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芳张贤金吴新建
(1福建省福州时代中学 福建福州 350007;2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25)
基于对话教学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转型
——以科教版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
罗 芳1张贤金2吴新建2
(1福建省福州时代中学 福建福州 350007;2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福建福州 350025)
针对现行公开课中课堂转型的表面化现象,阐述了对话教学与课堂转型的关系,并以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探讨了如何把对话教学具体地运用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中,并进行了反思。
对话教学;课堂转型;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要实现从“灌输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的转变[1]。教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交流世界,对话教学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笔者在近两年有幸参加了市、省、国家级的培训,聆听了不少教师的公开课。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把“教师上课”的框框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上课的目标虽被标榜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但课堂中还是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师生对话”的形式主要是学生把教师“预设”好的答案说出来,很多教师对课堂的生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课堂中的实验都被冠以“探究”字眼,而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框架下一步步进行“验证”。一节课下来,表面热闹,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的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学生的“学习权”和“话语权”没有被充分发挥,更没有得到尊重。
1.“对话教学”的理解
“对话教学”与所有的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经过组织的社会沟通现象,属于语言教学。不经过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对话主义哲学可追溯至古老的犹太教传统,近代思想家也多有继承和发展[2]。德国的马丁·布伯使对话主义哲学摆脱独白主义哲学系统,其“对话主义”哲学在欧美思想界享有甚高声誉。就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而言,对话教学的核心追求在于通过确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至于沦为他人意识的工具,成为一个自由的存在者。对话教学的认识论基础是“尊重个性差异的合作性探究”即知识的探究性、社会性和个人性三者的融合。
对话的目的意在唤醒学生,促进学生的自觉发展。雅斯贝尔斯提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不仅仅是与学生预言的“对白”,更要创设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尊重,尊重学生的言语和学习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包括超出教师预设好的问题),在实行师生或生生对话时,要充分调动同学的听课状态,这样才不会使对话教学只是在教师与少数几个学生之间展开。对话教学一般有三个层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我们所说的看书、预习阶段,其目的是明白文本的意义;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其目的在于构建自己的内部经验;学生与他人(教师及同伴)的对话,其目的在于沟通和交流想法。
2.对课堂转型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教室中有整齐的桌椅,教师在讲台讲授,学生在下面安静地聆听,认真盯着黑板记笔记,偶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三中心”(即以教室、教师、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这种“灌输式”的课堂很适合他们。但是,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他们的“言语权”和“学习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暂时性的,记忆性的,这样的学生在应试中不一定有劣势,但在能力的发展上是受束缚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都在对教师和教科书的地位重新定义。教师更多是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科书的作用也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全世界范围内,一场以“自主、合作、互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正在静悄悄地进行。
下面以科教版九年级化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探讨如何把对话教学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实现课堂转型。
环节一:引课
师:展示两枚“黄金”戒指,同学们,我这有两枚戒指,本节课结束,我准备把其中一枚送给本节课表现特别好的同学,大家想不想要。
生:(大笑)当然想!
生1:为什么不两枚一起送?
师:(故作深沉),这两枚穿着相同外衣的戒指却有着不同的“心”,一枚是真金,另一枚是披着真金的假金——铜锌合金,价值2元。同学们想要哪个?
生:当然是真的。
师:如何知道哪一枚是真的?要想知道鉴别它们的方法,就跟着我一起进入“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之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物展示吸引眼球,“只奖励其中一枚戒指”引发学生对另一枚戒指的猜想,根据介绍两枚戒指的成分不同,学生马上想知道哪枚是真戒指?如何进行鉴别?以“对话”的方式讲述事实,以问题的方式激发兴趣,这样的引课方式显得亲切自然流畅,把传统生硬的“要学生学”轻松地转化成学生自觉的“想要学”,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环节二:复习旧知
师: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大家能不能鉴别这两枚戒指?
生2:可以把这两枚戒指放在空气中烧,表面变黑的是假金,不变的是真金。
师:这是什么原理?
生3:加热条件下,假金中的Cu容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真金不怕火炼”,所以真的那枚戒指表面不变色。
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很多金属(如镁、铁、铜等)都会跟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请大家回忆这些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思考:它们与氧气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4:共同点是反应后都生成金属氧化物,不同点是反应的条件和现象都不同。
师:你认为它们反应的条件和现象不同和什么有关?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P171页内容,并归纳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般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回顾旧知识;教师通过追问形式,把回答点引向“金属活动顺序”,为本节课的重点埋下伏笔;通过指导阅读,让学生与书本对话,把所学的单个问题进行归纳提升,自主构建金属的第一点化学性质。
环节三:实验探究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并验证所产生的气体
提供仪器与试剂:镁条、光亮的细铁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试管若干、酒精灯、火柴。
学生分组实验(3到5分钟)。
师:请小组同学描述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有不同现象的也可以大胆地说。
小组汇报,共享实验成果。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请尝试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其中Fe2+和Fe3+的颜色以资料的形式给出),并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归纳这类反应的特点。
生:思考,书写方程式,归纳。
师: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特点建构“置换反应”的概念,并解释“置换”含义。
师: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有的不能?结合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根据以上实验探究,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初步得出Mg、Zn、Fe、Cu、H的活动性顺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而自由”的环境,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言语权”被充分调动,通过师生问答式对话、生生补充式对话使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被慢慢突破。好的教师是值得学生信赖的人,是拥有专业知识且值得尊敬的人,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而是内在养成的。学生在这种自由环境下轻松地掌握置换反应,并对金属的第二点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有了进一步理解,为下一环节设计实验奠定了基础。
环节四:设计实验探究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提供的试剂:铝片(已除膜)、铁丝、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铝溶液。
师:根据提供的试剂,猜想哪些物质间可能会发生反应,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生:猜想、讨论、实验,同伴间交流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3]根据本节课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知道不同的金属活动性不同,置换反应的发生有条件。因此这个环节有别于课本设计好的具体物质间的“验证性”反应,而改为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同伴“互动、互助”获得新知,这一过程既体现对学生“学习权”的“尊重”,又充分展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新模式。
环节五:学以致用,提升化学学科价值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大家谈谈如何用化学的方法鉴别这两枚戒指?
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师:请大家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评出本节课最佳表现者。
生:畅所欲言,并相互点评其他同学在本节课的表现。
设计意图:与引课首尾呼应,把本节学到的化学学科知识最终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在快乐的交流中,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本节课的学习价值。通过评选本节课最佳表现者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在课堂中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并积极参与课堂的交流活动。奖励只是一个表现形式,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才是这一环节的终极目标,体现了课堂转型中评价模式的转变。
要改变现有的课堂模式,实现真正的课堂转型,必须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上课方式。对话教学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很多教师还是不敢“放手对话”,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认为“对话教学”会造成课堂的低效,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二是害怕“对话教学”会出现很多意外生成,而这些生成会使课堂无法控制。针对此情况,笔者认为,在课堂转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转变教育观念。
1.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定位精准,重心从备“教材”转变成备“学生”,上课前一定要想清楚本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哪些内容可由学生自学,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同时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在教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从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上朝着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转变,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2.问题驱导,以问促学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自主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问题,特别是有一定质量和难度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表述,美国一位著名的教师说过: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教师通过聆听学生的回答,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3.多元评价,提升素质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在课堂中与他人交流,而不仅仅只做其他人的旁观者,教师应该实现教学评价的转型,把唯分数论的结果性评价改成课堂发言占一定比例的过程性评价。现行的评价,一般以考试为唯一标准,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这就造成一部分孩子通过刷题的方式获取高分,在课堂中不言不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毫无言语交流。如果把评价方式换成课堂发言占一定比重,相信课堂中的“师生、生生”对话交流一定会更频繁更深入。
总之,初中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作为一线初中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转型对学生认识和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课堂转型得以真正实施。
[1]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米靖.马丁·布伯对话教学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3,(2):26
[3] 严振宇,殷春霞,严丽.自主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初中课堂转型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J].全球教育展望,2012,(4):93
1008-0546(2015)11-0005-03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5.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