊的《秋林归棹图》中,有一首彭汝让题的小诗,和董其昌、莫是龙等多人的题诗。因董其昌是“松江画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彭汝让与冯、唐、方等人又都是上海松江一带人士,皆“隐居市廛,不废吟咏”。由此可以推断,他很可能是松江画派中的一员。关于他的生卒年,这里只说到卒于万历年间,而根据上述论述,可以推断他与董其昌、顾正谊等同属于同一时代。而据前人的研究和考证来看,董其昌是“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生”[2],具体时间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中提到,“正月十九日,为余悬弧辰也”[3],可知是农历的一月十九日。推算为公历的2月10日。卒于明毅宗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而万历朝应是1573-1620年之间,可以看出彭汝让生活的大致时间是在嘉靖到万历年间。
此外,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彭汝让及其《木几冗谈》也有一个简单的介绍:“汝让字钦之,青浦人。是编乃劄记清言,儇佻殊甚,盖屠隆一派也。”[4]青浦也隶属于上海境内,由此可看出,我们可确定的是彭汝让应是现在所说的上海一带的学者。在《四库全书总目》里的这段话中,对于《木几冗谈》的评价提到风格特点“儇佻殊甚,盖屠隆一派也”,也就是说彭汝让的这部作品随意自然,不属庙堂之文,这一特点类似屠隆一派的风格。屠隆是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他博学多才,诗文、戏曲、书画造诣皆深。他的清言小品文的代表作《续娑罗馆清言》即是这种风格,而其为人也风流恣肆,屠隆在万历十一年之后,“沉迷佛道,文学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加之与冯梦祯、汤显祖、袁宏道等新派文人频繁交游、互相影响,促使其成为“性灵说”的前驱者”[5]。佛道思想的影响对于清言小品创作的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而他的这部代表作《续娑罗馆清言》创作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1600年),与他这一文风转变的时间是吻合的。而在此时,他的文学观、以及关于绘画创作的文艺观,和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大体相似,这一画派中也有很多的诗文作家例如梁辰鱼、陈世德等人。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彭汝让应该属于“松江画派”或者是与属于这一画派中的一些诗文作家文艺观较为相近的人。而屠隆出生于1543年,卒于1605年,这样,也可看出彭汝的让大致的生活年代。
就《青冢志》中的说明来看,之所以彭汝让会创作出这类的清言小品文,应与其“屡试不第”有很大的关系,与“松江画派”大多数文人应该相仿,因屡试不第而放归山野,多又受到了道家和玄学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这种结构形式自然自由,语言清新质朴,融哲思与文字之中的清言小品文的创作风格。
就这些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以及推断与其同时代、同风格的人与他的联系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测,彭汝让的生卒年大致在明代的嘉靖到万历年间,且很有可能是当时的“松江画派”中的一员,亦或者是与其关系相近的一位学者。
(二)其他相关作品
同时代的陈继儒在其辑录的《宝颜堂秘笈》中,仅收录了彭汝让的这一部《木几冗谈》,《四库全书总目》和王五云主编的《图书集成初编》中,也只提到了这一部作品,同样的,在日本学者合山究选录的《明清文人》清言集中,也只涉及到了这一部作品。鲜有其他文献资料中记录有彭汝让及其除《木几冗谈》以外的其他作品的相关内容。因其受关注度很小,可能加之创作的作品也并不多,因此其传世的作品也是寥寥无几。在寻找的过程中,除《木几冗谈》这部完整的作品以外,还另外发现了他的两首诗:
一首是在胡凤丹辑录的类书《青冢志》中,记载了彭汝让的一首关于王昭君的一首诗《明妃怨》:
氍毹高拥酪浆红,不及凄凉在汉宫。
堪叹容颜已憔悴,当年图画恰相同。
在清代学者姚弘绪编的《松风余韵》一书中收录了这首诗,胡凤丹书中的这首诗便是出自这里。但因为这首诗只有在这两处发现了有记载,就目前看尚未在别的古籍文献中发现关于此诗的记录,因此,对于这首诗的作者究竟是否是彭汝让,我们尚未能确定。
除此之外,在明代画家顾正谊的画作《秋林归棹图》中,有一首彭汝让题写的小诗:
轻云染薄薄,密树覆重重。
林外凭虚远,深山何处钟。
因为在这首小诗的题诗后,盖有刻有“钦之”二字的印章,而且此作上题诗多为“松江画派”文人相和,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断此为彭汝让的创作。
就这首诗看,其风格和意境与《木几冗谈》有异曲同工之妙,《明妃怨》一诗的语言接近白描,就风格特点来说,很有可能是彭汝让的作品。由于关于彭汝让及其作品的记载凤毛麟角,故而除了上述列举的这两首诗以及《木几冗谈》这三种作品以外,目前我们还未能发现彭汝让的其他创作。
明末清初的一百多年间,社会上大肆流行起了一种文体——清言。清言又称为“清言小品”。它属于一种格言式文体,可以说是随笔的一种。它呈现出一种简洁优美,语言质朴却蕴意深远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方式。一般是以类似于警句、散句的形式进行创作。故事性、情节性不强,但言近旨远,言外之意颇为深刻。
《木几冗谈》是明代学者彭汝让创作的一部清言文集,全文只1卷,仅63段话,但是这篇幅不长的文字里,同其他清言文一样,包含了多种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种:
讲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有十五句,如“穷而穷者穷于贪,穷而不穷者不穷于义,不穷而穷者穷于蠢,不穷而不穷者不穷于礼,是故君子贫而知义,富而知礼”,[6]所讲都是如何做人做事,要有怎样的心态和情操。认为成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要保持纯洁善良的天性,不要丧失道德底线,做人有礼有义,这样才能立身与社会,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表达生活闲情的只有一句,即首句“半窗一几,远兴闲思,天地何其辽阔也,清晨端起,亭午高眠,胸襟何其洗涤也。”对于表达闲适生活的内容,在《木几冗谈》之中仅这开端一句,目的为表明自己平和淡然的心态,此外的内容则大多说理谈禅,以古喻今,因而这部作品的教育意义还是很大的。
有关诗文戏曲、书诗杂谈的内容较多,有23句,这23句又可细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借评论前人或历史事件来说明一些道理,共有14句。如“非子卿之暴少卿不得为知己,非蔡泽之说范睢不得为知几。”讲若不是子卿(苏武)居匈奴19年,李陵不会与他成为知己,边事蔡泽运用众多实例向煊赫一时的范睢讲明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结果轻松取代了范睢的相位。这讲说了越是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经过碰撞、交往,往往能成为最好的朋友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的“物盛则衰,事极必反”的道理。这些道理或说作为个体的人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行,或说为君治国之道,皆可发人深省。
第二类是借前代文人及其创作来讲明作者所认为的为文的方法和态度,这样的内容共有4句,“苏子瞻四十余年奔走瘴厉之乡,食芋饮水,其诗云海南万里真吾乡,只此亦宁常情易及,事忙不及写大一字,人以为笑谈。今文章家一句可尽而蔓延篇什,犹歉然若未达旨趣,何异此可笑也。”讲只有写常见之事,抒发真实情感,才能做出好的文章;“唐文自八代以来綺丽极矣,昌黎矫之,李翱诸人擅其声。唐诗自六代以来孅弱极矣,子昂矫之,李白诸人擅其声。故朴者朴,雕者亦朴,雕者雕,朴者亦雕。”将文章雕琢越多,太讲究形式,便难以发自本心,缺乏真实感,彭汝让推崇唐诗,反对过分雕饰,这是他的诗歌创作的观点的表达。
第三类是介绍前代的一些特殊身份的人士或纪念作者所推崇的人,这样的句子有5句:有介绍“异人”的“班输作云梯,可以乘虚仰攻。墨子作木鸢,飞三日不集。孔明作木牛流马,能飞刍挽粟。皆古之异人。”有吊念屈原、贾谊的“贾生吊屈原一赋,其意悲,其辞激矣,令任之公卿未必举炎汉,而三代之宜,帝之谦让未遑也,”均是作者的个人闲思与所见所闻的记录。
讲论佛老哲理、谈玄说理的有24句,所占篇幅也极大,如“天地之道,盈者消,虚者息。然忘其为消息也,江河之道,高者与,卑者取,然忘其为与取也。彼沾沽之惠,察察之智,角角之能,隘矣土之积也则为丘。水之积也则为河,行之积也则为圣。”谈论道家哲学,“盈者消,虚者息。”这是天地之道;“衡无心轻重自见,镜无心妍媸自见,吾心之品隲鉴藻如衡镜,公矣。”这是佛教与阳明心学的结合,用以说明心的本体就是镜子,暗含有唯心主义的思想。众多的这类言论,表现出彭汝让为代表的清言作家,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受到了心学理学、佛道哲学的影响,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木几冗谈》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明清清言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从侧面表现出彭汝让所处的时期,即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文化思想的现状。
[1]胡凤丹.青冢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郑威.董其昌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K].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孟斌斌.屠隆诗文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明)彭汝让.木几冗谈[M].山东:齐鲁书社.1997.
[责任编辑:G]
2015-07-20
李奥(1993-),女,河南省安阳市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I206
A
1671-5330(2015)06-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