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田田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2014年度宋代词人李清照之研究
陈田田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在知网数据库中,仅2014年度对于词人李清照的研究达近百篇。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向来被尊为“婉约正宗”,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这些论文中,大致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研究:首先是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意识;词人前后期选取意象的变化;以及将李清照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诸如朱淑真、温庭筠、李煜等。
李清照;研究;女性意识;前后期;意象
李清照历来是文学评论家们热议的一位词人,其作为宋代词坛的领军人物,不仅在宋词创作上取得独一无二的成就,同时对于女性意识的崛起以及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都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2014年间,关于李清照的研究论文有89篇,角度各异。除了从翻译学角度对词作进行分析和对词人具体作品的分析,其余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3个方面: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意识;词人前后期选取意象的变化;以及将李清照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诸如朱淑真、温庭筠、李煜等。下面加以具体分析。
这类研究文章大约10篇左右,作者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分析,探索她的女性意识。童晓云《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和自我意识》中把这种女性意识分为三个方面:李清照诗词中高雅的女性主体意识、词人内心执著而热烈的爱情意识、自恋自强的独立意识和女性忧患意识[1]。这也正好对应了李清照一生中的不同阶段。邓依晴的《“自是花中第一流”——试论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形象》把李清照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四种,分别是:伤春思情的少女形象、心思细腻的多情少妇、咏物写景的才女形象和忧国忧民的烈女子形象[2]。这些女性形象其实也正是李清照女性意识的体现,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她对于人生的清醒认识。张爱琴的《试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从女性情爱意识、女性独立意识和女性忧患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事实上也是暗合李清照一生中的三个时期:少女时期、婚后时期、遭遇变故时期,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以看出词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在女性命运中的一种超越[3]。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际,出生于书香门第,李清照自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熏陶,这也为她女性意识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家庭基础。从李清照早年所作的《点绛唇》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年少时纯真的天性以及对于和异性接触的渴望,这也恰恰体现了词人的女性本体意识。
李清照的婚姻可以说是佳偶天成,她与赵明诚的爱情也被传为佳话。二人生活琴瑟和鸣,在《减字木兰花》中便可看出她婚后的生活甜蜜溢于言表。刘敏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本体意识探析》中说:“李清照敢于将自己与丈夫的婚姻生活,闺房之乐呈现于笔端,展示出她对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挣脱,这种挣脱就是她词作中女性本体意识的张扬。”[4]《一剪梅》作于她与赵明诚婚后短暂分离期间,虽然是写忧愁,却寄寓着词人不舍离别的深情,在这相思之愁中,更多的是一种企盼,企盼与丈夫的再次相见,所以尽管忧愁,却也是新婚燕尔中“甜蜜的忧愁”。
随着北宋的灭亡和家中的变故,李清照经历了国殇和家难的双重打击,词风也骤然转变。这一期间的代表作非《声声慢》莫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向来为世人所称道,连续运用7组叠词,不仅具有音律的美感,并且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词人哀婉的愁绪,接着描绘了一系列的残败光景,“雁过也,正伤心”,“满地黄花堆积”,冷清地守着窗儿,怎么样能熬到天黑?可以说是字字锥心,极富艺术感染力。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便只一个“愁”字便把词人内心的伤感与孤苦无依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邓依晴在《“自是花中第一流”——试论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形象》中便总结道:“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精心选取的眼前景物,来诉说心中郁闷与凄凉,通过对自我境遇的叙写表达了对女性生存苦楚的控诉,在抒发真实情感时所张扬出来的女性意识正是对传统女性悲剧命运的呐喊。”[2]事实上,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一个在男性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社会下的女性词人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极为可贵。除了婉约词,李清照还有一首流传千古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借古讽今、铿锵有力的怀古诗,诗的前两联直抒胸臆,后两联借歌颂项羽来讽刺南宋的当权者,全诗洋溢着豪迈之气。从整体上看李清照的创作,不仅有个人的情感,同时也“身感国家之悲,心系国家之忧”。
作为一位生活在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之下的传统女性,李清照跳出“三纲五常”的束缚,以自身的才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历史上的女性文学,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成为重要的词论。同时以她超凡脱俗的高雅风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被后世奉为“婉约词宗”。
李清照前期的词以女性特有的委婉细腻的笔法,书写闺阁生活,展现出一位生活富足的大家闺秀的自由浪漫,温柔淡雅、清丽婉约;南渡后国破家亡,李清照开始了人生的噩梦,国亡后便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她的创作也转变为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深深的忧患意识,词风悲怆凄凉、哀婉惆怅。
对于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变化的研究众多,而王亚曼的《李清照词作南渡前后核心意象的转变》可以说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值得探讨。文章选取了“花”和“酒”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探讨李清照词风的转变。就“花”来说,少女时期词人笔下的“花”是富有生命力,含苞待放的花朵,娇艳无比[5]。如“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花美人娇,充满了少女的天真和青春的活力,正是词人豆蔻年华的写照。婚后,赵明诚出仕,夫妻暂离,“瘦花”便成为相思之花的代表,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比黄花瘦”,把人与黄花相比,心思奇妙。南渡后的“花”则变成了残花,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藕香残”,又如《武林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风住尘香花已尽”,短短七字描写了残花满地的景象,尽显词人内心的孤苦无依与哀愁。而《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更是字字真情,词人比花更堪怜,怎不叫人心酸。《清平乐·年年雪里》则带有总结生平的性质。词人描写了年少的欢快无虑,中年的幽怨,以及晚年的沧桑离变。全作描写了在人生不同时期赏梅的感受,感情哀婉真切,以梅花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亡国之忧,感人至深。
“酒”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是常见的意象。在她一生的不同阶段,“酒”也可以分为“甜酒”、“酸酒”和“苦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以说是南渡前期天真、浪漫的代表作。词人“沉醉不知归路”,生活安逸,这里的酒则是清甜的酒。婚后离别之际,词人也多次借酒来消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如“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买花载酒长安市”(《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等等,与丈夫两地相隔,无法日日在眼前,愁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因此词人借酒来转移对丈夫的思念,这里的酒既有期盼再次见面的甜蜜,也带着酸酸地苦涩。南渡以后,李清照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打击,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她更要借酒以浇愁了。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那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三杯两盏淡酒根本浇不息心中的悲痛,与丈夫天人永隔,国仇家恨,怕是再多的酒也无法释然了,这时的酒便是最苦涩的酒。
此外,杨昇的《生态与心态的双重意味——论李清照南渡前词作中的“水”与“花”》选取了“水”与“花”两个意象进行分析,词人的生活裂痕其实是在南渡前就出现的,少女时期和婚后初期的词作中可以看出词人生活和谐美满,颇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之感,而在婚后不久,词人的生活便已经出现裂痕,此时的作品中出现了“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这样的描写,若不是生活陷入了某种痛苦中,词人是不会用“碎”字描写自己所喜爱的梅花的[6]。不久后李清照又写道:“江梅些子破,未开匀。”一个“破”字,词人的心境不言自明。
此类研究文章共12篇,两篇是中外的比较。其余最多的是和李煜、温庭筠以及朱淑真进行对比。
李煜和李清照虽属不同的朝代,但他们却可以算得上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了。前期生活安稳美满,后期都遭遇了亡国之痛,因此二人的词作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相似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孙刚的《自由吟唱:李煜和李清照“故国之哀”词作比较》便从词作的思想内容上对亡国之思这一主题的抒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7]。二人的创作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都是围绕家庭生活美满、社会稳定的主题进行创作,第二阶段都表达了对遭遇亡国的深切哀思。南唐后主李煜前期主要描写帝王家的奢华生活以及别离愁绪,代表作为《浣溪沙》、《一斛珠》等;后期作品则主要围绕国破家亡之痛来抒写,虽然哀怨却含磅礴气势,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望江南·多少恨》等。李清照早年生活幸福,作品主要是写少女的生活和欢快的心情,如《如梦令》、《点绛唇》等,以及与丈夫短暂分离时的思念之情,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虽然有苦涩,但是却也有期待再次相见的甜蜜之感。而北宋灭亡后,李清照笔触则尽显对于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浅唱低吟出了心中无尽的痛楚,感人至深。无论是前期的安定生活还是后期的国家沦亡,二人的作品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性情之作,并非无病呻吟或是矫揉造作。二人在表达方式上略显不同,李煜的亡国词主要是在梦境中缅怀故国,像是《浪淘沙》“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望江南》词中“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便可看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内心的苦楚。
将李清照和温庭筠作比较,比较的只能是欢情词了。王云鹏的《李清照和温庭筠欢情词艺术特征比较》中说道:“温庭筠擅作闺词,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词人,男儿闺音与女性词的艺术特征常常形神俱似。李清照和温庭筠的词多写思妇之情,但也各有数篇描写欢情的词。”[8]其实二人的词风差异很明显,李词典雅,语言清丽;而温词则崇尚艳丽的词风,同样是描写女性的欢情,二人在艺术创作和语言架构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量上来看,欢情词在二人的词作中所占比重都比较低,可是都不乏佳作,都是短小精致的小令。李清照被公认的欢情词有四首,同样,温庭筠被确认为欢情词的也是四首。相较而言,李清照的欢情词更具生活化,描写的主要是“少时不知愁滋味”的幸福生活,而温庭筠的欢情词则更注重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理解与探析。在描写男女幽会的场景上,李清照的词温婉恬静,温庭筠则有些含而不露。李清照的《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通过对一个女子几个情态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胆天真的少女形象,透露着爱情的甜蜜。温庭筠的《南歌子·扑蕊添黄子》则并没那么直接,“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鬓。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而在写美丽邂逅的词上,李词擅长捕捉不经意的神态,温词则善于景物的衬托。《点绛唇·蹴罢秋千》中“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一位大家闺秀初见翩翩少年时的娇羞却又兴奋的心情刻画的恰到好处,可谓妙笔生花。《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这两句虽然写景,但是却暗含着欢情,以优美的景色来衬托爱情的欢愉。
朱淑真与李清照都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二人都有着细腻的情感和杰出的才情。谭晓容的《李清照与朱淑真醉酒词之比较》分别从二人创作醉酒词的概况、二人醉酒词的共同表现以及二人醉酒词的不同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最后总结二人的醉酒词都以婉约为主,表达的也多是离愁别苦,但李清照的词除了抒发个人的遭遇外,目光更多的投在了国家的兴衰上,更能引起读者共鸣,较朱淑真更胜一筹[9]。同样是比较二人的涉酒词,唐全鑫的《李清照与朱淑真涉酒诗词中女性意识之比较》则是从女性意识这一角度切入去比较二人的涉酒词,文章分为作品内容、意象选择、情感表达三个方面[10]。在作品内容上,二人初期的涉酒作品都以反映闺阁生活为主,不同之处在于李清照词的内容范围更广,这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在意象选择上,二人都倾向于能表现女性细腻情感的意象,大多与爱情和离愁之苦相关,二人的“酒”都是苦酒;在情感表达上,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她们都希望通过对悲情现实的描述,倾吐不向命运低头的心声,反映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作者同时指出,在表达方式上,朱淑真的涉酒词更锋芒毕露,李清照则更为内敛。欧阳宇光的《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比较》直接从二人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分析出二人的词虽然都兼具豪放之情,但李清照的豪放更具“丈夫气”,达到了超脱豪迈的境界,相对而言,朱淑真的词则在气势上弱了许多,更多的是一种闺阁女子幽怨的情感和敏感的心境,显得更为“小家碧玉”[11]。强薇的《李清照与朱淑真情感流向比较》则通过对李清照和朱淑真愁词的研究分析,从内容、艺术和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二人的情感流向,阐释了情感流向在二人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12]。综上,对于李清照和朱淑真词作之比较,研究视角一般都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二人词作的内容、意象和情感,得出的共同点都是李清照词更豪迈大气,而朱淑真的词更倾向于闺阁情趣与愁怨,这也与二人的出生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2014年度对于李清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意识、词人南渡前后意象的变化、以及将李清照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等三个方面。李清照作为一代大家,学界对于她的研究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研究视域广泛、研究方法也各异,李清照以其“巾帼不让须眉”的才情留下了许多佳作,千古流传,就是在近千年后的今天,仍焕发其光辉的艺术魅力。
[1]童晓云.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和自我意识[J].语文建设,2014(30):63-64.
[2]邓依晴.“自是花中第一流”——试论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4(23):18-19.
[3]张爱琴.试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赤字,2014(2):332.
[4]刘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本体意识探析[J].名作欣赏,2014(21):122-126.
[5]王亚曼.李清照词作南渡前后核心意象的转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32-33.
[6]杨昇.生态与心态的双重意味——论李清照南渡前词作中的“水”与“花”[J].唐山学院学报,2014(4):55-57,66.
[7]孙刚.自由吟唱:李煜和李清照“故国之哀”词作比较[J].语文建设,2014(3):69-70.
[8]王云鹏.李清照和温庭筠欢情词艺术特征比较[J].安徽文学,2014(4):9-10,12。
[9]谭晓容.李清照与朱淑真醉酒词之比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30-133.
[10]唐全鑫.李清照与朱淑真涉酒诗词中女性意识之比较[J].林区教学,2014(1):26-27.
[11]欧阳宇光.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1):60-63.
[12]强薇.李清照与朱淑真情感流向比较[J].芒种,2014(5):177-178.
(责任编辑:郭万红)
The Research of Song Dynasty′s Poet LI Qing-zhao in 2014
CHEN Tian-ti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In the CNKI database,the research of poet Li Qing-zhao attains nearly one hundred papers.Li Qingzhao is an outstanding female poet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who was known as“the composed orthodox school”.Thus her influence can be seen.These papers carry on research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ngle roughly: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her works,the varie imagery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and the comparison of other poets,such as Zhu Shu-zhen,Wen Ting-yun,Li Yu and so on.
Li Qing-zhao;Pesearch;Female consciousness;Different periods;Imagery
2014-12-27
陈田田(1992-),女,安徽省庐江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I207.23
A
1673-8772(2015)02-0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