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骂蒋介石

2015-12-16 02:12羽戈
廉政瞭望 2015年23期
关键词:李立三勇者胡适

文_羽戈

鲁迅不骂蒋介石

文_羽戈

羽戈专栏作家

不少人指出,鲁迅一生嫉恶如仇,骂人无数,却从未骂过蒋介石,连一句批评、嘲讽之言都没有。他在致许广平的信中,两次提到蒋介石的名字,都充满了欣赏、期待之情。1927年后,鲁迅与国民党及其政权渐行渐远,甚至势同水火,他的杂文,大半指向国民党当局,然而自始至终,他不曾指名道姓批判蒋介石。

1930年5月,鲁迅与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李立三会面,李立三要求鲁迅:“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一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鲁迅当即回绝:“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只能到外国去当寓公。”这给一些人以口实,有人认为,鲁迅不骂蒋介石,正可见其滑头、老于世故、不够勇敢等,还有人提到鲁迅以特约撰述员的身份从国民政府大学院领取津贴的事,讥嘲他人如墙头草,脚踏两只船,哪里有点斗士的气节可言?

关于鲁迅何以不骂蒋介石,王彬彬先生的分析别具一格。他把鲁迅与胡适对照,一度被视为国民党走狗的胡适,反而常常公开批评国民党的领袖人物,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胡适比鲁迅更有勇气、更富于战斗精神”。在王彬彬看来,鲁迅与胡适的现实姿态,取决于他们的政治观念:鲁迅对政治,一直持怀疑主义与虚无主义立场,甚至接近于无政府主义,他对政府不抱希望,“他的敌对和决绝的心态与姿态,使得他难以在责骂蒋介石时指名道姓”;在胡适的政治观中,他不赞同推翻现政府,而主张加以改造,基于期望与合作的姿态,他才一再指名道姓批评蒋介石。

我赞成他对胡适的分析。至于鲁迅,既然对政府彻底绝望,为什么还要批评国民党当局呢,为什么只批评国民党当局而不批评蒋介石呢?其实提出这种问题已是一种错误,鲁迅骂不骂蒋介石,本不该是一个问题。

在一些人的头脑当中,所谓勇敢,最直接的标准便是挑战权威。从孩子到成人,莫不如是。我读小学时,两个学生比谁胆大,经常会用敢不敢骂班主任的法子,谁的行为最出格,便证明谁的胆子最大。但这样的胆大经常被证伪。有一小子,曾冲班主任背后扔石头,然而第二天打防疫针时,他竟在针头前面哇哇大哭。

这个事可以拿来对比鲁迅不骂蒋介石。首先,要证明一个人勇敢的方式很多,骂班主任或蒋介石只是其中极端的一条;其次,哪怕敢骂班主任或蒋介石,未必能证明这是真正的勇者,极端的方式缺乏稳定性,正如极端的思想缺乏合理性;再有,勇气不是表现在批判,而是建设;最终,骂或不骂都是一个人的自由,当沉默的自由被剥夺,批评沦为一种强迫,那么无论鲁迅作何选择,都无意义。

李立三要求鲁迅批评蒋介石,出自政治斗争的需要;今人要求鲁迅批评蒋介石,大多属于求全责备,以大义责人。我们谈鲁迅时,常常悬鹄过高,把一个国家的重担、一个时代的使命都压在他肩上,既要大仁,还得大义,既要大智,还得大勇。殊不知世间事本难两全。

斗士的标准,不止一条,鲁迅骂不骂蒋介石,都不会影响他的批判精神与勇者风范。然而鲁迅的悲剧恰恰在于:在“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民族魂”等种种政治加持与神化之下,他不再被视作一个常人。

我们惯于要求他人去勇敢,一旦其人无以达标,便大喜过望,以为找到了他软弱、虚伪的把柄。其实这样的批判,于他者并无损失,只可能照见批判者内心的种种不堪。

猜你喜欢
李立三勇者胡适
《胡适》
他们都是“孤勇者”
拔枪吧!勇者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勇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李立三三次追悼会之谜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