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克喜
古北口前怀英烈
◎ 郭克喜
“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京郊密云古北口自古便为交通要塞,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重要通道,古有“京师锁钥”之称,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北口城南关外,漫山松柏,群峰叠翠,长城脚下,河水潺潺。北京至沈阳101国道西侧,有一座“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纪念碑外观是一座五脊六兽的仿古建筑。所谓五脊六兽,就是五条房脊中最长的一根主脊上,中间为圆球房顶,每条边脊有形态各异的三只走兽,相对而立,造型美观。灰瓦白柱,典雅大方,庄严肃穆。纪念碑四周松柏葱茏,春夏秋三季野花遍地。黑色的大理石纪念碑矗立在中央,碑的阳面正中镌刻着何鲁丽题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十二个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下面写着一九九七年七月。阴面碑文简要地记载着古北口战役的经过。
碑的东侧就是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墓中埋葬着360多名抗日将士的遗骨。这是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的铁证,也是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铸成中华民族长城的一部分。
据《密云县志》记载:1933年初,日军攻占了承德,随后开始向长城各关口大举进攻。从3月10日到5 月15日,中国军队在长城东段各关口,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3月11日清晨,日本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团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古北口发起总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10时许,东北军一一二师将军楼阵地被突破,日军占领了古北口正关,乘胜攻击二十五师龙王峪阵地。一四五团团长王润波阵亡,师长关麟征亲临前线指挥,亦受重伤。七十三旅旅长杜聿明调任副师长,代理师长继续指挥战斗。翌日,日军增加重炮及飞机向古北口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中国守军连续击退日军三次进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共击毙日军2000余人,力挫日军傲气。但因电讯联络中断,后援不继及伤亡惨重,于3月13日被迫退出古北口,撤至南天门阵地。
久住古北口镇,并亲身经历过古北口战役的老人介绍: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七勇士死守帽儿山的壮烈事迹令人心生敬佩。原来,七十三旅旅长杜聿明,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左右翼的军事行动和联络任务,特派了一四五团的一个班七名战士,占据了帽儿山,以牵制日军。帽儿山山顶东西长15米,南北宽5米左右,七个战士怀着对日寇的满腔仇恨,依靠悬崖峭壁,构筑工事,垒掩体、备石料,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牺牲精神与日寇决一死战,一次次把冲锋的鬼子打得血肉横飞,哭爹喊娘,抱头鼠窜。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日军久攻不下,以为山顶上至少有100多人,就用迫击炮轰击,飞机投弹轰炸,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日军先后死了160多人,负伤200多人。然而,攻下之后,他们看到的只有七具中国士兵尸体和被砸毁的枪支,对中国士兵的英勇顽强精神特别佩服。日寇特意找人把尸体埋葬在一起,并栽下一根高180厘米,宽18厘米的方棱木桩,上面写着“支那七勇士之墓”,然后集合官兵在墓前排队,由长官率领向七勇士墓鞠躬致敬。后来,当地政府在此立了“古北口七勇士纪念碑”。
七勇士坚决抗日的行动证明了什么叫民族脊梁,什么叫铁血精神,什么叫誓死不屈。恰如晚清诗僧苏曼殊所云:“当以大雄无畏之身,还我婆娑大地。”
由于经过多次白刃格斗,再加上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以及装甲车的横冲直撞,中国守军将士大量伤亡。战争结束后,在古北口的四周,漫山遍野,到处都是阵亡将士的遗体。古北口杨令公庙有一位叫王乐如的道士,想到这些人都是为国而战死的中国好儿男,于是带领几名师兄弟,到四周的山上去拣将士的尸体。这时,有的尸体已经成为一堆烂肉,有的只剩半截身子,有的没胳膊,有的没有腿……经过一个多月,几名道士才将所有遗体及残肢捡拾干净。
众道士悲愤至极,在古北口城南关外(现在古北口隧道南,101国道西侧)挖了一个大坑,一层苇席,一层尸体,一层黄土,将360余名爱国将士遗体合葬在一起,最后用黄土封顶,俗称“肉丘坟”。同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在“肉丘坟”前竖立起一块高2.5米的花岗岩碑。碑的阳面正中刻着“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右侧刻着“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碑阴面刻着收殓阵亡将士遗体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