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建设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

2015-12-16 08:20曾莉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建筑

曾莉,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

建筑环境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建设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

曾莉,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

以重庆科技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为例,分析了认识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校企平台建设、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教学改革措施。

建环专业;认识实习;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及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也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和素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1]。在中国应用型大学中,应用型本科占有主要地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此,在教学体系建设上要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规定,建筑环境专业由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组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品质要求逐渐提高,也促进了建环专业的飞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189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毕业生大多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工作[2]。可见,社会对建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对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的建环专业都开设了多门实践实习课程,如重庆科技学院的建环专业开设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集中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门实习实践课程。其中,“认识实习”是实践课的开端,安排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导论”课程之后,一般设置在大一下学期,是大学本科生深入生产现场认识了解专业知识、感受专业氛围、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一个窗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多所高校对“认识实习”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其中包括实习基地建设[3]、教学手段改革[4]和考评方式[5]等。本文以重庆科技学院建环专业的认识实习为例,分析认识实习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方法改革等。

一、建环专业认识实习存在的问题

我校建环专业的招生历史不长,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有限,认识实习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口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地点较少。实习单位和实习地点是开展认识实习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选取有代表性的工程现场,或者有代表性的企业,才能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也才能使认识实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二是部分认识实习教学指导教师缺乏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我校建环专业的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的50%以上,部分虽然具有博士学位等高学历,但却缺乏实践经历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6]。三是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人数(相对于指导教师和现场指导人员)较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参观+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仅有约1/5的学生紧跟指导教师的步伐进行参观学习,队伍后面的同学并未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的自行参观,有的在一起聊天,降低了教学效果。四是课程考核成果的质量不高。课程要求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虽然规定了相应成果的字数要求,但是部分未很好参与实习的同学,为了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所提交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要么与实习内容不符,要么大量摘抄网络资料,没有切身的实习感受。

二、加强认识实习课程建设的措施

为了解决认识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我们从实习基地、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对认识实习课程进行了建设,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认识实习课程建设技术路线

(一)加强校企平台建设

加强校企平台建设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一般都是经过层层挑选的,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影响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其具有的领先专业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系统的管理体制,能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我校与重庆市多家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校外基地。如进行认识实习,学生既可以到校内的美的空调实操室现场参观学习,了解不同类型的空调设备及其系统,又可以到格力空调的生产现场,了解空调制冷设备的生产工艺,感受企业文化。

(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深入动员,精心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实习之前召开动员大会,其目的有三个:一是优化管理,强调安全纪律,切实做好安全工作。比如进入液化天然气这类生产企业不许带手机、打火机等危险物品。认识实习以集中为主,师生比例接近1:40,为了便于管理,对同学进行分班、分组,每个小组5~8人,组长带头,以身作则,进行塔式管理。二是结合PPT、视频、动画、教学模具、实习设备等教学媒介,讲解认识实习的意义和目的,并对实习场地进行前期介绍,提高学生认识实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参观的不足。三是提出开放性问题,并规定实习成果的提交形式和要求,使同学们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实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灵活指导,引导思考

从以教师为主的知识灌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求知,实习中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依靠两种教学方式:其一,实习过程中由校内指导教师或者校外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带队讲解,指导教师以幽默的提问或者以故事案例等方式进行讲授,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加强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其二,每天参观实习后,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当天实习的内容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评讲。这种以问题+小组讨论+解答的形式,能够帮助同学梳理实习知识,明确专业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能力。

(三)采取多种方式考核

认识实习要求提交的成果可以多样化,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小组汇报等。小组汇报要求学生在实习的最后一天,以小组为单位,以演讲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或者自制视频,展示小组的认识实习成果,指导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计入总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分工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同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学生能学到许多专业知识,并在全班分享。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对认识实习的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工程师和技术员的作用,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高认识实习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对此,学校在政策上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工程师培训班和到企业去锻炼。其次,实习前期要聘请实习单位的工程师为学生作报告,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为后期的认识实习做好铺垫。再次,要聘请实习单位的一线工人或者技术员现场为学生进行生产技术和工艺讲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认识实习实例分析

以我校2013级建环专业为例,认识实习场地为重庆格力空调有限公司,校企双方于2011年签订了合作协议。重庆格力空调公司主要向学生介绍三部分内容:企业文化、空调热水产品、组装生产车间。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认识实习中去,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首先在前期的实习动员准备中,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图片介绍格力空调企业、空调产品和空调组成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企业和空调生产有初步的了解,并产生一定的兴趣。还规定考核方式为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汇报,增强学生实习的动力。其次,企业人员参与实习现场指导。公司为80名学生配备了4名技术人员,他们就企业的文化、产品、技术等进行了现场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公司和空调产品的认识。再次,开展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性的团队学习活动,教师结合现场参观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围绕产品、技术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完成实习日记。最后,进行小组汇报。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实习的内容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习所学,利用PPT进行展示,每组学生能做到演讲内容详实,形式图文并茂。实践表明:格力空调以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吸引并激励了同学。同时,以实习内容为主线,以考核为激励手段,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支撑,以工程化的师资为保障所形成的认识实习课程建设路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认识实习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门实践课程,也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门专业实践课。其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专业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不追求深、难、多,但要求精、奇、晰,所参观的企业或者设备应具有代表性。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武传燕,王忠华,刘晓燕.新环境下建环专业认识实习体制改革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2).

[4]魏兵,沈占英,高月芬,等.建环专业《认识实习》电教片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6(4).

[5]黄菊文,贺文治,徐竟成,等.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

[6]余晓平,刘丽莹,付祥钊.校企合作培养建环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分析[J].暖通空调,2013(8).

(编辑:文汝)

G642.45

A

1673-1999(2015)05-0121-02

曾莉(1965-),女,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电气;刘丽莹(1983-),女,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室内环境控制、可再生能源应用及建筑节能;余晓平(1973-),女,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室内环境调控与建筑节能;彭宣伟(1976-),男,在读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强化传热与建筑节能。

2015-01-10

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提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201127)。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建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建筑的“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