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探析

2015-12-17 21:43刘继峰时美英
关键词:成人辅导员精神

刘继峰, 时美英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安徽 蚌埠 233060)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相较于知识构建和专业成才而言,“精神成人”是更核心更深层的教育目标。大学生“精神成人”作为西方近代博雅教育、学术自由等高等教育理念的现代发展,自本世纪初在国内提出以来,就引发了高校各教育层面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做出思考和建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现实意义

(一)“精神成人”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神成人”教育都是做人的工作,二者本质上具有逻辑一致性。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并非单纯的知识获取和技能掌握,人生活于社会中就有精神追求。“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性的精神建构活动。尽管,它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和工具性;但它还通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等层面教育,承载了启发思想、传承文化、价值导向、精神凝聚、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等功能。其本质是为完善和提升人的灵魂,价值指向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精神成人”教育,学界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概念。夏中义教授认为:“旨在让一个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实质是强调人不断发掘内在潜能,定位自我价值取向和精神坐标,拥有一个完整健全的发展性人格,成为兼具知识理性和精神成熟的人。因此,“精神成人”可以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目的。

(二)“精神成人”教育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现状和成效可谓喜忧参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基础性理论难题:“科学内容的教育能否培育出价值的目标问题,社会意识形态如何内化为个体意识的问题,知识教育如何指导实践行为的问题”都还没有合理解决。“精神成人”教育关注个体的精神世界和主体意识,是一种教育方向和过程。其教育思维由价值理论转向“现实的人”,教育方式由传统“理论灌输”式转变为“主体间性”的现代理念。所以,对“精神成人”的引导能成功地把握知行转化的真谛,促进理论自觉转向实践自觉和主体意识的觉醒;那么通过强调教育资源的协同作用发挥和主体实践,就可有力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泛政治化和被边缘化的缺陷。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精神成人”基础性工程

“忽视对主体精神或者精神现象的研究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很多问题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始、实施、指向等诸环节都与人的需要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范畴,它适应于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责任担当,体现于关切人的精神教育和人格教育,把对生活的思考与探询引向深入。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道德情操与伦理境界、心理健康与人生指导,价值理性与人文关怀、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可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优势,保持的鲜明教育指向和持续培养,重视人的自我发展与人性和谐。一定能帮助大学生构筑精神支撑,实现主体价值的超越与内在自我转化,促进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培育路径

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是一个渐进过程和系统工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应该树立大德育观和人本理念,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担负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法律素养、人生规划、生命意识、党史国情、革命传统、哲学智慧等方面教育的任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政治导向作用。宏观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下,高校应着力革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改革,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逐步形成政治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价值观,用科学理论构筑起人生精神支柱。

(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在知行转化中践行价值

“理论的主导价值是指导实践,从而使实践内化为自觉活动的实践价值”,知行转化规律为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前提。知行转化的过程是按照“认知体悟——信奉遵从——躬身践行”的顺序,对所学知识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和比较接纳。大学生在个体心理、情感、意志、信仰、道德、人格等问题上所保持的理性与正确,同样需要进行科学认知的同时,又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古语云:铸人铸魂,笃学笃行。实践是对人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标尺,是对善恶美丑、是非荣辱鉴别选择的标准。因此,作为知行转化的中介,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也将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新载体。高校应从改进教学模式、营造环境氛围、创新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撑体系,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三)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性,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实施积极干预和引导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对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地位和职责等均做了细致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希望辅导员“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客观要求辅导员必须以自身的职业特性,积极参与到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工作中。“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特性概括为:意识形态性、身份双重性、职能综合性、影响直接性和示范性、岗位基层性”,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和协调者,辅导员时刻发挥着大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着力构建符合实际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辅导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所长、身份职能乃至人格魅力等优势,在班级工作和学生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政治法律教育、人文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诚信教育等。辅导员必须真心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指引学生学会崇高;致力于做学生的精神领袖,引导学生健全人格;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指导。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营造高雅人文环境和浓郁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精神凝聚、榜样激励、行为规范和认知整合等功能,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锻炼意志,塑造健康人格,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化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因素。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校园文化由宏观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组成,高校需要整体构思、精心规划。在精神文化方面,精心提炼办学理念和学风教风,形成显性的校歌、校徽、校训等标识,阐释能鼓舞师生、引起共鸣的学校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在环境文化方面,精心规划校园结构布局,校园景观和功能场所的设计要能烘托育人氛围、体现文化底蕴。活动文化方面,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坚持对主流文化和社会思潮正确把握和引领,创新载体、精心组织,创建丰富多彩,健康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寓人文审美教育于润物无声中,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位,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

总之,重视大学生精神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1][德]雅斯贝雅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夏中义.“精神成人”与大学[J].学术月刊,2003,(7).

[4]李 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理论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5]刘新庚,高超杰.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属性[J].求实,2013,(10).

[6]侯玉基.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人的需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3).

[7]何振鹏,何少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及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8]王 娜.高校辅导员职业特性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

[9]刘继峰.角色担当与有所作为——论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促进学生“精神成人”中的功能发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

猜你喜欢
成人辅导员精神
光荣啊,少先队辅导员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养大成人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成人不自在
拿出精神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