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 马 远
何谓跳槽?原意指牲口离开所在的槽头到别的槽头去吃食,现比喻为个体离开原来的工作,另谋他职,即员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变换雇主的过程,它与职业稳定恰恰相反。某种程度上说,跳槽是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相适应的,在企业不断追求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发生跳槽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哪些人较易发生跳槽?跳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如何应对员工跳槽问题,如何留住核心员工?这一直是企业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讲,个体发生跳槽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没有人会为了跳槽而跳槽。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职场人士频繁发生跳槽?笔者认为,员工跳槽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企业因素是员工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1)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是影响员工跳槽的重要原因。一些企业的工作环境较差,如工作环境噪音大、环境潮湿阴暗、员工的工作安全没有保障,企业没有为员工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在现在员工越来越关注个人自身保障、工作环境因素的情况下,这些均可能会使员工产生跳槽倾向。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的员工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平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工作氛围不好,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比较粗暴,不懂得如何尊重员工,员工在企业管理中没有话语权等,这些也会影响到员工在一个企业的职业稳定性。(2)企业灵活的招聘选拔方式和激励政策,为员工跳槽提供了可能性。现在企业对人才招聘的方式有很多,如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电视广播、猎头公司、网络招聘等。网络的发展对招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员工不需要去人才市场或亲自去企业投递简历,包括面试均可通过网络视频完成,特别是异地之间的人才招聘,变得越来越易可行。猎头公司的出现,为那些优秀的人才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的可能性。同样,企业的激励政策也会影响员工的职业稳定性。如果一个企业执行“优秀员工可获得一切”的“明星政策”,那么,那些具有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可能由于有较好的报酬而职业更趋于稳定,但绩效水平较低的员工则可能具有更高的跳槽趋向。
2.员工个体所从事的职业,是影响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1)薪资水平。随着社会物价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薪资水平对个体、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2015年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跳槽的人当中有28.05%的人认为薪酬待遇高是新工作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因素。(2)职业变动壁垒。从事一种职业的前期投资的成本越高,发生不同职业间跳槽的可能性就越小。近年来企业流失最严重的前三个职位分别是:销售代表、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一线员工频繁流动已成为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人力资源问题。一种职业是否具有刚性与渗透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体跳槽的机率。一些职业与其它职业相比具有更大的进入壁垒,如外科专家、职业运动员、大学教授等。因此,即使在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经济条件下,这些职业发生跳槽的机率也是比较低的。但有些职业较易进入,经过短期培训和自我学习即可从事。
3.性别与年龄也是影响员工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才流动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员工跳槽率比男性相对要低。与男性员工相比,女性员工对工作的稳定性一般要求比较高(女性41%,男性24%),女性员工对跳槽涨薪的期待值一般也略低(女性40%,男性45%%),这可能与女性员工成功找到一份工作的机率比男性要低有关。此外,这也可能与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有关,虽然中国目前男女均可平等就业,但不少人还是认为女性不能太强,女性的定位更多地应侧重于家庭,而很难接受女强人,再加上不少企业也持有女性更多的要承担相夫教子的任务,进而对工作的投入度会降低。因此,在有男性员工可选择的情况下,其选择女性员工的可能性一般较低。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工作5年以内的员工,跳槽率远远大于工作十年以上的员工,50岁以上的员工发生跳槽的可能性最小。
4.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影响员工发生跳槽的一个重要因素。(1)人格类型。人格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影响员工跳槽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最主要的人格理论,它从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方面描述一个人的人格。外向性的显著标志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投入。宜人性反映了个体在合作与社会和谐性方面的差异。此两类人格特征的个体一般较少选用跳槽来解决职业困难、职业发展问题,这可能和他们人格特征相关。udge(2001)认为,神经质类型的个体一般更可能通过外部职业跳槽来解决面临的职业问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一般持有较低的自我肯定,较少通过企业内部职位变动来解决职业发展问题,因此更倾向于在企业外部寻求正向的个体肯定。Judge(2000)认为,外倾型与开放型的个体与相它类型相比,具有更高的向上职位跳槽的需求,这是因为,具有此特质的个体在寻求外部新的工作机遇时,会表现的更为活跃、更具有技术与方法。谨慎型员工一般是比较忠实、有责任感、及可信赖的一类个体。因此,其发生外部职业跳槽的机率一般不高,他们更倾向于重视企业内部职位的提升。(2)员工的控制感类型。影响员工跳槽的另一个人格特质是控制点。Rotter (1966)把个体分为内部与外部控制感类型。具有内部控制点的个体相信他们是命运的主宰者,同时对于管理他们环境的能力也非常自信。另一方面,外控类型个体相信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命运,同时对掌控他们的环境也具有被动的角色。内控型的员工由于他们一般对自己的能力、职业更为自信,因此在职业生涯方面更可能取得成功,所以他们也更易发生跳槽行为。相反,外控型的个体一般不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未来职业的发展,因此他们也不愿探索新的职业发展机会,进而,其发生跳槽的可能性一般相对较低。
1.企业要为员工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和激励机制。薪资水平是员工衡量一份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但却不是唯一指标。企业不一定非要支付高额工资,才能留住员工。但企业的薪资水平应不低于同地区同行业的平均工资,否则很有可能会使员工频繁发生跳槽行为。同时,企业在制定薪酬分配方案时,薪酬发放可采取年薪或长期薪酬方式,薪酬分配要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员工得到的报酬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与其能力和业绩挂钩。
激励,是为每个员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员工个体的需要。对企业的核心员工,合同期限可采用长期、或是无固定期限合同的雇佣方式激励员工。
2.企业应合理选拔配置员工,使每位员工均可人尽其才、人尽其职。选拔员工的标准应以工作分析书为依据,而不是招聘人员的以已之见。根据每个个体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情况,按照量人使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合理安置员工岗位。在选拔人员时,要使员工的才能与工作岗位相匹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份与员工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会使员工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用,也更易使员工在工作方面体验到满足与成功感。自然,员工产生跳槽意愿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3.企业应重视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现代社会发展之快,已达人类发展史之最,特别是数字信息化的发展,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据研究显示,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三年内会有一半以上的知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培训已成为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及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方式。在现代激烈竞争的21世纪,很多员工培训之后,职位或薪酬均会不同程度的提高,培训的机会多,就意味着晋升、加薪的机会多,因此,培训已成为员工选择企业的一个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培训已被员工视为企业重视个人发展、注重人才的一个重要信号,它已构成了员工对企业是否满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员工已把知识能力作为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培训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职前培训、矫正培训、晋升培训、交叉培训等。企业可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
4.企业要尽可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以及具有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员工成功开展工作的润滑剂。如果企业各员工均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误解自然会降低,因此,员工每天工作的心情愉悦程度就会提高。培养企业良好的人际工作氛围,会使员工对企业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意度,自然其发生跳槽的可能性会降低。
公平,特别是企业内公平,如招聘公平、绩效考评公平、报酬系统公平、晋升机会公平、辞退公平等。公平是每个诚实、有能力的员工都希望的,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员工对企业好坏的评价。一个不公平的企业,会降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也更易使员工体验到不可控的挫败感。公平的企业环境会使员工更能体会到能力、付出的价值,更可能脚踏实地工作。只有好的企业工作环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也正因这样,才能使员工心无杂念地为企业专心工作,其发生跳槽的机率自然会降低。
5.企业要关心、尊重员工。只有懂得关心、尊重员工的企业,才能真正抓住员工的心。尊重是相互的,要想获得员工的认可,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尊重需要,体验到尊重感的员工更能意识到企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反过来,员工也会更趋于认同企业的文化理念与战略目标,因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会更高。管理者的一些服务意识与服务行为会使员工意识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它更能使员工体会到个人与企业的荣辱于共、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双赢性。
中国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及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跳槽愈来愈成为一个普遍和正常的现象。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动必然会造成员工职场的变动,因此企业存在一定比率的员工跳槽是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频繁发生跳槽,那么其对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员工跳槽问题,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员工本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企业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试问,一个企业每月都有不少的员工发生跳槽或一年之内员工跳槽率达到30%以上,你觉得这样的企业正常吗?所以对于员工跳槽问题,管理者更多还是要从企业本身着手,只有把企业办好了,满足了员工的合理需要,能够充分重视关注员工,才能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可,其员工发生跳槽的可能性自然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