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2015-12-17 08:12吴大俊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师应教材教师

吴大俊

[摘要]作为中学的基础课程,高中地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科和文科的学习方法综合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发挥地理学科图文并俱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兴趣文理地图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27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际,现就如何提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谈几点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乐学的基础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教师应该深入挖掘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激趣资源,通过这些“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其师则信其道。现实教学中常听学生说,我就不爱上某老师的课!这说明他们的师生关系没有达到“挚友”的程度,还需要教师全面查找原因,缩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真挚的师生情感能够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课堂讲解上来,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共鸣。通过师生的互动激励,促进课堂活动较好地开展,取得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2.运用多样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师生关系的同时,还要求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没兴趣上课,多半原因是教师授课的方式方法“俗套”,要想调动学生的“胃口”,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授课模式,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至学生真正喜欢上地理学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表现的心理,每堂课让3~5名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演讲,内容要根据教材进行拓展,将学生的所见所闻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演讲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再如,在讲大陆性气候和锋面雨知识时,可以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来形象地说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在学习完长江所流经的省市后,可以让学生猜“船过长江口”“风平浪静”“空中的码头”“大言不惭”各指的是哪个城市。这时,学生的兴致立刻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主动思考着答案,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猜出了四个城市分别是上海、宁波、连云港和海口。

二、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实行文理相宜的教学策略

地理学科兼具文理科的特点。如地球运动及时间的计算,洋流、气候、太阳角度、各种等值线图的内容皆应划为理科方面的知识。教学这方面内容时,教师应按理科的教学策略强调运用逻辑性思维,重理解而轻记忆,要求学生掌握且会运用地理的原理和规律。而高中地理人文方面的知识则属于文科,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强调“实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定要多看书,把握好教材的脉络,知晓其中心思想,根据实际与理论的差异进行科学的评价后,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充分利用地图,图文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地图对于学好地理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图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常看图的习惯。识图为的是用图,地图就是实地景物的缩写,我们不可能亲自去每一个地方观察实景,只能通过地图来知晓相关地理位置的地理知识。教师对地图声情并茂的深入讲解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他们会对某一地区特别向往,同时,通过地图的理解和实记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另外,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和所配的文字使教材更显生动、形象,教师也要重视这方面的图文知识,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课时,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讲解;教学《人类与环境》一课时,须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模式图”来讲解。展示地图时,配合直观、形象的讲解,能使抽象的高中地理知识变得易于识别,易于掌握,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联系初中地理知识,使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初中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教学中若常把初中地理中的河流、气候、地形、资源、各区域位置等相关知识重新梳理和运用,可以使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完善。现实教学中,常因初高中阶段性间隔,教师和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重视不够,加重了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的淡忘。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需要运用初中地理知识时,有针对性地复习初中地理教材相关知识点,并高中地理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初高中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总之,学校和一线教师必须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摒弃地理是“副科”的错误认识,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教材教师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教材精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秋天在哪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美育教师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