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蓝和小黄》

2015-12-16 23:21彭懿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小蓝色块白纸

小蓝是什么?小黄又是什么?

没有看过这本传世名作的人,或许会把小蓝和小黄想象成一对人的孩子。

不,不要说是人的孩子了,连个人的形状都没有。小蓝和小黄是用蓝颜色和黄颜色的色纸撕出来(注意是用手撕,不是用剪刀剪,因为边缘还带着不整齐的毛边)的圆纸片,看上去就像两大滴滴在白纸上的油漆,一蓝一黄两个色块!

可你相信吗,就是这两个没有任何表情的色块,再加上一大堆爸爸妈妈、好朋友色块,却生动地演绎出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故事。

这是一本抽象的图画书。如果追究到技法,它实际上是用手把色纸撕成小小的碎圆片,然后再贴到白纸上做成的。说到底,还是一种被称为“collage”的立体派粘贴画。

毋庸讳言,不论是四十多年前的昨天,还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小蓝和小黄》都是一本史无前例、极具创意的图画书。所以,自从它问世那天起,就不断有人忧心忡忡地发出这样的诘问:“孩子们看得懂这样的书吗?”没有具象,四十多页的白纸上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块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是的,在外人看来,这实在是一次太大胆、太前卫的实验了,不,是一次近乎狂野的豪赌。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孩子们这一回却轻而易举地就接受了这个故事——他们不但读出了故事,读出了小蓝和小黄的喜怒哀乐,还在小蓝和小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正是因为抽象,才让他们更容易产生一种“自我同一化”的感觉吧。

不过,对此作者李欧·李奥尼却从来没有怀疑过。

倒也不是他有远见,而是在未成书之前,他就先把这个故事讲给孙子孙女听了。《小蓝和小黄》完全是出自一次偶然的灵感。1959年的一天,他带着5岁的孙子和3岁的孙女从曼哈顿坐郊区火车去康涅狄格,因为两个调皮鬼一刻也不肯安宁,他就顺手拿过一本《生活》杂志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他把广告那一页撕成蓝色、黄色和绿色的圆圆的碎片,铺到膝盖的公文包上,即兴讲起了小蓝和小黄的故事。据他的自传透露,这个故事不但让两个孩子着迷,连邻座的大人都给吸引过来了。

要说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小蓝与小黄重叠融合成了绿色。仅仅是凭着这一个构思,有人就把李欧·李奥尼说成了“绿色的魔术师”!

这绿色实在是太美了,它是一种爱的颜色,暗示着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融合。就是一个幼儿,也读得懂这个用色块讲述的关于人际关系、关于友谊的故事。可是,除了这个显而易见的主题之外,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根本性的主题,就是李欧·李奥尼所说的“自己认识”。这是贯穿了他早期的几本图画书《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力山大和发条鼠》的一个共同的主题。不过,他不愧是大师,诸如“自己是什么?如何发挥自己?”这些看似抽象得不得了的哲学命题,到了他的手下,仅用一堆大大小小的色块就给阐述得清清楚楚了。举个例子,小蓝和小黄因为遭到爸爸妈妈的拒绝而伤心地流泪,最后蓝眼泪和黄眼泪又分别集拢到一起,变成原来的小蓝和小黄。这个情节,就被认为是一次自我解体与重新构筑的作业。从这个过程里,就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从而确认自己,认识自己的存在。

后来回忆起这本处女作时,李欧·李奥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形形色色的作品中,这一页是最完美无缺的。”

他说的这一页,就是《小蓝与小黄》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张白纸正中央有一个蓝色的圆形色块的那一页。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蓝点吗,连3岁小孩子都会画!不对,说得夸张一点,大师所有的艺术追求都浓缩在这一页上了。在创作这本书之前,他曾写过关于空间的诗,这一页就充分体现了他对于空间位置的思索。小蓝位于正方形空间的中心,这种强调中心性的设计,一方面加剧了画面的紧张度,让读者的视线与心情都集中到了小蓝的存在上,同时,也达到了他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前面对前面”的目的,面向读者,一句“这是小蓝”,就拉近了主角与读者的距离。

节选自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0年5月版 本刊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小蓝色块白纸
齐心防疫,看好你,“小蓝”
白纸变美金
多元游牧
遇见绘本《小蓝和小黄》
白纸上的黑点
大色块拼接
三个色块
眼睛,请接招
红白纸换位魔术
Candy的故事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