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鹏飞,曹 虎, 耿士均*, 王 波
(1.苏州金螳螂园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123;2.河北省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衡水 053000;3.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园艺系,江苏苏州 215123)
城市园林植物造景的分析和研究
楚鹏飞1,曹 虎2, 耿士均1*, 王 波3
(1.苏州金螳螂园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123;2.河北省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衡水 053000;3.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园艺系,江苏苏州 215123)
城市园林植物生境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其具有特殊性。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植物造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国内城市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植物造景走生态设计的路线,以期为构建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提供参考。
园林植物;植物造景;生态设计;景观布局
植物造景就是运用植物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生态因子,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表达园林植物的特定意境,或具有特定用途的空间,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1]。园林植物作为城市景观的软景材料,是城市中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 具有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城市美景的功能,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特殊的地位,具体形式表现为:园林植物数量和面积大,可以改善和保护环境;园林植物是组建和分割室外空间形态的核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色彩和历史岁月的变迁;园林植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暗藏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出地域特色和乡土风貌[2-4]。
城市植物造景是指在城市特定的环境中,应用植物素材来创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植物景观,利用其展示的形体艺术效果,使人们得到一种客观的视觉享受。其特殊性在于植物与城市建筑的关系,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重点要把控好建筑与景观植物的主从关系,使植物景观能够融于环境,为城市的生态建设创造自然之美。中国传统的植物造景艺术体现在:借自然之物、仿自然之形、引自然之象、依自然之理,归纳理解为在尊重和欣赏植物美的同时重视植物的群体美和数量效果[5]。基于自然式造景的基础上,采用孤植、对植、群植等植物栽植形式,来软化硬质景观,衬托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从而加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传统造景理论。
植物造景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和恢复性几个阶段。居住区绿化植物的选择,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种植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植物,适地适树[4]。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四态在如今可以总结性地理解为:师法自然的生态性种植,基于植物的生态习性,最大化地发挥乡土资源和利用植物适地适树的特性;具有文化底蕴和特殊意境的植物文态性设计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植被特点和地域风情;表达情感意境的美学性植物配置,引入了西方的规则修整,延续着传统造景精髓;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生态种植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行为心理[6]。近些年城市园林植物造景经过实践的积累和历史的沉淀及中西方的交流,逐步形成以植物生态习性为前提的地方风格;以文学艺术为蓝本的诗情画意风格;以设计者学识见闻修养品位为基础的独特风格和以师法自然,弘扬可持续园林发展观的自然风格[7]。苏雪痕通过研究自然式的群落构成和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指出植物造景的发展潮流是创造群落式的自然植物景观[1];毛春英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指出植物造景必须遵从生态性、突出造景主题、打造文化内涵、显示季相变化和色彩变迁、考虑近期和远期的绿化效果、因地制宜多重造景手法并用等[8]。
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的构建是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的艺术创作,具有自然的属性和地域的特征及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9]。植物作为风景园林的主体元素,有其生命特征及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目前的现状是植物造景仅停留在概念上重视,而应用上更侧重于追求空间构成等视觉效果的功能满足,没有给予植物景观科学属性般的重视,缺乏对设计手法的深入挖掘研究[10]。在植物造景的具体实践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出城市植物造景存在的共性问题为:选择植物时舍弃乡土树种,盲目引进外来景观形态较好树种,出现植物景观的同城化;植物造景设计时不注重人性化,现场施工与设计方案不符,较大范围的设计变更;设计上的不创新,植物配置欠科学性和艺术性,忽略功能性和植物多样性,空间布局的功能性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养护管理措施不合理,具体的养护过程中工人凭个人经验,缺乏理论技术指导等[11-14]。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既要考虑营造满足人们接近自然要求的环境,又要体现植物景观的科学性,以及如何保有植物景观的历史性,运用科学手法解决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体现出植物景观设计的多面性。城市植物造景设计不再是单纯考虑视觉感官效果,从生境塑造的角度出发,展开空间布局和细部设计,营造自生演替的环境,在不同尺度上提高环境生态品质,形成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软质空间。
生态设计是在园林美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植物材料从景观主客体的不同角度研究符合美学原理的景观,从功能、结构、景观3方面确定区域内植物景观设计目标,来改善城市环境和整体生态品质,补偿生态景观的恢复功能,通过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形成良性循环,保护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创造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及行为需求的园林艺术植物景观,实现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和谐发展。
3.1 植物材料选择我国地大物博,植物的品种和物种资源丰富,在城市园林植物造景可控选择的配置模式较多。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外观,且在实际的植物造景过程中不仅以个体出现,而是以片植和群落的形式,展现植物的水平分布和立体层次的竖向美。如江苏云台山天然植物群落以栓皮栎群落+赤松群落+盐肤木群落为主体,在当地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秋季的色相更具观赏价值,在乡土植物绿化的基础上,凸显地域特色[15]。注重植物景观的组合及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采用速生树和慢生树、乔木和灌木相结合,从自然地形和植被群落分析,体现陆生-湿生-水生渐变的特点。如水杉-池杉-落羽杉植物群落,群落植物都是美丽的秋色叶树种,自身的四季变化体现了时序和四季的景观变化,结合其他园林要素合理搭配,体现出植物物候景观的变化多样,丰富了造景艺术效果[16]。在水平结构上采用多树种混交林的形式,在垂直结构上采用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多层次组合的形式,如植物造景中运用垂直植物的本身特性,形成的蘑菇状或伞状的形态、扭曲或螺旋状的线条及特殊的质感和季相变化,来展示垂直植物的景观美学特征[17]。骨干树种要突出地域特色,保持原来地区的植被整体风貌和绿化效果,选择乡土树种以及与其协调的树种。开敞空间的植物绿化需要保证视线的通透和空间的开敞效果,突出环境特点,如广西壮族植物造景、成都植物造景分别在壮族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基础上,承袭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乡土文化园林传统,结合当地植物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及突出的地域特性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园林乡土文化植物景观[18-19]。在植物群落设计中,应从植物种类的选择、改变群落设计和种植结构入手,同时遵循植物设计的艺术原理,把握好植物的树形、色彩、质地及比例的差异和变化,使人在观赏时产生柔和平静、舒适愉悦、稳定和谐的审美体验。植物选择意在绿化,尤重姿态、画意,突出个性特色,注重造景主体的植物品种。
3.2 植物种类及比例选择植物景观的合理设计对恢复城市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依据不同环境气候条件和不同土壤生境,来确定乔木、灌木、地被,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乡土植物与外来引进植物,速生品种与慢生品种的配置比例。如在民用爆破器材工厂,针对不同危险级别区域选择合适植物物种并配置针对性的植物群落,达到绿色生产和植物安全防护的目的[20]。在进行实践植物造景设计和种植配置过程中,要考虑植物种群的优势种群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分布状况,群落中各植物的外貌和季相,群落交错区和边际效应,并结合植物组成的空间构成理论,来综合考虑植物种群的数量、丰富度及多样性。寺庙园林植物造景时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下要考虑其构建寺庙的宗教文化及植物本身蕴涵的寓意,如在川西选择黄葛树、曼陀罗等[21];四川书院种植象征人品性端正良好的植物,如松柏、木犀、杜鹃、竹子等,借用植物的文化内涵及寓意来渲染人的品格特点,为学子的学运仕途祈福[22]。
3.3 植物景观布局和配置模式植物配置中可利用地形或植物种类、树龄、配置方式的变化来加强植物群落林冠线的变化,遵循物种多样且考虑植物边缘效应。园林植物平面布局主要是突出其林缘线曲线的变化,主要有规则式布局,对称或不对称构图,传统的法式规整形的几何布局,自由式布局。如苏州工业园区白塘植物园以生态岛屿区、湖区、花木展示区、山地自然林区、“五觉园”区以及喷泉音乐广场与名贵花草园2个节点进行景观设计布局,以植物题材为主题,运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进行优化配置, 结合多样的地形和山水空间构建优美的植物景观[23]。植物配置模式的平面设计还要注重色彩的处理,虽然绿地以绿为主,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的本身属性,辅以彩叶植物和芳香植物,使其有视觉色彩和味觉变化。立面设计以满足功能为基础,与平面设计有机结合,结合原有或者人造的起伏地形、建筑小品及建筑第五立面、乔灌木、立体装饰、绿化来塑造立面效果,同时立面设计还要考虑动态的透视处理,形成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的复合立体模式,取得步移景异的良好效果。如江苏天台山的糙叶群落处于海拔低、坡度缓,林间郁闭度高且湿润的环境中,主要形成季相浓的秋色叶模式和观赏价值高的春夏花模式,表现为乔木(上、中、下)+灌木(上、下)+木本藤蔓地被层+草本层的复合立体配置模式,可以选择与这两种群落生境相近的区域,选择类似的植物群落进行模拟推广种植[24]。
自然是城市园林发展的主线,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环境条件迥异,随着生态园林城市理念的提出,全国各个地方都在大范围的走生态城镇化之路,面对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各行各业、境内境外设计人员的涌入与竞争,各国的风景园林师都在思考着如何运用植物景观营造技术体现科学性、艺术性,同时满足复杂的功能需要和形成可持续景观等多方面的高要求。时下的理论研究热点有植物观赏特征以及如何应用在不同形式的风景式和规则式的园林中,有科学价值地追求植物配置模式,如何运用植物的实用功能来改善气候环境、创造私密空间及分隔空间[25-26]。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关注环境的生态效益,这就推动了景观设计朝着更为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著名的景观规划大师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理念,指出以乡土植物应用为主的自然式设计模式将会成为新时代城市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将正确的生态理念融入城市植物造景,用生态学指导风景园林设计[27]。舒尔兹认为人必须与环境蕴涵着的场所精神和谐一致,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定感,与人的社会活动密切结合,强调场所与人的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场所精神强调地域文化性,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6]。在进行城市植物造景设计时,除了保证生态效益原则外,造景风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势不可挡的,异国风情在人们的生活中也会出现,应该充分考虑各级绿地的服务范围,增加乡土树种的应用比例,提高植物景观的物种多样,推广应用典型配置模式,丰富绿地景观类型,突出植物景观的群体或量的效果,让点、线、面有机结合,在尊重自然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方案设计,增强园林植物景观文化内涵,来打造自然的生态系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类生活增加新的亮点,满足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1]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 马军山.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3] 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包志毅.园冶论坛:植物景观的价值[R].中国南京,2010.
[5] 徐德嘉.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 郁敏,张亚辉.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四态”今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54-5257.
[7] 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形成[J].中国园林,2003(9):33-37.
[8] 毛春英,李和滨,徐斌,等.园林植物造景刍议[J].北方园艺,2007(2):72-74.
[9] 王春沐.论植物景观的发展趋势[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0]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 泷光夫.建筑与绿化[M].刘云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2] 苏泳娴,黄光庆,陈修治,等.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23):7287-7300.
[13] 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4] 吉佩佩,高祥斌,王营,等.滨水植物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77-4479.
[15] 张佳平,丁彦芬.江苏云台山天然植物群落调查与配置模式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11):90-95.
[16] 孙苏南,王小德,邓磷曦,等.水杉、池杉、落羽杉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2):171-175.
[17] 杨柳青,田英翠,宋平,等.垂枝植物景观美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2-93.
[18] 肖万娟,黎良财.广西壮族植物文化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3):4867-4870.
[19] 王璟,尹玉洁,刘珊.成都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14-18015.
[20] 高骆秋,秦华,骆畅,等.基于环境危险等级的民爆器材厂区植物配置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5(3):231-234.
[21] 马中举,王正祎.川西寺庙园林植物造景探析[J].北方园艺,2009(2):216-219.
[22] 王玮,董靓.四川书院园林植物造景研究[J].北方园艺,2014(10):76-79.
[23] 王继旭.苏州工业园区白塘植物公园设计[J].中国园林,2008(4):16-20.
[24] 丁彦芬,张佳平.云台山野生乔灌木资源园林开发利用综合评价[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2,29(4):558-565.
[25] 安德鲁·威尔逊.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园林设计师[M].张红卫,译.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26] 王寿俊.西方园林植物配置与借鉴[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27]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楚鹏飞(1988- ),男,山东菏泽人,园林工程师,从事工程造价及施工管理研究。*通讯作者,园林工程师,硕士,从事园林绿化设计及施工管理研究。
2015-02-06
S 688
A
0517-6611(2015)09-1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