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婷,姜 玲,孙言才,史天陆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药剂科,安徽 合肥 230001)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量影响因素初探
方玉婷,姜玲,孙言才,史天陆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药剂科,安徽 合肥230001)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药事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何建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评价体系,提高医院药事管理质量成为重要研究。其中,分析药事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建立合理评价指标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关键步骤。该文参考相关文献对影响药事管理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为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做好铺垫。
关键词: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影响因素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与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1]。自《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实行以来,医院药事管理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但随着不断深入的医疗体制改革,药事管理工作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医院药事管理组织不健全,药品质量与安全保障措施不够完善等[2]。如何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量的现状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完善,成为医院药事管理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量评价模式,其瓶颈之一是评价指标的制定。由于影响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量因素较多,导致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交叉、重叠,从而达不到理想的评价效果[3]。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对影响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供建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评价体系中合理评价指标参考。
1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组织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组织可分为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学部门两大部分[1]。其中,药事管理委员会,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最高机构,主要通过技术指导和行政干预,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以期达到有效、安全、经济的防治和治愈疾病的目的[4]。药学部门是实现医院药学任务的第一线,是药品供应、保管、调配、自制制剂生产的重要场所,是药物评价的信息来源,是医与药的结合点,是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实施者之一。有调查发现,药事管理组织不健全,药学部门分工不明确,都将导致药事管理工作未能有效的开展。因此,建立、健全药事管理委员会、完善药学部门是医疗机构实行高效药事管理的前提。
1.1建立、健全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目标是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尽可能的杜绝错误用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摒弃药物滥用,合理利用药物资源,使药物成本最小化等[5]。其工作内容涉及药学、护理、临床等多个环节,为保证其工作的高效性、专业性,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管理职能优势,药事管理委员会应由一定数量的相关职业技术人员组成(至少由7人组成),并设立各职能小组(如: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药品采购管理小组等),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通过监督和教育等职能手段,完成医疗机构处方集制订、新药评价、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等多项任务,从而实现药事管理委员会的目标,充分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1.2完善药学部门医院药学部门承担着传统的药品供应、担负着对医院的药品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肩负以医师、护师、病人为服务对象,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的药学技术工作[6]。可见,药学部门囊括了医院药事管理的大量日常工作,药学部门构建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医院药事管理的质量。因此,各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规模大小,功能特点健全药学部门,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配备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分工明确的各职能部门(如:药房、药库、制剂室、血药浓度监测室、临床药学室等),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从软件、硬件多方面完善药学部门的建设。
2保证医疗机构药品质量与用药安全
药品是用于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紧密相关,因此,其质量的管理成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首要任务,医疗机构能否实行全面的药品质量管理,是影响药事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药品质量管理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有一套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是进行科学质量管理的前提[7]。 医疗机构需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机构具体情况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如: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审核制度;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出库发放制度;药品调配和处方审核管理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等,通过对各项制度的建立可以使相关人员的职责明确,使药品质量管理有章可循。
2.2规范药品采购只有规范药品采购,才能从源头保证药品的质量,尤其随着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渠道不断拓宽,药品采购呈现多渠道、少环节的现象[8]。如何做好药品采购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集中招标采购,坚持国家基本药物作为临床一线用药[9];(2)规范新药进院程序;(3)定点采购:选择正规、高效的进货渠道,充分保证药品质量,同时,控制采购活动和采购资料, 确保所购的药品符合规定;(4)计划采购:由库房保管员根据本院实际用药情况拟定采购计划,严格按计划采购药品[10]。
2.3严格药品验收药品验收工作是阻止伪劣药品进入库房,保证医院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医疗机构在保证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前提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提高验收人员素质,做好入库验收记录,做到有据可查,严把验收关[11]。
2.4科学贮存药品质量合格的药品如保管不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随时都有可能产生质量问题,如变质失效,甚至产生毒性等,不仅造成了浪费,有时甚至贻误患者的治疗,危及到患者生命。因此,能否科学的储存保管药品直接关系到药品质量[11]。为保证药品的质量,提高医院药事管理质量,需细化药品保管工作:对药品进行区域管理,设置药品待验收区、合格区、不合格区、待处理区;实行剂型分类管理,划分为外用药品区、口服药品区、注射药品区[12];实行药品温湿度管理并在入库、出库等多个环节实行药品效期管理等。
2.5加强医院制剂管理院内制剂是为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科研及特殊需要由医疗机构自己生产而成。一直以来,因其快捷、有效等特点,院内制剂成为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物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3]。为保证医院制剂药品质量,保障其使用的安全,医院制剂的生产需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执行医院制剂的管理规范;制定各个工作室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建立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优化保证制剂质量的设施管理、加强卫生管理等。
2.6加强药品的调配、使用管理药品的调配、使用是药品流出医院直接用于患者的最后环节,也是医疗机构确保药品质量,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14]。药品的调配和使用管理占整个药剂科日常工作的50%~70%,是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好药品调配及使用管理,需把握多个环节:处方的审核、调配应由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负责;建立药品调配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门诊药房发药实行大窗口或柜台式,住院药房实行单剂量配发药品;开展用药咨询服务,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等。
3开展合理用药服务
合理用药既是药物治疗方案符合其临床需求,药物剂量满足其个体化需要,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具有成本最低的特点[15]。但据调查发现:世界范围内,被不合理的处方调剂和销售的药品高达50%,同时,亦有一半的患者不能正确使用药品,大约1/3 的世界人口未能获得基本药物[16],尤其目前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现象更为突出。因此,医疗机构务必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院药事管理质量,以达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
3.1提供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学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结合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药物治疗方案的服务。临床药学服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医院临床合理用药,越来越受到各医院的重视[17]。临床药师作为药品供应者与药品使用者之间的纽带,为合理用药提供专业药学技术服务,是医院开展合理用药管理的主力军。因此,为提高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各医疗机构需依照相关规定配备临床药师,并要求临床药师参入临床药物治疗、积极开展药学监护、药学查房、书写药历,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真正将药师的职能从管理“ 物”转向服务于“人”,提高医护质量,减少医患矛盾,促进医院药事的科学化管理。
3.2实施处方点评实施处方点评,能够及时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深入剖析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进行实时干预,从而提高医院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及药物治疗的效果[18],各医疗机构应根据《办法》《规范》结合本医院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处方点评评价制度和标准,切实开展门、急诊及住院医嘱等多项处方点评工作,充分发挥处方点评工作的积极效应。
3.3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抗菌药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被使用现象,如:无适应证使用;用法、用量和用药疗程不合理;频繁的更换抗菌药物品种或者是久用不换,抗菌药物配伍不合理等[19],导致我国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数值居高不下,造成医疗资源极大的浪费,同时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这些不合理现象严重阻滞了医院药事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是各医疗机构的当务之急,各医院需建立合理、完整的管理组织与制度;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小组;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责任到人;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及动态监测等,保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4实行不良反应监测及用药错误报告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及用药错误报告,可有效提高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其中,药物不良反应虽然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但如果医疗机构开展不良反应监测,进行不良反应分析,不断提高医务工作人员对不良反应的了解,则能在选择药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等多方面有效避免一些潜在不良反应的发生[20]。 与不良反应有所不同,用药错误是一种不合理用药现象,可由医务人员或患者所致,可发生在药物治疗的各个环节,如处方开具、医嘱录入、药品调剂、药品的使用等,但用药错误是一种可预防性事件,加强医务人员的警惕性可得以避免[21]。因此,针对不良反应及用药错误,各医疗机构应建立监测、报告制度与程序; 药学部门有专人对上报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上报;医疗机构对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需及时开展救治。
4开展药学教育与科研
药事管理质量不仅与药事管理组织、药品质量与安全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与其主体—药学、医务、护理等工作人员对药学知识的掌握以及药学科研的开展紧密相连。提高药学人员专业素质有利于临床药学服务深入开展;增强医务、护理人员药学知识能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促进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目标的实现;开展药学科研能从多方面提升药事管理的质量,如:药品供应管理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用药研究能够提升医疗水平等[22]。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药学教育与科研,如不断开展药学人员的自身教育,对新入院的药师应进行专业培训,严格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对于在岗员工实行定期考核,开展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再继续教育项目等[23];积极向医护人员开展药学知识培训,使药学人员走进病房进行合理用药讲座,提高医、护的合理用药技能;走进社区解答患者的用药疑问普及药学知识;深入开展药学科研,如血药浓度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为医院临床科室提供药学技术支撑。
药事管理组织是开展医院药事管理的基础,保证药品质量与安全是药事管理重要任务,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主要目标,药学教育与科研是提高药事管理质量的强大技术支持,因此,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量的高低与药事管理组织是否健全,是否采取全面的措施保证药品质量与安全,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合理用药,是否开展药学教育与科研密切相关。换言之,评价医院药事管理应从上述几个方面考虑初步建立多级指标。当然,为保证指标的合理性,指标的建立除参考相关文献还需进行论证,如使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评估等。在评价体系建立后,应在多家不同医院进行试运行,不断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Z].卫医政发[2011]11号,2011.
[2]房靖祥.医院药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建议[J].齐鲁药事,2005,12(24):719-720.
[3]王冶信.医院药事管理质量评价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7):1505-1508.
[4]刘元铃,肖大立,王穗琼,等.加强医院药事管理的思考[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2,3(1):45-47.
[5]栾智鹏,陈盛新,舒丽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3):236-239.
[6]王丽萍.医院药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执业药师,2011,8(5):30-31.
[7]廖香兰,羊萍.浅谈如何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管理[J].医学信息,2010,5 (1):99-100.
[8]庄秀清,黄清莲.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应把握的几个环节[J].海峡药学,2008,20(12):181-182.
[9]师凤艳.加强医院药事管理的关键环节[J].首都医药,2009(4):23-24.
[10] 王佩青,周友廷,张振霞.加强医院药品的质量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5):145-146.
[11] 贾淑云,秦蕴,王小玲.我院药品仓储保管现状与分析[J].安徽医药,2012,16(11):1707-1709.
[12] 孙国权,商量,李大为.浅谈如何加强医院药房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259-260.
[13] 詹珺雁.医疗机构制剂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161-162.
[14] 薛苏妹.强化医院对药品质量的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 105-106.
[15] WHO.Promoting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core components-WHO Policy Perspectives on Medicines [R].Geneva :WHO Publications,2002.
[16] 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国外合理用药概述[J].中国执业药师,2011,8(2):14-16.
[17] 刘弘,黄月莹,王航,等.临床药师开展药事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3,29(4):399-400.
[18] 贾萍,卿轶,刘辽,等.我院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干预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3):59-61.
[19] 周盛.浅谈关于如何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管理的办法和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96-397.
[20] 刘翠丽,田春华,冯红云.医疗机构如何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J].中国药物警戒,2012,9(4):224-226.
[21] 胡运春,吴知桂.医院建立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17):53-54.
[22] 肖华,宋洪涛.医院药学科研的重要性及科研思路的开拓[J].海峡药学,2006,18(4):250-251.
[23] 胡雪梅,张涌泉,孙红岩.浅议医院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254-255.
欢迎订阅《安徽医药》
《安徽医药》是由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安徽省药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收录。主要栏目有综述、药学研究、药物分析、临床医学、药物与临床、医院药学、药品监督、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容丰富,编辑规范,排印精致。读者对象为全国各地医院、药监系统、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医药类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
本刊为月刊,大16开,204页,国内统一刊号CN 34-1229/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6469。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6-175,每期定价12元,全年144元。欢迎在全国各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到本编辑部订阅。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大道与乌鲁木齐路交口,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内技术检测楼6楼安徽医药编辑部。邮编:230051,电话:0551-64672615,网址:www.ahyyzz.cn,E-mail:ahyyzz@126.com。
(收稿日期:2014-10-29,修回日期:2014-12-26)
通信作者:姜玲,女,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E-mail:ahslyyjl@126.com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No 11020503049)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5.0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