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研究——以深圳市桃源居集团为个案

2015-12-16 07:31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益社区企业

高 鹏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单位体制的解体、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加、人们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等,使得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集聚在社区,社区治理由此被认为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治理的微观层面和重要基础 (李慧凤,2010;张秀兰、徐晓新,2012;蓝志勇、李东泉,2010;周秀平、邓国胜,2011)。面对公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如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无法有效满足其理性需求,或者说社区治理仍然沿用以往社区管理的思路,不注重对公民诉求的回应,必然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导致社会整合能力的下降。化解多元社会的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必要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共同合作、满足公众理性需求的社会治理体制。而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加强对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关注,显得十分必要。对于企业参与社会治理这一问题,周红云注意到:“要想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就需要努力健全现行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领域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公民社会和市场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局面。”①周红云: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原因与方向》,2012年12月25日,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0-12/20/content_715753.htm。郁建兴、瞿志远 (2011)则从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角度,考察了企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王敏、顾丽娟 (2012)、孙德厚 (2012)等侧重考察了企业在参与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中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已成为当前研究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视角。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上,有学者以企业和员工间的关系为核心,从企业对员工负责、与社区互动、参与社会公益三个维度拓展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陶传进,2013);朱晓红则区分了统治型、管理型和服务型三种治理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内涵,认为在服务型治理模式中,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了公共责任意蕴,不仅包含着经济、法律责任,也更多地包含了伦理责任 (朱晓红,2007)。相比之下,曹超从价值取向、功能作用、社会治理三个维度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放到一个更大的国家制度空间背景当中进行 (曹超,2010),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这种区分,不仅扩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而且使得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具有了内在的正当性。然而,对于企业参与社会治理还缺乏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不能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如企业参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的参与?企业参与的路径或策略如何选择?

对此,本文试图在社会治理的微观层面,即社区这一场域中,通过对个案的深入解读,对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参与的路径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的企业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集团——深圳市桃源居集团,作为桃源居社区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管理者,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企业在与社区居民、社区NGO、地方政府的互动中采取了不同的行动策略,不断改变着社区的治理格局。关于桃源居社区治理,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课题组和中央党校校刊部课题组分别从社区服务和运行机制、基层党建在社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两个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创新案例研究”课题组,2011)。①中央党校校刊部赴深圳桃源居社区调研课题组:《深圳桃源居社区服务型自治模式调研报告》,2012年12月20日,http://www.tyjsqw.com/html/2010/0625/920.html。但是,社区服务和基层党建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湮没了企业的身影,很难揭示出企业与社区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地方政府之间关系格局的变化。因此,本文将基于两个课题组的研究资料、各种报刊资料,以及企业自身的宣传材料三类资料,以企业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企业行为的解读,进而分析影响企业参与的因素及其参与路径。

二 个案介绍

桃源居社区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占地面积1.1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5万,社区依山面海、环境怡人,且管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评为“国际适宜人类居住社区”。②桃源居社区因社区管理者的突出表现,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最佳范例社区奖”“迪拜国际理想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联合国人居署颁发)“国际可持续发展的适合人类居住社区建设贡献奖”“国际适合人类居住社区环境持续改善项目金奖”以及“联合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社区”金奖等数十项国际、国内奖项。北京大学课题组 (2011)对桃源居社区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桃源居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和创新社区和社会管理的路径:通过创新理念,积极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构建社区多元参与的机制,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模式;通过创新管理方法,积极培育社区骨干人才,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积极性;通过资源整合模式的创新,较好解决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难题。桃源居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对于加强和创新中国基层社会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推广价值。”社区最大的企业为桃源居集团,主要由社区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两部分组成。面对社区建设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府缺位等问题,社区居民和企业自发行动,在企业的带动下自愿组建了社区公益组织,通过与政府、社区党委的合作,实现了对社区的有效治理。

(一)治理问题社区

桃源居的建设从一开始就被视为一个失败的项目。由于开发商在社区规划中缺乏经验,将社区建设用地选在了靠近垃圾填埋场的五座荒山野岭处,除去四十多万平方米的道路和山体绿地,剩下的三十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却被规划了23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其中甚至有两栋高达97层的建筑。由于社区紧邻机场,受航空管制的影响,企业最初的规划方案难以获得通过。经过对规划方案的调整①社区规划方案先后9次修改,到2000年时,项目总建筑面积已核减七十多万平方米,开发商为此损失近3.5亿元人民币。数据来自中央党校课题组的调查报告。,开发商直到1994年才拿到土地证,而此时国内房地产业正逐步跌向低谷,企业部分股东又因违反国家相关金融政策而被限令撤资。危机时刻,企业更换了项目负责人。经过努力,桃源居社区首期建设于1997年完成,但由于原开发商没有将社区基础市政与城区相衔接,再加上社区位置偏远,缺乏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首期入住的300多户居民长期处于缺水、停电、无路的尴尬境地。社区治安、环境问题突出,业主抱怨不断。而且,受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银行限令企业立即还清十多亿贷款,企业面临资产被拍卖的风险。通过与银行协商,再向政府求援,企业最终在政府的斡旋下与银行达成监管开发的协议。

面对一片萧条的社区,企业负责人下决心要摆脱困境,“要让桃源居业主过上安居乐业,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为此,企业负责人带领多位业主代表先后走访了国外十多个知名社区,通过学习其管理经验,企业逐渐树立了“房地产开发不仅是盖房子,而是为老百姓建设一个‘家’,这个‘家’需要充满爱心才能‘营造’。 ‘爱’要贯穿于规划、设计、建造和服务的全过程”的文化理念,②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官网:《桃源居的光荣与成就》,2012年11月22日,http://www.mytyj.org/culturenewsInfo.asp?id=71。摆脱了“划地—盖房—圈钱—走人”的传统房地产开发思路,并开始按国际宜居社区标准对桃源居进行改造。面对困扰社区居民多年的垃圾山问题,在企业和业主的努力下,宝安区政府专门召开了垃圾山治理专项工作会议,垃圾场于2000年3月被关闭,并由企业投资六千万元,将其改造为生态公园。此后,桃源居集团又先后投资6.8亿元,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建设,现建有5万平方米的市民休闲广场和社区商业步行街、文化艺术长廊、可容纳7000人的清华实验学校等,再加上植被保留完好的十万平方米的山体森林公园、以运动和生态为主题的二十万平方米的森林体育公园,桃源居社区已悄然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多功能文化社区。之后,桃源居房产销售量不断增加,企业于2004年如期还完所有银行贷款,并且收回了损失资金,银行也解除了对桃源居长达四年的监管开发。

(二)促进居民参与和社会组织发育,培育社区自治能力

1.创建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机构,提升公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社区建设早期,为了有效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开发商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随着社区公益性组织的发展,企业意识到:为了有效地向社区提供公益性和福利性服务,有必要对各公益组织进行协调、统筹和规范管理,变松散管理为紧密型管理,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公益事业发展体系。2006年,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桃源居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桃源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由其负责对老年协会、妇女邻里中心、儿童中心、桃源居志愿者服务中心、体育俱乐部、社区餐厅、义警队、环保督查队八个社区组织的管理。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为社区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社区各方举荐的代表组成;此外,还设有监事会 (由政府主管部门、基金会、基金信托人、业委会等代表组成),对理事会进行监管。根据发展规划,中心将支持社区公益性组织开展活动,每年收益的1/3将用作各种组织的日常办公费用,1/3用于支持社区社会组织项目活动的支出,剩余的1/3将用作社区资产积累的长远发展基金。①在资金收入和支出方面,该中心接受社会捐赠,但捐赠资金必须按捐赠者的意愿使用;对于政府委托管理的公建资产产生的租赁收入,则用于对政府指定的公益组织项目的资助;对于开发商移交居委会的公益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将按照《委托管理协议》的要求,全部用于与全体业主息息相关的社区公共事业发展,包括:图书馆建设、义工奖励、学校教育、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等,经费不足部分由公益中心的其他收入予以补足。关于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运行状况可参考《桃源社区2010年公益事业工作计划暨开支计划》,2012年12月23日,http://www.tyjsqw.com/html/2010/0428/647.html;关于资金使用规划的资料来自 (王笑园、张清华,2008)。

2.界定产权归属,培育社区经济和资本

为了做好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同时为社区公益组织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桃源居集团积极探索,在厘清社区公共建设设施产权的基础上,逐步培育起了社区经济和资本。经过协商,社区36.4万平方米的公建配套设施被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国有资产,主要包括征地合同内规定的5.6万平方米公建面积;第二类为私有资产,由开发商在征地合同规定范围外投资建设的公建资产 (产权和经营收益权归开发商所有)和业主所有的私有公建设施 (依据楼宇买卖合同约定,归全部业主所有的公建资产)两部分组成。在前两类资产的基础上,又划分出第三类资产,即社区集体资产。该部分资产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征地合同内由政府授权社区企业经营管理的资产中,除去已经由政府接管的部分,剩下的由政府授权社区企业运营管理的公建设施,主要包括:社区教育设施、公交体系、文化教育设施、幼儿园、菜市场等;另一部分为开发商转赠给社区的私有资产,即第二类资产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开发商所有的部分公建设施,包括女子学校、儿童中心等。①关于三类资产的划分,详见桃源居网站“公建配套”部分,2012年12月11日,http://www.tyjsqw.com/html/sqjs/gjpt/index.html。

第三类资产又被称为“社区资产”,统一由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管理,用以发展社区经济。在开发商负责公益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经费由开发商垫付,并未占用物业管理费,而且开发商还将公用设施经营所得长期用于弥补物业管理经费缺口。虽然经过几方协调,设立了社区资产,但是这部分资产成分复杂,而企业在开发阶段又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了使这部分资产能够得到维护和运营,同时又不过分损害企业的利益,桃源居探索出了“五个一点”的社区公建设施运营模式,即由政府、物业管理部门、社区开发商、社区企业、社区义工组织共同承担公建设施运营费用。②参见桃源居网站“公建配套”部分,2012年12月11日,http://www.tyjsqw.com/html/sqjs/gjpt/index.html。2010年,开发商将投资兴建的公益资产移交给社区居委会,居委会与公益中心签署委托代管公益资产《协议书》,由此明确了社区公益资产所有权归政府,经营权由政府委托公益中心代为行使,收益权归全体业主所有,并且收益只能用于社区公益事业,民政局、房产局、社区所属街道、居委会等主管部门享有监督权的公益产权治理模式。③参见深圳市桃源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2010年桃源社区居委会委托代管公益资产经管收支情况的报告》(桃源社区公益中心公示〔2011〕1号),2012年11月21日,http://www.mytyj.org/shownews.asp?id=110。

图1 社区公建实施划分情况及社区资本治理结构

3.增强志愿参与,提升居民管理能力

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社区管理人才,在桃源居集团的支持下,社区于2006年成立了“桃源人家志愿者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由桃源居住户中自愿参与共建家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社区公益性组织 (无会费),旨在建立住户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平台,加强住户之间的交流,激励住户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共建美好家园。为了鼓励会员和更多的社区居民积极加入各类社区团体和组织,桃源人家志愿者服务中心制定了《会员计分、积分管理办法》等多种管理和激励方案,形成了积极的志愿激励机制。社区业主只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就可以成为社区义工,达到一定服务时间后可以升格为社工,由社区经济组织根据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服务时间累计达100~500小时的义工还将被授予“一星——五星级”义工称号,并且可以根据积分情况享受多种社区福利,如在社区企业优先就业、社区养老、社区教育等。桃源人家志愿者服务中心通过积分的方式对会员的无私奉献给予了肯定,而会员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志愿服务情况享受各项优惠和福利待遇,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居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了社区志愿组织的发展,形成了志愿参与的良性循环。截至2010年12月,志愿者服务中心共吸收会员家庭4193户,其会员分布于社区各团体组织,如老年协会、义警队、环保督察队、邻里中心等。①参见深圳市桃源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桃源人家志愿者服务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桃源社区公益中心公示〔2011〕5号》,2012年11月21日,http://www.mytyj.org/shownews.asp?id=114。

在促进居民志愿活动参与的同时,志愿者服务中心还要承担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其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三种途径:一是根据居民的表现与积分情况而设置的从社区居民到普通义工、积极分子,再到骨干分子和社区负责人的工作晋升制。为了给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留有空间,对于各类社区NGO,开发商均未直接参与管理,其负责人均由社区志愿者担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逐渐培养志愿者的管理才能;二是桃源居集团组织的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培训;三是志愿中心对社区各公益性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专业的分类、优化和重组。通过这几种方式,志愿中心和桃源居集团为社区各类团体提供了更多专业人才,有效地解决了社区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三)探索多元治理渠道,逐步淡出社区管理

尽管在社区建设初期,以及社区发展期,桃源居集团承担了大量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任务,解决了政府公共服务在新建社区缺位的问题。但是,公共设施的长期投资、运营和维护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企业主动调整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社区治理渠道。为了使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能够顺利进驻社区,桃源居集团无偿为其提供办公场所,从2004年开始,租赁管理办公室、工商部门、公安部门、计划生育部门等政府机构分别入驻社区;2005年,社区党委成立;2006年,宝安区政府在桃源居设立了社区工作站。各组织和机构之间通过合理的职能分工——社区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居委会和社区NGO工作;社区工作站通过承接政府相关职能在社区开展工作,提供卫生、教育、民政等公共服务;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中心和物业公司分别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最终形成了由社区党委、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社区业主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物业公司组成的“六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以及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市场化服务、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和居民志愿服务四者相结合的多元化公共服务格局。之后,通过与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协商,对社区公建资产产权进行界定,并将企业经营管理的公建设施移交给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等举措,桃源居集团开始从社区公共服务中抽身。2008年,桃源居集团注资一亿元,成立了社区公益基金会——桃源居基金会 (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则划归基金会,负责管理社区公益资产),为社区团体和公益组织发展提供资金和人员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充实社区公益基金,2010年,开发商不仅将所拥有的全部公益资产赠送给社区,还联合全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等机构注资1000万元。自此,开发商退出社区经营和管理。

(四)企业再造与公益模式的输出

在开发商退出社区管理之后,桃源居集团在社区仅剩物业管理公司部分。由于社区建设的周期较长,不同楼宇分期开发,结果导致社区物业费标准不一。在上调物业费的过程中,就引发了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尖锐对立,导致了社区管理的失序。①关于桃源居物业纠纷事件,参考《深圳:桃源居居民拒绝物业涨价,小区变垃圾场》,2014年5月20日,http://www.pmone.com.cn/html/cases/2012/01/052313.html; 《晶报》官网(2010):《桃源居“被代表”闹剧让人浮想联翩》,http://jb.sznews.com/html/2010-01/05/content_918137.htm;《桃源居物业管理费纠纷续业主被代表》,2014年5月20日,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0/01/05/106151.html;《保安怎么成了业主代表 桃源居上演被代表闹剧》,2014年 5月 20日,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0/01/05/106194.html。物业费上调风波平息之后,桃源居集团通过出资资助、股权转让等方式,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改制,将其转化为基金会下属的社会企业——为社区居民服务,其收益不用于分红。而桃源居集团下属的房产开发企业,则继续以营利为目的,兼顾公益。以企业在天津的房产开发项目为例,一方面,桃源居基金会通过定向捐助的方式,鼓励新建小区成立社区基金会和社区NGO;另一方面,新建房地产项目在规划时就包含了政府办公用地,以及医院、儿童中心、图书馆等社区公益设施,通过与政府合作,企业负责社区公共设施的营建,竣工后再由政府委托社区基金会管理,从而实现桃源居模式的输出。在此,社区事务的管理由社区党委、社区居民、社区基金会及其管理的社区NGO等共同负责,而企业作为社区房产项目的开发者不再参与其中。

三 企业参与何以成功

在经营社区的十多年时间里,桃源居集团一共独自注资六亿八千万元,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和发展,不仅将桃源居从一个失败的房产开发项目建设成为了国际理想人居社区,而且培育了社区经济和公益组织,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了“六位一体”的治理格局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促进了社区从管理走向善治。那么,企业参与为何能获得成功呢?

(一)社区为企业参与创造了平台

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社会矛盾、满足公众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如果从物品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治理的产出是具有较强公共性的公共物品,对于这些缺乏利润的物品,市场往往无法有效提供,企业面临参与性不足的问题。在此,社区建设与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正好为企业参与提供了平台。因为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治理的微观基础,其治理成效也是衡量社会治理体制运行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社区在建设和治理过程中必然涉及社区规划与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商品房建设等具体内容,这些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这为企业参与创造了条件,并使企业优势在社区治理中的发挥成为可能。

(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克服市场失灵

如上所述,社会治理的产出带有较强的公共性,社区治理仅为企业参与其中搭建了平台,而企业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企业理念及发展策略。如果仅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的参与性仍相对有限。在桃源居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如果开发商一直抱以通过土地开发营利的意图,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作为支撑,不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那么社区治理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当前,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频繁爆发的业主与开发商、物业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企业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居民权益的结果。对于桃源居集团而言,在初期发展受挫后,企业开始转变文化理念,注重培育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公益精神。①与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理念不同,桃源居集团认为企业要做负责的企业、回报型的企业,在企业营利与社会责任两者之间,“中国不少成功的商人都经历过坎坷与波折,然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值得企业家感恩。因此,学会‘散财’,回馈社会,应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必修课”。“在所有行业中,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环境、社会生存状态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以利慈善和公益事业发展不仅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更是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详见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官网:《桃源居的光荣与成就》,2012年11月22日,http://www.mytyj.org/culturenewsInfo.asp?id=71。正是在社区房产开发的过程中转变了自身的价值理念,以构建“世界宜居社区”为价值取向,企业才可能在实现盈利目的的同时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富有社会责任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克服了市场失灵,在营利的同时有效参与了社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而且推动了社区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发育。

(三)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弥补了企业短板

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需要多方的参与合作。在社区建设初期,企业面临资金问题,正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桃源居才得以走出困境,使社区建设项目成为可能。而企业则勇于担当其社会责任,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企业积极与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合作,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且以合作的姿态为政府服务进社区和社区党委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办公场所。通过各方的努力与合作,最终探索出了“五个一点”的社区公建设施运营模式、“六位一体”的社区治理体系,以及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模式,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促进了社区的有序发展,从而很好地弥补了企业的短板。

(四)社区居民与社区NGO治理能力的培育为企业退出奠定了基础

企业参与固然能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社区的有序治理,但作为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之一,企业不可能一直起主导的推动作用,社区最终还是属于社区居民的。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社会治理,均需要调动起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初期居民自发的志愿行为,企业积极支持,还在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推行积极的志愿参与奖励机制和管理人员培训晋身机制,以此培育社区居民和组织的治理能力。最为可贵的是,企业还主动进行社区资产划分,支持组建社区经济,并且捐资成立了桃源居基金会,为社区发展和社区NGO发育提供了资金支持。根据美国学者萨拉蒙的观点,非政府组织存在志愿失灵问题,表现在慈善不足、慈善的特殊主义、慈善的家长式作风,以及慈善的业余主义等方面 (萨拉蒙,2008:46~51)。在桃源居社区治理中,对志愿失灵的治理并不是通过传统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方式解决的,而是依靠企业的帮扶。通过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统一公益组织的建立、社区经济的发育,志愿失灵得到了有效治理,各公益组织的志愿服务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而社区经济、社区基金会与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内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再加上已有的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具有经济基础的社区长效治理机制,这使得开发商退出社区经营和管理之后,社区仍能持续运行。

四 企业参与的路径是什么

企业能否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这取决于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该作用以何种方式突破市场失灵的局限而得以实现。根据传统理论,企业作为基本的市场经济主体,受“理性人”假设的影响,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自身行为的外部性,甚至形成垄断,阻碍自由竞争。同时,对于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正外部性明显的公共物品,企业缺乏有效供给。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企业很难参与具有非营利性的纯公共事务的治理。然而,通过对桃源居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在社区这一平台,企业不仅主导了社区建设的全过程,还就社区存在的规划、治安、环境污染等公共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予以解决;企业长期的无偿付出和让步,使得社区公建设施得到有效运营和维护。此外,企业不仅捐赠了部分企业资产,设立了社区发展基金会,为社区发展培育了经济基础,还通过培育社区NGO和管理人才,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这些努力和付出,实际上已经完全超出了企业营利的目的,而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这样一个对社区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的形象并不是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奉行的“企业办社会”理念的回潮。对社会治理中企业参与及其社会责任的强调,与“企业办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被动的,不考虑企业成本和收益的,而前者则是建立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的,企业行为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并且最终能够在一定程度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而非负担 (熊建等,2012;董保华,2006)。

反思企业在社区治理中的各种行为,可以将其归结为一点:企业在无形中推行了慈善战略——通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举措,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因为作为房地产开发集团,社区建设项目的成败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如果社区建设项目失败,企业将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濒临破产;相反,做好桃源居建设项目,并且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可以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盈利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事实表明,问题社区的治理、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等,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树立了热心公益、关心社区居民生活的品牌形象,推动了企业的售房活动;而且,良好的社区治理效应也提升了政府对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使得企业在重庆、天津等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慈善战略的长期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社区治理过程中长期的无偿付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也脱离了企业的市场职责。企业不是政府,更不是非营利组织。在慈善战略的视角下,企业参与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营利,在慈善与营利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慈善战略很可能被企业所抛弃。桃源居集团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和退出,似乎吻合了这一点。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企业为什么要做出“逐渐转变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最终退出社区治理,将治理的主导权交给社区居民和社区NGO”的选择。

那么,企业的退出是否意味着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失败呢?纵观桃源居社区的发展历程,在将社区从荒山野岭建设成为“联合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社区”的过程中,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解决了许多社区公共事务,化解了社区冲突与纠纷,而且为政府和党委的力量进驻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以及居民自治的实现创造了空间和条件,促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调、企业投资、居民共建”的社区治理格局的形成。此外,企业的退出也不是“休克式疗法”,而是一个通过与政府、社区党委、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在多元化的社区治理格局中逐渐淡化企业影响力的“渐进式改革”,是通过鼓励社区居民自治和社会组织发育、培育社区经济、推动企业改制的方式实现的。这就保证了企业退出之后,桃源居社区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值得关注的是,退出桃源居社区管理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再参与社会治理,企业仍以捐资者的身份作为基金会的监事会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在桃源居公益模式向重庆、天津等地新建社区的输出过程中,企业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2 企业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和退出机制

五 结语

本文描述了一个房地产开发集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历程,对其成功经验和参与路径进行了分析。面对市场失灵,企业以慈善战略的方式积极参与了社会治理,但慈善战略也有其局限,这最终导致了企业的退出。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失败,通过对社区治理成效的分析,以及企业在重庆等地的投资活动的观察发现:企业在社会治理中的一进一退都是其在秉持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根据社区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及企业的成本效益分析而做出的策略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企业也在自我再造,已然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升华为营利与公益兼具的社会企业 (王名、朱晓红,2010)。在对个案的分析中,本文突出了社会责任在企业参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在解释企业参与的路径时提出了慈善战略的构想,并且关注了桃源居集团向社会企业的转变。这也暗示了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三种研究路径:社会责任、慈善战略与社会企业,限于篇幅,本文未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此外,在分析企业参与的成功因素时,本文主要关注了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自治能力的培育、多元主体的参与等外部因素,对企业内部因素仅涉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领导者和内部治理结构等关注不足。事实上,企业领导者的支持以及企业内部各机构间利益的协调,是企业能否无偿支持社区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既要关注企业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又要注重企业内部因素所起的作用。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教训,物业费调整风波即是明例。如果转换分析思路,从社区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或者企业与两者之间的互动来研究社会治理,桃源居社区将呈现出另一幅图景。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创新案例研究”课题组 (2011):《深圳桃源居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调研报告 (摘要)》,《深圳特区报》,(6-30):第A15版。

董保华 (2006):《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办社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曹超 (2010):《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政策》,《人民论坛》,(36)。

李慧凤 (2010):《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基于宁波市社区案例研究》,《公共管理学报》,(1)。

蓝志勇、李东泉 (2010):《社区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国行政管理》,(10)。

萨拉蒙 (2008):《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孙德厚 (2012):《试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行政与法》,(8)。

陶传进 (2013):《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 (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54~67页。

王笑园、张清华 (2008):《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桃源居捐资1亿创立首家社区公益基金会》,载《深圳特区报》,2008-8-6。

王名、朱晓红 (2010):《社会企业论纲》,《中国非营利评论》,(02)。

王敏、顾丽娟 (2012):《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管理创新》,《理论月刊》,(5)。

熊建等 (2012):《企业重新办社会是市场行为:关注企业办社会“回潮”(上)》,《人民日报》,(5-9):第10版。

郁建兴、瞿志远 (2011):《企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杭州“援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实践和经验》,《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4)。

朱晓红 (200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WTO经济导刊》,(12)。

周秀平、邓国胜 (2011):《社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经验与挑战——以深圳桃源居社区为例》,《中国行政管理》,(9)。

张秀兰、徐晓新 (2012):《社区:微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后单位制时代的社会政策视角》,《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猜你喜欢
公益社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社区大作战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公益
公益
3D打印社区
公益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