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斌
(1.南昌社会科学院,南昌 330038;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孙师毅的歌词创作和美学特征
温江斌1,2
(1.南昌社会科学院,南昌 330038;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孙师毅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歌词创作者之一,他写有不少歌词作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他的歌词研究并不多。通过对孙师毅歌词创作活动和作品的梳理,发现他的歌词在代表左翼文化特色同时,也有着自己的艺术魅力。具体而言,孙师毅的歌词在多样化的风格创造、形象化的情感表达、音韵美与节奏美的构建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孙师毅;歌词创作;美学
孙师毅(1904-1966),原名施谊,原籍浙江杭州,生于江西南昌。孙师毅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电影和戏剧的重要编剧。同时,他又是中国早期音乐的创作者之一,他写有不少歌词作品。由孙师毅作词,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谱曲的歌曲,广为传唱。然而,长期以来,对于孙师毅歌词的研究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孙师毅歌词艺术成就的了解与借鉴;同时,对于现代歌词发展历程的建构也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据相关资料记载[1],1920年代中期,孙师毅就已进入了影视艺术界,在1925至1929年期间他先后在长城画片公司、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神州影片公司任编辑、编剧、剪辑或演员,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了坚实的基础。在经过短暂中断后,1934年他再次进入电影界,这时主要进行的是电影剧作和歌词创作。自1934年1月起,孙师毅就先后在联华影业公司二厂、电通公司等处任编剧、导演等,就在这些地方,他与聂耳、赵元任、吕骥、贺绿汀、冼星海等著名的作曲家合作,在编剧电影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其中很多都是电影的主题曲或者插曲,具有重要影响的就有影片《大路》的序歌《开路先锋》,影片《新女性》的主题歌《新女性》,影片《飞花村》的主题歌《飞花歌》和插曲《牧羊女》,影片《都市风光》的主题歌《西洋镜歌》,影片《自由神》的片尾曲《自由神》,影片《压岁钱》的插曲《舞榭之歌》和《新的生命》,影片《最后一滴血》的插曲《江南三月》,影片《白云故乡》的主题曲《祖国之恋》,等等。他的这些电影主题歌和插曲,既是电影的诠释纽带,也是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记得。
实际上,孙师毅的歌词创作远远不止这些,比如1936年的绥远抗战时,孙师毅就即兴作词《上起刺刀来》(周巍峙作曲),唤起民族抗战的热情;在1937年“八一四空战”后,孙师毅创作了《永远的八一四》(冼星海作曲),讴歌那些抗战的勇士;20世纪40年代还为郑君里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创作主题歌;还与聂耳共同修改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等等。可见,孙师毅歌词创作较多,只是由于战乱和他身为地下革命者等原因,很多作品没有得到很好保存。总体而言,这些歌词以救亡和抗日为旗帜,满怀深情地瞩目社会底层,鲜明地唱出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高昂的爱国精神和饱满的战斗激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对唤起民众的觉醒,凝聚民族向心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他运用多种手法和形式创作歌词,将时代风格与民族文化传统融会贯通,为推进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做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孙师毅还是20世纪30年代进步词曲家的重要组织者和联系人。在左翼文化运动影响下,1936年,孙师毅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歌词曲作者联谊会”(亦称“歌曲作者协会”“词曲作者联谊会”),这个音乐创作组织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后建立的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会员就有吕骥、张曙、任光、贺绿汀、孙慎、周巍峙,囊括了当时大部分进步的音乐人士。“歌词曲作者联谊会”定期进行有关音乐创作方面的探讨和音乐知识的研究,推进群众歌曲创作,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抗日救亡图存的歌曲。从这个方面看,孙师毅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歌咏运动的蓬勃开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对孙师毅歌词创作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我们发现孙师毅创作的歌词具有典型的左翼文化特色,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总体而言,孙师毅的歌词在多样化的风格创造、形象化的情感表达、韵律与节奏的构建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艺术魅力,
一是多样化的风格创造。整体观之,孙师毅歌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斗争性的,另一类是抒情性的。所谓斗争性,是说他的歌词很多是慷慨激昂的,有一种军乐的气质。无论是《自由神》《开路先锋》,还是《新的生命》《祖国之恋》《永远的八一四》等,这些歌曲具有气息宽广、激昂,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期控诉呐喊和反帝爱国斗争的时代主题,呼应了当时人们的悲愤情绪和爱国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唱。
这一点在《新女性》组曲中比较典型。孙师毅是影片《新女性》的词作者,他为《新女性》(聂耳作曲)总共创作了六首歌词,即《回声歌》《天天歌》《一天十二点钟》《四不歌》《奴隶的起来》《新的女性》。这六首歌词大致分为两类,前三首表达年轻的纺织女工们为了生活而经历的艰难,在平稳的旋律中表达了她们的愤怒。后三首歌是宣言式的,唱出女工们的觉醒,宣告自我解放的决心。所有组曲中《新的女性》是整个影片的主题曲,歌词号召“新的女性勇敢向前冲!”,有力地表达了女工们作为新的女性,对于黑暗的阶级压迫的仇恨,对于奔向妇女解放前途的坚定决心。
《永远的八一四》写于1937年8月,当时中国空军在杭州以弱胜强击败敌机,消息传来,孙师毅为之兴奋不已,迅速地创作出该篇,歌词以宋词入歌,开首就先声夺人,“八一四,西湖滨;海风怒吼山岳倾,浓云如墨天地昏,血溅何兮我雏鹰。/高志航,飞将军。怒目裂,血飞腾,振臂高呼鼓翼升,群英奋起如流星,掀天揭地鬼神惊。/我何壮兮一挡十,彼何怯兮六比零……”,歌词铿锵有力、回肠荡气,将壮怀激烈的豪放美学风格传达出来,在讴歌民族勇士的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英雄崇拜和同仇敌忾的决心。
如果说《新的女性》是激励女性觉醒的序曲,《永远的八一四》是抗战的诗篇,那么《祖国之恋》是激起所有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的一首战斗进行曲。歌词以写景“天苍苍,海茫茫”开头,而后急速转入到“烽烟急,雪火流光”中华大地,这是一个让华夏儿女“爱与恨拔出了剑,铁和钢在交响”的土地,在这里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是爱她的岂能不为奔驰战场!/去拿起枪、拯救她脱出魔掌。/去献出力量,争回那祖国不朽的荣光!”词作者期盼和预言着这血火纷飞的土地将得到重生,“要看她站起来,看她站起来……从昆仑山到鸭绿,从中原直到边疆,遍中华国土,红旗招展”。歌词阔大雄浑、意境浑厚,让许多人们看后有一种奋发向上、甘为祖国献身的激情,无疑这是一首爱国的诗篇。
抒情性歌词则大多由忧伤婉转的词语、流畅自由的节奏、细腻丰富的情感等艺术特征,这些歌词在风格上与艺术歌曲、民间小调有相似之处,如《舞榭之歌》《江南三月》《牧羊女》《飞花歌》等。主题歌《飞花歌》是为影片中《飞花村》的女主人公惠娘写作的,词作者在歌词中没有直接刻画惠娘的卖花生涯,而是通过描绘四季里桃花、榴花、桂花和雪花的不同姿态和种花人和赏花人的不同生活形态,来写出那个时代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和词作者的同情。“四段歌词犹如中国诗词中的排比句,富于文采而艺术化。每段歌词又分成两个小段落,前一个段落描写的是花,句子比较短小;后一个段落描写的是人,句子稍长”[2],孙师毅以浓郁的文学色彩来写作此词,语言与情景结合得十分贴切,成为我国优秀的抒情歌曲之一。
当然,斗争性与抒情性是对其歌词风格的大体划分,是为了更好掌握孙师毅的歌词风格。实际上就在两类歌词中,它们存在各自的风格。如同样归为斗争性的歌词,《开路先锋》豪放,《新女性》坚定,《自由神》豪迈;在抒情性的歌词中,《飞花歌》凄婉,《牧羊女》忧伤,《舞榭之歌》辛酸;甚至还出现了《西洋镜歌》这种具有讽刺幽默风格的另类歌词,等等,均可见出孙师毅在歌词创作中多元化风格的探寻和实践。
二是通俗化与形象化结合。歌原本是大众的艺术,包容着多元广泛的审美群体,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那场反侵略战争中,歌词的通俗化与形象化更是当时情势必然选择。所谓大众化,实质上就是通俗化与形象化,就是同时代紧密结合,真实地表达群众的心声。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化的文学运动中,孙师毅歌词以其通俗、亲切、形象的独特个性和色调成为文艺大众化的典范。1935年,电通影片公司出品了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从影片的艺术构思来讲,这首主题歌要简洁传神地表达左翼对于上海这座都市的态度,但是这首歌词并不是直接宣示观点。整首歌词写得非常通俗自然,通过一个都市底层者眼光、以第一人称的主观角度来描述都市,表达出劳工、贫困者与这座都市的关系,有一种“陌生化”新鲜。尤其是其中的俚俗化的语言,如“嘿!过来往里看!/嘿!过来往里张!”让人一下就感觉到它的“街头文化”的味道。
《开路先锋》是影片《大路》主题曲,为了刻画金哥和他的朋友们充满活力的性格,作者以模拟机器轰鸣的声响“轰!轰!轰!”和年轻人开朗的笑声“哈!哈!哈!”为开头和结尾,使筑路工人的阶级群体英雄形象先声夺人地入声入耳,为影片开了一个充满光彩的头。《牧羊女》是中国电影中第一首儿童歌曲,歌词在结构上以“咪咪咪”的象声词和“小绵羊”动物形象来串联,以比兴手法描绘儿童寻找逃跑的绵羊的焦灼来讲述家庭的变故和自己所过的饥寒交迫的凄苦生活。无论词语的选用还是歌曲的旋律均照顾到儿童演唱的特点,为以后儿童歌曲创作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为了使得歌词形象化、通俗化,孙师毅有时还借用或转化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言或形象入词。如《奴隶起来》这首歌词中就化用文天祥的语“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动”;《江南三月》就将“粉蝶纷飞”“池塘柳叶”“斜阳笛声”等古典意象进入歌词之中,富有传统审美特色;甚至为了使得歌词得到更多认可和传唱,在歌词《黄浦江》中,还仿照当时有名的流行歌曲《桃花江》的曲调填词。这些的技巧或手法的应用无疑使得歌词更加形象,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是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很好继承。另外,孙师毅在创作歌词时大部分用字朴素、句子简短,使得歌词通俗易懂,更便于人们接受和传唱,这些都是他追寻情感形象化与通俗化表达的努力。
三是音韵美与节奏美的统一。在静止的文字状态中,歌词是用语言创造形象、表情达意的;而当以歌唱方式诉诸听觉的时候,歌词又是通过音节、韵律等表现出来的,为此韵律是歌词的重要部分。现代的歌词创作,很多是不押韵的,然而押韵确实有助于增加作品的成色,也符合听众的审美期待。孙师毅创作的歌词大多是押韵的,而且这种押韵,由于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同,体现在音律上也就是韵母的不同。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清新动人,孙师毅几乎在每首歌词中押韵,他将这种押韵与歌词的整体风格联系起来。如《开路先锋》的歌词中的各句尾字“轰”“锋”“重”“通”“崩”“松”“动”等就是押“ong”韵,这种鼻韵母经由元音与舌根音形成一种宏大沉雄的气势,这种音韵美学又同这首歌的歌词和电影所要表达的阶级集体氛围非常匹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气氛。同样,《祖国之恋》中的歌词每句尾字几乎都押“ang”韵,如“苍”“光”“乡”“邦”“场”“枪”“疆”等,这种开口的音节适宜表现出苍劲壮阔的情感,汉字与音韵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溢着爱国深情。
在表现抒情式的情感时,孙师毅同样将歌词的韵律结合起来,影片《飞花村》讲述的是火车司机与他卖花妻子惠娘的悲惨生活故事,《飞花歌》则选择以“ian”为押韵。这种韵在汉语音节中划为齐齿呼,这种半封闭的发音方式很好地将这种欲说还休的哀感忧伤情绪表现出来。而且,孙师毅的歌词押韵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押韵,他在一首歌词中甚至押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体现出他在用韵上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如《舞榭之歌》就押“un”和“in”韵;《江南三月》押“a”和“ang”等韵,实际上都是围绕歌词的整体情绪和节奏服务的。孙师毅对韵律是否有专门研究,我们今天不甚清楚,但是在歌词中押韵确实是他歌词创作的一个自觉行为。
歌词作为一种文体,可以说属于广义的诗类。它与诗的关系极为密切,应该说孙师毅将歌词的押韵安排得妥帖,实际上是对闻一多“格律诗”倡导的继承和发扬。这一点同样也表现在他歌词的节奏感上。览胜孙师毅的歌词,给人们有一种视觉的形式美感,那就是“建筑美”。当然,这种“建筑美”是为了适合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在他的歌词中最常见的节奏方式就是排比的运用。
在影片《压岁钱》中,在吴行长家的聚会上,众人为讨好吴行长,邀请吴小姐给大家唱这首《舞榭之歌》。歌词的每一句都用“这儿有”开头,用一系列的排比句表现歌台舞榭纸醉金迷的生活,以及在这光鲜表面的背后歌女的辛酸。这种排比现象在他的歌词俯拾皆是,如《江南三月》在三个段落中,每句以“江南三月好风光”为排比;《新的女性》在所有主要句子中以“新的女性是……”为开头;《西洋镜歌》在三个段落中以“往里头看来往里张”为排比,等等。众所周知,在修辞手法上,排比具有加强语言的气势,又具有不慌不忙、连续不断地叙述同一意思的作用;当运用在歌词上,排比除了赋予易学好记的功能之外,更呈示出一气呵成的连贯之美和悠然不迫、娓娓道来的从容之美。
孙师毅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进步文艺阵营中的一员,他所创作的歌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他的歌词高举呐喊控诉和抗日救亡的旗帜,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和力量。与此同时,他关注社会最底层,尤其是那些受压迫最深的妇女和儿童,并将这种感情写进自己的歌词里。为此,孙师毅的歌词,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风格塑造,无论是语言气质还是节奏律动,都展示了一种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情怀,或豪迈铿锵,或哀婉深情,具有一种崭新的时代歌风,典型体现了那个时代歌词艺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在中国现代歌词史上,孙师毅是有着重要贡献的,正如学者朱天纬所指出的那样,“就他(指孙师毅)在歌词创作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而言,他有着自己的历史地位”[2]36,这一论断是非常中肯的。
[1] 陈墨.孙师毅生平大事年表[J].当代电影,2008(10):44.
[2] 朱天纬.孙师毅电影歌曲歌词创作[J].当代电影,2008(10):38.
[3] 陈煜斓.现代歌词与中国新文学[J].中州学刊,2006(1).
[4] 温江斌.孙师毅影剧思想与创作研究[J].影剧新作.2014(2).
[5] 刘以光.中国歌词简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Sun Shi-yi's Lyrics Creation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EN Jiang-bin
(Nanch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chang 330038,China)
Sun Shi-y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eators of the 1930's lyrics,he writes many lyrics.However,for a long time,there has not been much research of his lyrics.Based on his lyrics creation and through carding his works,it can be discovered that Sun Shi-yi's lyrics represent typical left-w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and also have their own artistic charm.Specifically,his lyrics have distinct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ith diversified style,visualized expression of emotion,and phonological and rhythmic beauty construction.
Sun Shi-yi;lyrics creation;aesthetics
J603
A
1008-6021(2015)03-0101-04
[责任编辑 陈希红]
2015-02-20
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孙师毅影剧思想与创作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G2013001)。
温江斌(1980-),男,江西赣州人,博士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现代文学与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