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国,杨晓黎
(1.安徽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白谎”这个语言片段,在结构上可以有两种分析:一是作为支配式短语分析,一是作为偏正式合成词分析。试看以下例子:
“若不是李押狱白破你张千谎,待教俺孩儿将人命偿”(元·王仲文《救孝子》)
“我周公在卦铺里面,你自唤他出来,白他谎,讨他银子去”。(元·王晔《桃花女》)
“看我白他这个谎”(明·无名氏《南极登仙》)
上述三例中的“白”字,是动词,皆意为“揭露、戳穿”。此外,《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有这么一段文字:凤姐儿走上来斟酒,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此处的“掰谎”和“白谎”相通,不仅音相近而且义相同。
在现代汉语中,“白谎”是一个偏正式名词,意思为“善意的谎言”。它属于舶来品,译自英文“white lie”,直译为“白色的谎言”,而“善意的谎言”则是它在汉语中的实际含义。
早在1986年,杨照明先生在《实用英汉新词汇》中对“white lie”解释为“白谎,尤指为礼貌而说的无恶意的谎言。”〔1〕黄丽丽等主编的《港台语词词典》(1990)也收录了“白谎”一词,解释为“谎话;假话”,并举了如下一例:
“王拓《台北,台北!》第四卷三:‘如果他们去外省同学家,也要向妈妈撒个白谎,免得妈妈不高兴。’”〔2〕
从该例中,不难看出此处的“白谎”亦含有“善意的谎言,无恶意的谎言”之意。
此外,魏励和盛玉麒更是将“白谎”作为“常用词”收录进入《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3〕
在现实生活中,白谎现象也无处不在,家庭教育,师生之间,医患之间,推销员的推销术无不或多或少地运用着白谎。分析和理解白谎语言对于成功的交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语义为切入点,着力分析白谎语义特点,提出白谎语义三种类型。
根据说谎目的,美国学者Bok(1978)把谎言分为“黑谎”和“白谎”,为了不伤害他人情感所说的假话是白谎,为了逃避惩罚而说的假话是黑谎。〔4〕
白谎是谎言的下位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谎话”的解释是“不真实、骗人的话;假话”。〔5〕此说法在汉语界很有代表性。前半部分解释,即“骗人的话”,指出了“谎话”的意向特征——欺骗性。后半部分将谎话解释为“假话”,说明“谎话为假话”是个大概率,指出了谎言最常见的语义特征——虚假性。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也对谎言作过相似描述:“作为虚假它是对不存在的东西的表述。所有一切陈述,用到其为真的对象以外都是虚假的,……严格地讲,虚假的陈述是不对任何东西的陈述。”〔6〕
但是,我们认为把“谎话”简单等同于“假话”的做法模糊了两者间的微妙区别。对于谎言的界定要立足于说话人视角。《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曾对“lie”作如此解释:“something that you say or write that you know is untrue”,〔7〕该定义认为谎言是说话人表达一个自知或自认为是虚假的信息。戴维森曾经直接了当地指出“有时人们说,说谎就相当于说假话;但这是个错误的看法。说谎并不要求你说的话是假的,而要求你认为他是假的。”〔8〕
假话的“假”具有客观性,独立于人的意志,且不存在欺骗性。假话所传递的假信息与客观事实情况相悖。客观真实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真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羊芙葳认为客观真实包括事情真实、逻辑真实、法律真实三种。〔9〕事情真实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本身的真实,原原本本地再现事情的整个始末与全部细节;逻辑真实反映了事情内在的、本质的、整体的、过程的真实;法律真实指的是司法实践所需要的、能够由司法实践证明的、可为司法实践所利用的真实。换言之,判断假话的前提之一在于只要违背事情真实、逻辑真实、法律真实中任意一个。所以,亚里士多德曾经对“真”与“假”有一个精彩论断:“说非者是,或是者非,即为假。说是者是,或非者非,即为真”。〔10〕
谎言的“假”具有主观性。马清华在分析谎言时,注重言语诚实性(有诚、伪两面)和真实性(有真、假两面)的区分,其中,诚实性是与说话态度相关,真实性是与说话内容相关。他用下图描述诚、伪和真、假并非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其中,“伪”就是说谎者说出自己主观上认为的“假”,这种主观上的“假”,即“伪”,既可能与现实中的“假”重合(如b),也可能与现实中的“真”重合(如d),正所谓“谎言也可偏巧述说了事实”。〔11〕
可见,谎话是基于说话人的主观状态,只要是说话人自己主观认为是虚假的信息,且通过表述这个虚假信息来欺骗对方,这个过程就是说谎行为,谎言本身的命题内容未必为假信息,未必与客观真实情况相反。
前文已述,谎言命题中“假”的定性取决于说谎者主观的判断,这种由说谎人主观判断的“假”与客观的“假”并不总是重叠。同理,白谎概念成立的前提之一是白谎表达者陈述了一个自己主观认为是虚假信息的命题,而该白谎命题内容与客观真实却未必不符。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主观的“假”和客观的“假”。前者涉及白谎定义中说谎人的说话态度,后者是白谎命题内容与客观真实情况不一致。
罗明星指出语言的真实性可以从语言的客观真实性和语言的主观真实性两方面理解,“语言的客观真实性,即语言内容与客观事实相吻合。……语言的主观真实性,即主体的主观动机与语言表达的客观效果相吻合。”〔12〕白谎的生成与运用符合说谎人主观的意向:表达自认为虚假的信息去善意地欺骗对方。
白谎表达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主观表达的语义信息加以选择和控制。雅克·蒂洛和基思·克拉斯曼区分了表达性谎言与隐瞒性谎言。〔13〕他们认为有些谎言是表达出来的谎言,即公然撒谎的直接陈述。另一些谎言则是有所隐瞒的谎言,这种谎言涉及对某些信息的隐而不报,而这些信息对于一项决定、一种关系或人的其他重大活动至关重要。即使谎言信息为假,“假”也有程度之分。
信息操控理论从合作原则的视角分析了谎言的表达途径:对数量准则的违背是指隐瞒了部分信息;对质量准则的违背是指歪曲或捏造信息;对相关性准则的违背是指通过借口避免提供相关信息;对简洁性的违背是指所给出的信息是含糊的、模棱两可的。对这四个准则的一个或多个的违背就意味着该信息有欺骗的嫌疑。〔14〕
从形式看,谎言可能只是口头的或书面上的虚假意思表示,也可能是在行动上企图欺骗别人。〔15〕也有学者甚至把谎言扩大到符号系统:“任何陈述出来的有意欺骗的信息。这种陈述通常由口头或书面表达。但是,当然也可以通过烽火,莫尔斯电码、手势语等来传达。”〔16〕所以,白谎存在于各种形式中,但以言语白谎最为常见。
基于说谎者主观“假”的判断依据和表达方式,我们把白谎语义分为三种类型:可能为真、多数为假、亦假亦真。
钱冠连从把言语假信息分为利害假信息与功能假信息,其中利害假信息又包括施害假信息和施利假信息,施利假信息是自己明知所输出信息是错,却仍发出给不知情的接受者,造成有利于或至少是无害于对方的后果。他认为“英美人称之为white lie(白谎)的,即属后者”。〔17〕钱先生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他指出说话人“‘自己明知’所输出信息是错”,这种“明知”可视为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一致,这是白谎最常见的语义形式,即白谎语义信息为虚假信息。
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说话主体在主观上认为是虚假的信息未必就是客观现实中的假信息,反而可能与真实情况一致。比如当说谎人做出一个自认为是虚假的承诺,而这个承诺在特定的承诺期内却极有可能被实现了,成为事实。试析《曾子杀猪》的例子: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呆在家里,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百度百科《曾子杀猪》)
上例中,曾子的妻子为了让哭闹的儿子呆在家里,撒了一个白谎“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一方面要哄孩子,满足孩子心理需要,不让孩子哭闹,另一方面主观上并不想回家杀猪给孩子吃。白谎信息“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与主观世界“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显然是相反的。但是,曾子的妻子没有想到在不久的将来,原本说的谎言却真的发生了:在她回来之后,因为曾子的坚持,他们真的杀猪给孩子吃了。最终,曾子的妻子的白谎信息“回来杀猪给你吃”与客观真实情况“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一致。
例中的白谎信息之所以不是与真实情况相反,而是与真实情况一致,是因为这类白谎是一种承诺或对将来的预测。在做出承诺时,曾子的妻子显然是撒谎的,而且是善意的谎言。承诺一般都有一个承诺期,承诺的真假检验在于承诺在期限内的实践或兑现情况。这样,做出承诺的时刻与检验承诺的过程出现了时间差。这种时间差和未来意外情况的可能性产生了这类白谎的可能结果:白谎语义信息与说谎人主观世界相反,却与客观世界一致。
白谎语义可能为真的情况多为偶发现象。绝大多数白谎的证实或证伪是着眼于当下即时的客观事实而不是未来的实际情形。
王宏认为“真实信息交流在言语交际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处于言语假信息的包围之中。”〔18〕根据我们的经验和观察,我们认可这种看法。这就不难理解汉语词典多数将“谎言”与“假话”等同起来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白谎是说话人出于善意而向对方传递的他自认为是虚假的信息,而该信息往往与客观事实不相符。
语义信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意味着存在一个不相符“程度”的问题,因为从“不相符”到“相符”是一个连续统。对于一个命题,传统逻辑只给它贴上“真”或“假”的标签,而模糊逻辑“却能赋予它一个介于真和假之间的数值,它给灰色地带提供了空间。”〔19〕“假”的概念是一个集合体,从“真”“很真”到“不真不假”再到“很假”“假”是个连续统,并非完全非此即彼。所以在白谎语义为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依据“假”的程度,进一步将白谎区分为绝对为假的白谎语义信息(简称“绝对白谎”)和相对为假的白谎语义信息(简称“相对白谎”)。
1.绝对白谎
就其名,绝对白谎指白谎语义信息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颠倒是非,属于百分之百虚假信息,包括两种具体情况:把“是”说成“非”;把“非”说成“是”。事实上,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或对真理的追求存在一个“逼真度”。因此完全相反往往是个理想中的概念,绝对白谎也不例外。语义二分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操作上的理论依据。语义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找到一组数目有限的语义因子来分析人类语言的意义。〔20〕
把“是”说成“非”的绝对白谎是指出于善意的目的,说谎者把客观存在的事物、状态及其属性等说成是不存在的。如2013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日前,在武汉市“最美红娘”评选仪式上,武昌区婚姻登记中心工作人员熊玲获得江城“最美红娘”金奖。5月20日这一天,经熊玲办理结婚登记的新人就有100多对。熊玲今年39岁,从事婚姻登记工作9年多来,她见证了3万多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还用“打印机坏了”“网络故障”等善意的谎言,让500多对夫妇主动取消了离婚申请。
显然,在熊玲工作的环境中,“打印机”并没有坏,“网络”也没有出现故障,但出于善意的目的,她选择了把“是”说成“非”的谎言。
把“非”说成“是”的绝对白谎是把不存在的说成存在的,把否定的说成肯定的。成语“望梅止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曹操带领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兵士们渴得很。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梅树林,到那里摘梅子吃,可以解渴。”兵士听说有梅子可吃,口里都生出了口水,也就不那么渴了。(选自《汉语成语词典》,1987年)
“望梅止渴”比喻人们用空想来安慰自己,这个成语的意义是以受话人“兵士们”为解读视角的。但如果从曹操这个说谎人的角度出发,这不失为一个经典白谎:曹操欺骗兵士们“前面有梅树林”,而事实上,“前面”没有梅树林,曹操的欺骗是出于帮助兵士们解渴的这种善意目的。如同前面“曾子杀猪”中的白谎,曹操所说的白谎带有预测性质,这里的“前面”的所指在特定语境中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在客观世界中很快被证明是虚假的。因此,我们不妨把“望梅止渴”略微修改为“说梅止渴”,这个成语典故中白谎成分就十分明了,正如李清照所言:“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21〕在这个故事中,“有梅树林”和“没有梅树林”是一对绝对的反义概念,两个概念之间不存在模糊或交叉状态,属于绝对白谎。
上述例中的白谎是言语行为。在非言语行为中也能体现出白谎特征。比如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穷画家琼珊得了重病,在病房里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的凋谢代表自己的死亡,于是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医生认为再这样下去琼珊会死去。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苏艾讲述室友琼珊的事情后,夜里冒着暴雨,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重拾生存的意志,对生命充满希望,而自己却因此患上肺炎,去世了。(百度百科《最后一片叶子》)
小说中的画家贝尔曼画出“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来代替窗外真正的“常春藤叶子”,具有欺骗性,但意图是为了能让“琼珊重拾生存的意志,对生命充满希望”。这种白谎不是通过言语形式,而是通过行为方式来传达信息。从语义分析角度来看,画出的叶子没有生命,是虚假的,具有〔-生命〕、〔-真实〕等语义特点,而现实中的叶子是有生命的,是真实的,具有〔+生命〕、〔+真实〕等语义特点。在此等情况下,白谎语义传递的信息与现实相比是完全的虚假信息,属于绝对白谎行为。
在绝对白谎中,说谎者主观认为是“假”的命题信息与客观事实中“真”存在绝对相反的关系,两者间非此即彼,泾渭分明。
2.相对白谎
说话人发出信息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虽然其言语信息有假,但不是十足的假信息,其中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程度的真信息,从而形成了“模糊信息”。〔22〕同理,白谎语义为假更多体现在从“不假”到“绝对为假”为两极的连续统集合中,单个的白谎语义信息处于两极中间的某个灰色地段。
白谎是出于善意的维护对方面子的礼貌手段,所以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经常运用强势词来夸大对对方有利的信息,而使用弱势词来弱化对对方不利的信息。其中,强势词又可分为极性强势词和增强词两类。极性强势词用来表示最高程度,如汉语中的“最、完全”和英语中的“completely,totally,absolutely,entirely”等等。增强词用来表示较高程度,但还没有达到极限,包括“很、太、非常、极”和“very,much,quite,rather,so,too”等等。请看下面一例:
一次盛大的舞会上,撒谎先生见到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女人,他走过去向她行礼,说:“您是舞会上最漂亮的女人,如果您能接受我的邀请,我将是舞会上最幸福的人。”老女人眼睛顿然闪出迷人的神采,她伸出了应允的手。同样是对这个老女人,实话先生说:“您使我想起你年轻的时候。”老女人微笑着说:“怎么样?”“很漂亮。”“难道我现在不漂亮吗?”老女人带着几分戏谑说。实话先生非常认真地说:“是的,比起年轻的您,您的皮肤松弛,缺少光泽,还有皱纹”。老女人的脸一阵白一阵红,尴尬地瞪着那双略微愠怒的眼睛,刚才的自信得意消失了。〔23〕
显然,例中的“撒谎先生”成功地运用白谎来夸赞一位老女人,使得对方“顿然闪出迷人的神采”。从语义信息来看,极性强势词“最漂亮”与事实上“风韵犹存的老女人”存在语义偏离,有夸张趋向,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信息。
一位男士出差,给母亲和妻子各买了一件150元左右的衣服,他这样对母亲说:“妈,我给您买了件外套,您穿上试试。”“老是花那么多钱干什么?”母亲不断地埋怨。“没花多少钱,才70块呢。”而对妻子,男士说:“看我给你买的衣服,300多块呢!”妻子欢天喜地把衣服拿进房间,在镜子前试了又试,高兴得合不拢嘴。〔24〕
上述例子中的男士分别使用了弱势词“才”和强势词“多”,将两件衣服的价格非常艺术地缩小到“70块”和夸大到“300块”,成功地使用了白谎语言策略,满足了母亲和妻子不同的心理需要,维护了她们的“面子”。从语义角度来看,“70块”和“300块”所蕴含的信息与“150元”的信息彼此之间冲突,存在较大程度的出入。
在相对白谎中,说谎者主观认为是“假”的命题信息与客观事实中“真”不是绝对相反的关系,而是对客观事实的某种程度的或小或大的偏离。
前面所述白谎的语义类型与一般的谎言语义类型重合,但白谎之所以有别于谎言中其他类型,如黑谎(恶意的谎言),其区别性特征在于其出于善意的目的。由于言语交际环境的复杂性,交际过程具有不可预测性,诸如尴尬的意外场景多为常见,说话人经常使用白谎式的借口或委婉语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借口”意为“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从该释义中可以看出“借口”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冲突,属于说谎行为。借口是有意识的行为,有些借口是出于善意的目的,故带有白谎特征。
电视剧《别逼我结婚》第三十一集剧情中,东海风和何小河因为闪婚后觉得缺乏对对方的深入了解,于是两人又决定离婚,但东海风怕家里的三位老太太接受不了他们俩离婚的事实,所以他和何小河商量着先瞒着家人,让小河继续住在他们家,而他自己则借口去省城学习深造,这样既避免了两个人离婚后却又要在一起生活的尴尬,又能先瞒住老人,防止老人受到打击。此时,“去省城学习”是个借口,掩盖了小夫妻俩离婚的事实,其语义临时具有双重特点:其一,“去省城学习”并不是东海风的初衷,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个借口与先离开何小河一段时间,大家冷静思考一下的真实情况相悖,具有虚假信息的特点;其二,“去省城学习”这个借口在表述之后,由于受到家人的关注和监督,加之,东海风也正好可以提高一下自己的音乐水平,同时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在这个意义上,“去省城学习”的语义信息与东海风的最终行为又的确相吻合,所以呈现出真实信息的特点。
此外,文明礼貌语中的禁忌语往往是利用白谎表达善意的欺骗。〔25〕委婉语以文雅的、悦耳的或婉转的说法来代替粗野的、刺耳的或直露的说法。委婉语最主要的用法在于它在交际中取代和生老病死、性、排泄等有关的禁忌语,如中国人常用“驾鹤西游”来委婉地表示某人去世。从语义层面来分析,委婉语包括字面语义和约定俗成的委婉意义。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委婉语与其所取代的禁忌语在根本上属于同义词,其委婉含义与语境事实相符,但该委婉语语言形式上的字面意义却与语境经常不符,具有一定的虚假成分。同时,使用委婉语的初衷多是出于礼貌的目的。所以,一些替代禁忌语言的委婉语与白谎之间存在交叉现象。不过,典型的委婉语通常不具有蓄意欺骗的目的。
白谎式借口和委婉语的语义信息之所以具有亦假亦真的双重特征,主要源于某些命题的多义性。命题本身具有字面意义;当这些命题出现在特定语境中,就会出现特殊的语用意义。一般来说,白谎式借口的字面意义与事实相符,但其语用意义与事实不符,这种借口的字面意义的选择更能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白谎式委婉语的字面意义与事实不符,但其语用意义与事实相符,这种委婉语的语用意义的选择更能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第三类白谎命题信息有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之分,与客观事实存在可真可假的两种对应关系。
单纯从语义来谈,白谎与谎言存在共性,与假信息经常吻合,甚至与反语、夸张、弱言、委婉等辞格的语义也多有交叉。但显然,语义的研究很难将语境完全剥离开,适时地结合语用,将白谎善意欺骗的意图考虑进来,白谎的语义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
根据白谎命题的语义信息与客观现实的匹配情况,白谎语义类型可以大别为三种,即“白谎语义可能为真”“白谎语义多数为假”“白谎语义亦假亦真”,其中“多数为假”的语义类型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白谎范畴,而如果三种类型全部纳入被考虑的范围,则是广义的白谎概念。
注释:
〔1〕杨照明:《实用英汉新词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27页。
〔2〕黄丽丽、周澍民、钱莲琴:《港台语词词典》,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396页。
〔3〕魏励、盛玉麒:《大陆及港澳台常用词对比词典》,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页。
〔4〕S.Bok.Lying:Moral Choice in Public and Private Life.New York:Vintage Books,1978.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88页。
〔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6页。
〔7〕英国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1127页。
〔8〕戴维森:《欺骗与区分》,载牟博选编:《真理、意义与方法——戴维森哲学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526页。
〔9〕羊芙葳:《谎言的识别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41页。
〔1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79页。
〔11〕马清华:《语义理解中的谎言介析》,《修辞学习》2001年第6期,第5页。
〔12〕罗明星:《论道德言说的复杂性》,《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3期,第20页。
〔13〕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伦理学与生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第251页。
〔14〕Mc Cornack,S.A.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theory.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92(59):pp.1-16.
〔15〕M·赫希·高德伯格:《有度的说谎》,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3页。
〔16〕希赛拉·鲍克:《说谎: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选择》,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11页。
〔17〕钱冠连:《言语功能假信息》,《外国语》1987年第5期,第19页。
〔18〕王宏:《试论言语假信息》,《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第14页。
〔19〕赛奥妮·帕帕斯:《数学走遍天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20〕束定芳:《现代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21〕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56页。
〔22〕王福祥、吴汉樱:《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304页。
〔23〕袁涛:《说实话还是说假话》,《出版参考》2004年第26期,第23页。
〔24〕李亮金:《论言语交际中话语信息的真假形态及其作用》,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25页。
〔25〕辛菊:《试论谎言符号的语用价值》,《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