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雷 贺 林 杨凌辉 陈洪涛 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随着城市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电缆化供电模式以及相应的电缆敷设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地下资源紧张、以及经费方面的原因,利用交通隧道敷设高压电力电缆可能成为必然的选择。
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又被为“共同沟”,它将市政、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个隧道空间,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目前也在试点推广。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直辖市每年5亿元,省会城市每年4亿元,其他城市每年3亿元。
但是,在交通隧道中输送电力的电缆,其发热是否会对交通隧道的使用带来安全隐,迄今为止尚未见研究成果发表。本文以敷设于交通隧道中的220 kV沪崇苏电缆线路为例,研究电缆发热及其导致的通道内温度升高,分析发热对周围市政设施的影响。目的是输电通道能充分发挥电缆的输电能力,又能将隧道温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保证整个隧道的安全性。
上海市政府2005年制定的《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年)》,把崇明本岛的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放在优先突出位置,同时努力建立低碳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模式,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低碳型的生态产业,积极有效地控制碳排放强度,努力将崇明本岛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
崇明电网原有电源为堡镇电厂,装机容量为165 MW,其中14号机容量为55 MW、15号机容量为60 MW、16号机容量为50 MW。根据崇明三岛总体规划中污染减排的严格要求,大规模的燃煤电厂与崇明“生态岛”的战略定位极不相符。此外,由于崇明和长兴均具有孤立海岛的特性,其电力供给受到电力通道的限制,因此建设2回上海大陆至崇明三岛的电缆线路,一方面可缓解三岛目前面临的供电紧张问题,另外对崇明岛将来关停燃煤电厂创造条件。
沪崇苏电缆工程,利用沪崇苏大通道(其中浦东至长兴为过江隧道,分为上行及下行2条隧道;长兴至崇明为大桥)敷设220 kV电力电缆。本文主要研究隧道部分的热场分布,在隧道的最初方案中并未考虑敷设高压电力电缆,所以隧道通风散热的设计也未考虑电力电缆的发热量。
隧道工程全长约8.9 km,将每条隧道(上行及下行隧道)内分割的电缆通道作为高压电缆隧道,整个隧道分隔为4个部分(如图1),地面以上是高速公路通道,地面以下中间是轨道交通,内侧(即靠近另一条隧道一侧)用于逃生通道和放置隧道自用的电力线路和变压器等设备,外侧是电力电缆通道。隧道混凝土壁面以外为长江江底土壤。
电缆通道的截面为近似扇形截面(如图2),高度2.93 m(从集水沟钢格栅板到通道顶),宽度2.5 m。电缆通道与土壤接触面为弧形,散热周长约为5.9 m(指衬砌外壁,包括集水沟下面的部分)。在电缆通道中,上下两组电缆靠内侧壁面架设。
电缆隧道模型主要由隧道的截面形状尺寸、埋地深度、通风情况、电缆隧道四周散热介质(土壤及混凝土)的热阻系数、土壤温度要素组成。
图1 长江隧道整体剖面图
图2 电缆通道剖面图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与常规隧道有所不同,常规隧道上下左右4个面都直接接触土壤,可以散热[1][2]。沪崇苏隧道中,电缆通道一侧和底部为土壤,顶部为高速公路,另一侧作为轨道交通通道。轨道交通通道内依靠机车行驶的活塞作用,与外部进行热量交换。公路通道内也有空调设施。地铁通道和汽车通道都有各自的散热途径,但其散热能力、温度控制范围、以及与电缆通道的热交换情况,目前尚难以准确估算。在计算中为简化问题、从严考虑,将毗邻地铁和汽车通道的隧道壁视为隔热层,不考虑其热交换作用。
该电缆通道截面积只有约6㎡,长度约8.9 km,同时由于隧道穿越长江,沿途没有布置竖井通风,除进口出口外,整个通道近似为全封闭。在这样的通道内进行通风散热,风阻非常大,进出口处的风速和隧道中部的风速相差很大。所以,计算中不考虑风机强制通风散热的情况,而且由于截面积小,电缆通道内的空气沿隧道长度方向基本上是不流动的,即可以忽略沿隧道长度方向的热量传递。
因此,电缆通道仅依靠一侧和底部的、与土壤的弧形接触面进行散热。可视为一个二维的传热问题,可用两维热传递模型计算电缆通道内的温度场。
电缆通道距离江底越深,散热条件越差,数学模型按最深处的隧道考虑,即电缆通道中心距离江底30 m。江底由于水的流动,会不断带走热量,所以这里将江底视为等温层。交联聚乙烯电缆的运行温度要求为电缆导体<90℃。一般认为,隧道内温度不应超过40℃。所以,如果隧道内温度计算结果<40℃,则认为电力电缆发热不会影响市政交通隧道的正常使用。
计算对象为YJLW03型电缆、电压等级220 kV、导体截面积为800 mm2的铜芯XLPE绝缘皱纹铝护套电力电缆。该电缆芯为5分割铜导体,外护套材料为聚乙烯。每个电缆通道内敷设6根单芯电缆,两条隧道共12根单芯电缆。电缆敷设方式为三角形紧密排列方式,金属护套接地方式为:等距离交叉互联单点接地。电缆支架为非铁质结构。
沪崇苏电缆为双拼电缆,即一共只有2个回线,每一个回线由两路电缆并联组成。电缆在入隧道前进行了交叉,结果是,两条电缆通道内的上支架的两路电缆属于同一回线,下支架的两路电缆属于另一回线。当一回线电缆发生计划或非计划停运时,每个通道内均是一个支架上的电缆停电,另一个支架上的电缆正常运行。
在夏季负荷高峰极端情况下,日最高负荷可能达到400 MW。该负荷由两回线电缆共同承担,每根电缆的电流为262.4 A。根据电力系统可靠性的“N-1”原则,当出现一回线停运时,另一回线承担全部负荷,即每个电缆通道内,一个支架上的电缆输送200 MW的负荷(每根电缆的电流为525 A),另一支架上的电缆停运(如图3示),这是发热量最大的工况(称为N-1工况)。不过实际上,单回线运行时间非常短,一般不超过1 d。
另外,从上海市以往的日负荷曲线看,日平均负荷率为0.68,可将其作为沪崇苏电缆的负荷率。
图3 电缆不同的运行工况
本项目采用国际通用的专业载流量软件CYMCAP进行计算,CYMCAP是由CYME International、Ontario Hydro 电力公司及 McMaster大学,在加拿大电气协会 (Canadian Electricity Association) 赞助下共同合作开发的 ,并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根据前述的基础数据和模型参数,CYMCAP的电缆隧道模型示意图如图4,模型参数为隧道的截面尺寸:1.8 m宽×2.4 m高;隧道埋地深度:隧道中心距离河床30 m。土壤的热阻系数:0.72(K·m / W)。
图4 CYMCAP电缆隧道模型
根据电缆不同的运行方式,有如下6种工况。
工况1:稳定负荷2×263 A
在正常运行方式下(双回线运行),每根电缆的负荷率始终为100%,稳定载流量=400MW/2(回)/2(双拼)/220 kV/1.732=263 A。
工况2:稳定负荷1×525 A
在N-1运行方式下(仅1回线运行),每根电缆的负荷率始终为100%,稳定载流量=400MW/1(回)/2(双拼)/220kV/1.732=525A。
工况3:周期负荷2×263 A
在正常运行方式下,每根电缆承受周期性负荷(负荷率0.68),将263 A作为日最大负荷,计算稳定(或趋于稳定)值。
工况4:周期负荷1×525 A
在N-1运行方式下(仅1回线运行),每根电缆承受周期性负荷(负荷率0.68),将525A做为日最大负荷,计算稳定(或趋于稳定)值。
工况5:以隧道温度<40℃作为约束条件,计算正常工况时,周期负荷下的电缆最大输送容量。
工况6:以隧道温度<40℃作为约束条件,计算N-1工况时,周期负荷下的电缆最大输送容量。
CYMCAP的各工况下电缆导体和隧道内温度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各工况下电缆导体和隧道温度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不论是正常运行方式还是N-1运行方式下,不论是周期性负荷还是负荷率始终为100%情况下,均符合电缆导体温度<90℃和隧道内温度<40℃要求。电缆发热引起的温升,既不会影响电缆安全运行,也不会影响隧道内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的正常使用。
随着西南大规模清洁水电通过电缆送入该区域,崇明相关电厂目前已关停。按照2010年的发电机组运行情况,两个发电厂年发电量约7亿kwh。以此估算,改用电缆通道输送清洁水电,每年节约标煤近21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7万t。根据常用燃料排污系数,减排效果估算结果见表2。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下降有效支撑了崇明生态岛的建设,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表2 崇明岛电厂减排效果估算 万 t
采用国际专业CYMCAP软件进行计算,在最苛刻的工况下(N-1运行方式,电缆输送容量为400MW、负荷率为100%),电缆导体温度为44.9℃、隧道内温度为33.4℃,符合电缆导体温度<90℃、隧道内温度<40℃要求。电缆的发热既不会影响电缆安全运行,也不会影响隧道内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的正常使用。
计算结果表明,沪崇苏市政隧道搭载高压电力电缆,电缆发热引起的温升是安全的,能量输送是可行的。
随着沪崇苏电缆投入使用,崇明相关电厂已停止运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沪崇苏电缆工程是构筑能源互联通道、建设崇明绿色生态岛的重要技术条件。
伴随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及消纳大规模清洁水电的需求,电缆通道资源紧张、电缆过载等问题将会在各城市逐渐增多;利用交通隧道敷设高压电力电缆、以及建设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符合资源集约化应用的思想,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
[1].Manabu S, Shinichi I. Genetic algorithm based real-time rating for shorttime thermal capacity of duct installed power cable[A]. Proceedings of the V Brazilian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C], 2001.
[2].马国栋. 电线电缆载流量[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