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课程的特性研究

2015-12-15 15:33陈丽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8期
关键词:特性特征

摘要:开设单一的生命教育课程,无疑是落实生命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们要精心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具体化为课程的内容和模式并加以实施,必须先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性进行分析。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生命”二字。文章在对“生命人”假设及其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四个基本特性,即针对性、整合性、开放性与互动性。

关键词:“生命人”特征;生命教育课程;特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03-03

生命教育业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如何构筑课程体系、如何形成具体课程进入中小学和大学课堂等则是近年来生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开设单一的生命教育课程,无疑是落实生命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目前的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大都忽略了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性的研究。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课程,包含了天人物我四大领域,追求生命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意在从生命的整体意义上建立天人物我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有机和谐。生命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就体现在“生命”一词。因此,我们对生命教育课程特性的认识应基于对“生命”的认识,尤其是对“学校人”——“学校中的所有的教职工和学生”的认识。

一、“生命人”及其基本特征[1]

生命教育要求我们要关注师生的生命,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在生命教育的平台上,我们“应该建立起对‘学校人的新假设,即‘生命人假设”。“应该认识到‘学校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神秘的生命之魂、诗意的生命感动、鲜活的生命经历、旺盛的生命能量、浓郁的生命期待和真挚的生命追求。”[2]“生命人”具有如下特征。

1.“生命人”的整体性。“生命人”是一个复杂、矛盾的有机体。它不仅包括自然生命,还包括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体,有知情意行各方面的需要,它们共存于一个生命体内,各个部分有机组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生命人”的独特性。“生命人”具有独特性,遗传的差异奠定了人独特性的基础,后天的发展又使人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3.“生命人”的自由性。人的生命,本质上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生命的最基本、最自然的要求,因此,“生命人”是自由的,它要反映个人的自我意识和目的。自由活动是“生命人”本真的存在方式。

4.“生命人”的超越性。人的本质不是已定的,而是生成的,人的生成过程表现为生命的不断超越。人是意义的动物,生命人就是一个超越自然、超越自我、追求意义的生命主体。

二、生命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

基于以上对“生命人”的分析,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性。

1.生命教育课程的针对性。生命教育的提出,缘自教育中的生命异化现象:伤害他人(物)生命的暴力、自我伤害或自杀,以及教育中出现的漠视生命、教育无人的现象。开展生命教育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生命异化现象,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其前提是尊重“生命人”的独特性。在理念上,生命教育应该是生命化的教育。生命化教育,“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3]。“生命人”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但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与尊严。因此,在生命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遵从个性化的原则,始终重视学生的“生命在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生命教育课程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个体生命特征,尤其其兴趣与需要是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在生命生活中经常探索和思考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生命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针对他们为实现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而渴求得到指导需要的实际问题,精心设计生命教育课程,进行能击中问题要害的生命教育。

2.生命教育课程的整合性。“生命人”的整体性决定了生命教育课程的整合性。生命教育课程从学生的生命经验和社会生活出发,它涵括了多元的生命教育主题和天人物我的生命教育关系,内容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并与许多已有学科及教育活动相互交融,追求的是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实现“生命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和谐,而这恰好是“生命人”整体性的体现。因此,生命教育课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整合课程,具有整合性。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其课程资源几乎蕴含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纷繁复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课程,必须整合相关资源,包括相关学科课程、专题课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课程资源,并与家庭、社会、自然和自身等因素有机结合。但这种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相关资源、内容进行拼凑组合,而是将相关内容“integrate”,翻译成汉语,就是应含有“使整体化”、“成为一体”,使之成为一种有生命意义的连接,实现意义上的有机统一。

3.生命教育课程的开放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规定的,而是后天自我不断生成和建构的,生命永远向未来开放,具有无限的可能性。”[4]基于无限可能性的生命特征的生命教育课程,不可能是千篇一律或一成不变的,必然也具有无限可能性,它应该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①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来自教育对象的“生命困顿”,来自教育对象认定为重要的问题或议题,进而提出课程的主题并围绕着这些主题来组织课程。因此,生命教育课程主题必然是多元的,其内容必然是丰富的、开放的。正如郑晓江教授所说,生命教育“没有固定的程序,没有固定的内容,甚至没有固定的知识点”[5]。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5]是真正体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教育。②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生命教育课程的主题与内容是多元的、开放性的,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有所不同,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类似知识性课程的一整套供教师“教”的既有教材。近几年来,关于生命教育的书籍论著已陆续面市,其中不乏“教材”,但这些教科书都不是供教师讲授的,而是供教师利用参考的资源。除此以外,教师还必须联系学生实际,整合各科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社会上的新信息以及对课程教学有用的素材,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资源也是多元开放的。③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生命教育过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交流活动中。首先,“生命人”的独特性与自由性使得学生完全可以而且愿意成为开放教学的主要力量;第二,生命教育的教学主题和内容的确定须在师生双边交流活动中完成;第三,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是讨论、叙事、体验、实践等,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目的是创造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这种生命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审视批判,达到体认知识、开启智慧和润泽生命的效果。第四,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并与许多已有学科及教育活动相互交融,因此,生命教育的教学可与其他学科及相关教育活动相整合,以相互促进。④教学时空的开放性。“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生命教育不是知识教育,不是认知结果的堆积,而是在过程中生成有关生命的价值感、涵养生命的情怀。”“生命教育倡导的是生命本身从生活中学习,于生活中体悟,在生活中成长。……,教育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生活的道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历经和体悟真实的生活。”[7]开设单一的生命教育课,固然要求有相对固定的课时和场所(如教室),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因生命教育的特殊性,又要求突破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生命教育课程延伸至教育对象的整个生命生活过程以及教室以外的生命场所。生命化的生命教育教学,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选用不同的教学场所,如一般性的讨论、讲授等可在教室进行,参观、实践等则可在教室外的其他特定区域开展,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生命教育课程虽有相应的课时限制,但生命教育却应贯穿于学生生命生活的全过程,因此具有开放性。⑤课程评价的开放性。生命教育课程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或教学督导的评价,而是学生的生命品质是否得到改善。它把学生的认识变化与其实践行为联系起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生命的困顿是否解决了,生活中能否做到知行合一。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宜采用多元的、开放性的评价方法,以观察记录、活动心得、研究报告、录像录音、照片、成长资料袋等多元方式,系统地收集学生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后,再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给予价值判断。它强调真实性评价,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真实生活”的情境中表现出学习成果。另外,评价的主体也应是多元的,既包括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学生自身的评价,同时参考同学、家长及其他教师的意见。生命教育课程评价的目的应该有益于课程的不断改进,有益于促进师生生命的不断发展。

4.生命教育课程的互动性。自由活动是“生命人”本真的存在方式。因此,生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在生命教育课程教学中,则主要体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与互动性。教师的主动性体现在如何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整合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教学,而不是死教书、教死书。教师要尊重和激活学生的主动性,爱护和调动他们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活动。生命教育课程从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到课程的评价、反馈,都要求师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能力等来理解、诠释、参与课程。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是师生情感、生生情感碰撞的过程,是师生一起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眭依凡,陈丽英.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教师管理[J].江西教育科研,2007,(3).

[2]李桂荣.学校管理与生命关怀[J].教育研究,2004,(5).

[3]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济良等.生命教育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1.

[5]郑晓江.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的独特方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7).

[6]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7]曹专.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EB/OL].http://www.jyb.cn/ad/news/201110/t20111018_458413.html.2011.10.18.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高校生命教育教程编制和实施的行动研究》(08ZD022)

作者简介:陈丽英(1979-),女,江西乐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性特征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抓住特征巧观察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