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宁
公安部消防局
2015年4月6日18时58分,福建省漳州市古雷石化腾龙芳烃有限公司PX装置发生爆炸,现场多个油罐发生猛烈燃烧。经过福建、广东两地参战消防官兵68小时艰苦奋战,成功将大火扑灭,保住了厂区72个储罐和大量油气管线及整个古雷半岛安全。这是一起典型的石油化工爆炸火灾事故,现场情况十分复杂、危险,储罐多次发生复燃、复爆,灭火处置难度极大。笔者经历并参与了整个灭火救援过程。从总结经验教训、掌握事故规律、提升救援能力的角度,客观分析了事故处置过程,认真研究石化储罐火灾特点和处置难点,总结归纳了经验和启示,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借鉴,进一步提升公安消防部队处置石化火灾事故的能力。
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位于漳州古雷半岛古雷经济开发区,拥有两条PX生产线,年产160万吨。生产工艺以石脑油为原料,经重整、芳烃抽提、二甲苯分离、苯/甲苯分离、歧化、异构化、吸附分离等装置组成的芳烃联合装置生产制得PX。
厂区分为原料罐区和仓库、中间罐区、成品罐区以及生产和配套设备区等部分。厂区内共有各类危险化学品储罐76个,总容量70.8万立方米。在毗邻厂区码头有30万吨的凝析油储罐区和常渣油储罐区各1个。
爆炸起火罐区由607、608、609、610号4个1万立方米储罐组成。每个罐高16.58m,直径30m。其中,607、608号罐内分别存储有6622m3、1837m3的重石脑油;609、610号罐内分别储存有1563m3、4020m3的轻重整液。着火罐区共用一个长95m、宽95m、高2.1m的防护堤。
罐区东侧为PX芳烃联合装置吸附分离I区;西侧为2个5万立方米凝析油储罐;南侧为2个2万立方米常渣油罐;北侧为8个1万立方米对二甲苯、芳烃、柴油等储罐。
爆炸发生后,漳州市消防支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福建省消防总队第一时间启动跨区域增援预案,调集全省284辆消防车、1240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增援。公安部立即调派广东省消防总队38辆消防车、178名官兵跨区增援,并以陆运、空运方式,从山东、江苏等地调集泡沫液1600多吨运往现场,在最短时间内调集灭火力量、有效资源实施跨区域作战,确保了现场人员、车辆、灭火药剂充足有力。
消防力量到场后,立即开启了周边罐区的固定消防系统,关闭了着火罐和邻近罐的进出料阀门,并与厂方技术人员逐一检查了着火罐和邻近罐的罐体类型结构、物料液位状况和氮封系统的完好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灭火救援中的风险因素。同时,将现场划分为四个战斗区域,利用车载泡沫炮、移动泡沫炮压制储罐火势;利用大功率车载水炮和移动水炮对着火罐和邻近罐进行不间断冷却;大吨位水罐消防车利用厂区消火栓,3套远程供水系统抽吸海水和消防用水,建立供水线路,确保供水不间断。
由于爆炸燃烧导致罐体坍塌变形,且储罐内燃烧物料组分复杂,自燃点低,燃烧强度大,多次出现复燃复爆,扑救难度大。指挥部紧急从全国调集了灭火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场辅助决策。根据现场态势,确定了“冷却、控制、降温、防爆”的灭火对策,并利用无人机对着火罐进行高空观测,及时掌握罐内燃烧情况,合理调整力量部署和冷却重点,确保储罐稳定燃烧。在发生流淌火喷溢、闪燃闪爆、罐体爆裂等险情前,指挥部研判及时,果断决策,紧急下达撤退命令,调整力量部署。
各级指挥员与参战消防官兵始终战斗在一起,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和高温烈焰烘烤的危险,英勇顽强,死守阵地,硬是将已经快蔓延到两个5万立方米凝析油罐的大火用泡沫和水流强行隔离,将火势牢牢控制在有限区域,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成功保住了整个厂区的安全,彰显了公安消防铁军的战斗精神。
厂区内有4个5万立方米以及72个储量从3千至2万立方米不等的储罐,存有苯、对二甲苯、凝析油、轻重脑油、轻重整液、常渣油、液化石油气等危险化学品,闪点、毒性等理化性质各不相同。罐区燃烧油品重石脑油和轻重整液为PX提炼的中间品,系多种芳烃混合品,本身蓄热能力高,经长时间燃烧后,轻质组分逐步挥发减少,重质组分增加,形成的混合物组份自燃点越来越低,极不稳定。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多次发生复燃复爆。
初步分析,引起复燃复爆的主要原因为:一是灭火后的油罐温度仍处在高温高热状态,罐内轻质油蒸气浓度加大,重质油品分解,自燃点降低,即使灭火后无明火,也易闪燃或闪爆,引发复燃大火;二是着火储罐浮船、罐盖落入罐内,在液面下方形成不规则空间,空间内油蒸气一旦突破液面,遇氧气或空气易发生闪燃或闪爆,引发复燃大火;三是天气影响。虽然强攻灭火灌注了大量泡沫液,暂时降温、并隔绝了其与氧气的接触,但是强风和大雨对泡沫覆盖层的破坏,泡沫自然衰减,失去对油面的保护,不能有效阻隔油蒸气与空气接触,出现复燃大火。
爆炸不仅导致生产装置受损,同时也破坏了着火罐区和邻近罐区的雨淋保护、泡沫系统和罐体上的悬梯,致使固定灭火和冷却系统瘫痪,只能通过移动消防装备来组织实施灭火冷却,给灭火救援带来了压力。油罐起火后,火焰高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燃烧时间长,且受风力影响,产生强烈的辐射热,形成巨大的火风压,人员、车辆难以靠近,消防部队难以实施强攻近战,装备器材作战效能难以有效发挥,扑救难度极大。
着火罐在大火长时间的熏烤下,罐壁受热变形,向内塌陷,致使罐内浮船挤压变形,加之燃烧液面处在浮船下方,且着火液面形成多个相对空间,沿罐壁注入的泡沫液很快被高温破坏,灭火剂难以达到覆盖燃烧区的效果,因而造成罐内火势扑灭难度极大,着火罐本身和毗邻罐体冷却保护任务异常艰巨繁重。
工厂涉及提炼重组环节多,生产工艺复杂,油罐区同生产区之间物料输送管道密布,仅着火罐区两侧就设有3层管廊,每层管廊内有各类管线39条。特别是受火势直接威胁的2个5万立方米凝析油罐和8个1万立方米甲苯、二甲苯储罐,如果失去控制,必然波及其他储罐及经管线直通7公里外的存有50万吨凝析油、对二甲苯等危化品码头,造成大量苯类有毒物质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古雷半岛将毁于一旦。
一是务必要在第一时间调集充足力量,避免零打碎敲。能否及时有效调集作战力量,是石油化工企业火灾扑救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必须要对事故发展趋势有前瞻性预判,坚持“快速调集、就近调集、集中调集、优势调集”的原则,第一时间调集足够的灭火救援力量。这次事故处置,公安消防部队第一时间调集322辆消防车、1418名消防员投入战斗,大批增援力量陆续到场,现场灭火力量得到极大加强,从而为控火、灭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务必要建立顺畅的扁平化、专业化指挥体系。一般来说,在大型灾害处置中一般都是由现场行政职务最高的领导任总指挥,按行业、部门实施分级指挥。但是这种模式一是可能导致前方作战单元同时接受多项任务而无所适从;二是指挥层级过多,导致信息延迟和滞后,致使现场作战效率低下。这次事故处置,公安部和省、市地方政府授权福建、广东消防部队全权指挥现场各参战力量,实施扁平化、专业化直接指挥,减少了指挥层级,提升了指挥效能,有效确保了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火情侦察务必要贯穿灭火救援全程。要利用一切技术装备开展火情侦察,掌握油罐或装置的具体情况。这次事故处置,多次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查明储罐储量和液面情况、燃烧变形部位、周边装置、管道破裂、损毁情况,提前确定进攻和撤退路线,特别是火灾扑灭后,设立观察哨,进行昼夜不间断的外部侦察,虽然发生多次小规模的复燃、复爆,但因发现及时,处置得当,均未导致严重后果。
四是务必要建立持续、不间断的供水体系。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火灾,灭火和冷却用水量很大,合理利用水源和组织好火场供水关系到整个灭火战斗的成败。要坚持“以固为主、固移结合,就近使用水源、确保持续不间断”的原则,根据火场灭火力量及火场的实际需要,选择最佳的供水方法,优先发挥固定、半固定泡沫系统和水喷淋系统作用,对装置和罐体进行冷却降温,对流淌火进行覆盖扑救,启动消防水泵给系统管网加压,满足整个火场灭火用水的需要。同时,要兼顾环境保护,尽量利用循环水,避免造成灭火废水污染环境。这次事故处置,福建和广东消防总队的3套远程供水系统建立了十多条供水线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是攻防展开必须要“快速、有序”。油罐爆炸火灾处置,危险性大,战斗面和作业点多,攻防展开必须要果断、快速、安全、有序。在进攻上,要严格确定好进攻路线,依托好有利地形,备足好灭火药剂,布置好力量阵地,尽量减少一线作战人员,时机一旦成熟,立即发起总攻。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比如8日凌晨,608号罐罐体突然破裂,油品外溢形成大面积流淌火;10时50分,609号罐突然罐顶掀开爆裂燃烧。指挥部必须要果断决策,及时发出撤退信号,迅速清点作战人员,调整力量部署,确保参战官兵安全。
六是必须要有精良的车辆装备和战勤保障做支撑。处置石化火灾事故,精良的车辆装备是最好的武器,特别是高性能的泡沫消防车、高喷消防车,大吨位、大功率的水罐消防车,远程供水系统,及先进实用的泡沫液转输泵,大流量的遥控炮、自摆炮等等,都是扑救石化火灾事故的利器,在火场上连续作战几十个小时,发挥了强大的作战效能。此外,大型石化火灾扑救,上千人投入战斗,灭火作战时间长,战勤保障需求大,油料、器材、装备以及饮食、医疗都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保障。同时,在事故发生后,要及时调集公安、交通、城建、医疗、环保、电力等社会联动单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同作战,为各种灭火战术的顺利实施和现场的保障发挥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石脑油等轻质油品储罐特大火灾事故。如2003年9月28日,日本十胜冲地震引发北海道苫小牧市出光制油所30063号石脑油储罐发生火灾,主要原因是地震波引发罐内浮盘晃动、整体下沉,造成罐内油品全面积燃烧。此次火灾共调集91个中队、298人,历经44小时才被扑灭。这是日本有史以来单体储罐最大的火灾。火灾发生后,日本通过立法形式制定了加强石化火灾处置的针对性措施。一是建立模块化作战编成。以大型化学消防车、高喷消防车、泡沫运输车构成“三车一套”作战模块,作为处置石油化工事故的基本单元,发生灾害时根据需要可调派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自成作战体系。二是建立三级防灾组织体系。第一级为企业自身安全管理体系;第二级为区域共同防灾体系,主要包括区域内的各种企业消防力量;第三级是政府公共消防体系,由各地区消防部门具体负责。三是及时修改了石油储罐等灾害防治法,加强高效技术装备配备。规定直径超过34m油罐必须配置大流量泡沫炮及配套供水设备、泡沫混合装置等,单台泡沫炮的喷射能力不低于10000L/min,持续时间不少于2h。目前,日本石油化工企业特别防灾区域共配12套大流量泡沫炮(流量10000~40000 L/min不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在苫小牧市石脑油储罐火灾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福建漳州爆炸火灾事故处置,还应当在事故预防上下工作,安监、消防等部门要指导各地开展石油化工重大危险源评估,立足复杂、最不利情况,制定消防专业力量、车辆装备建设规划,修订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升石油化工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进一步修订完善石化企业设计规范,限定罐区储量和数量,增加储罐防火间距和防止油品流淌的设施,增大消防用水和泡沫液储量,督促企业落实《消防法》和安全生产制度,建强专职消防力量,配齐消防设施,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切实提高石化企业单位自防自救能力。
[1]王备战.试论几种类型油罐火灾的灭火方法及注意事项[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5,(5):24-25
[2]黄郑华,李建华.工艺灭火措施在储油罐火灾扑救中的应用[J].油气储运,2012,31(10):768-770
[3]郑志军,张智财,孙树喜,等.浅谈探索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的新途径、新方法[J].广州化工,2012,40(4):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