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300250)
董寨子水库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张 磊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300250)
董寨子水库投入运行30多年来,在防洪、灌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目前,坝址区及库区存在地质问题,水库渗漏、坝体坝基质量、溢洪道和放水洞等存在的问题都是影响水库正常运行的问题。通过对以上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场地的工程地质评价,对工程设计、施工有重要作用。
水库;地质问题;地质评价
董寨子水库位于河北省滦县油榨镇董寨子村,在滦河支流上,1975年建成,流域面积0.98 km2,设计标准20年一遇,校核标准300年一遇,属小(2)型水库,总库容17.07万m3,死库容1.4万m3,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养鱼等综合效益的枢纽工程。大坝坝型为黏土心墙坝,最大坝高9 m,坝顶长128 m,坝顶高程17.0 m。溢洪道位于大坝的左侧,为岸边开敞型,堰顶高程14.96 m,堰顶宽度8 m,现状宽度5 m,现状最大泄量17.51 m3/s。放水洞位于大坝左侧,为钢筋混凝土圆管,洞径0.4 m,最大放水量为0.6 m3/s。
董寨子水库运行至今已有30多年,但一直没有经历过设计及以上标准洪水考验。由于建库时期施工条件、技术力量及资金的限制,工程质量较差,大坝迎水坡护坡石已变形走样,部分滑动脱落;下游坝坡出逸点偏高,未设排水措施,致使2011年汛期蓄水5万m3时大坝背水坡坡脚处出现严重渗漏,直接危及大坝安全。大坝渗漏问题成为影响水库发挥功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1 地形地貌
工程场区地貌属于冀东低山河谷地貌,地形起伏较为平缓,山脉走向基本为东西向。两坝肩山体相对较为陡峭,且植被较发育。水库坝体走向为NW357°,坝顶高程16.62~17.48 m,勘察期间库区仅局部水深1.6 m。
1.2 地层岩性
根据1∶1 000地质测绘成果和勘探资料,该工程场区地层岩性主要有人工堆积(rQ)素填土(坝体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al+plQ4)壤土、砂壤土、含碎石壤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al+plQ3)壤土,燕山期侵入体(γ)花岗岩。
1.3 地质构造与地震
近场区未发现大的地质构造。根据中国地震局制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 s,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
1.4 水文地质条件
2012年7月勘察期间,大坝勘探孔DZ1、DZ2未见地下水,仅在库区上游坝脚钻孔DZ3实测地下水埋深为2.8 m,水位高程7.22 m。
工程场区的地下水以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形式分布。其中,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壤土、砂壤土、含碎石壤土层的孔隙中,壤土、砂壤土、含碎石壤土层分布广泛,透水性差,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库水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地下径流,水量不丰富;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两坝肩山体和坝基的岩体节理、裂隙中,主要靠库水补给,排泄方式以地下径流为主,全风化花岗岩致密坚硬,根据现场注水、压水试验,透水性较小,库水渗漏量很小,故基岩裂隙水补给量较小。
为了解坝体、坝基岩体的透水性,2012年7月勘探期间对2个钻孔进行压(注)水试验3段,坝基岩体压(注)水试验结果见表1-2。
表1 坝基岩体压水试验结果
表2 坝基岩体注水试验结果
由表1—2可知,全风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为3.56×10-5cm/s,透水率为5.6 Lu,属弱透水;含碎石壤土渗透系数为1.41×10-5cm/s,属弱透水。
2.1 大坝坝体
大坝坝型为黏土心墙坝,最大坝高9 m,坝顶长128 m,坝顶高程17.0 m。钻孔揭露及室内试验成果表明:坝体芯墙为①层壤土,黏粒含量18.8%~25.7%,天然含水率14.3%~18.0%,塑限16.9%~19.5%,天然密度2.03~2.13 g/cm3,干密度1.74~1.83 g/cm3;塑性指数10.4~13.2,满足规范要求;渗透系数1.7×10-7~1.6×10-5cm/s,坝体土渗透性满足规范要求,压缩系数0.129~0.221 MPa-1,具中等压缩性。勘察过程中,心墙内未发现地下水。经综合分析,该层壤土对黏土心墙来说黏粒含量偏低,但干密度、渗透系数还是不错的,坝体心墙大部分质量较好。在大坝运行及勘探过程中出现如下两点问题:
(1)2011年汛期,水库库容17.07万m3、蓄水5万m3时,坝下游坡脚(放水洞右侧约15 m,高程约9.0 m处)出现溢水点,发生渗漏现象,应采取必要的排水等有效保护措施。
(2)勘探期间在坝体右侧钻孔DZ2中进行注水试验,0~3.1 m吃水量约50 L/min,经分析心墙坝体局部存在薄弱部位。
根据以上分析,认为水库迎水面护坡带病运行多年,不能满足护坡要求,建议将该护坡进行翻修、整理;背水坡无任何防护措施,建议采取适宜的护坡措施;对背水坡坡脚明显渗漏部位采取排水措施,以保证坝体渗漏稳定;干砌石防浪墙局部有开裂、脱落等现象,建议进行修缮。
2.2 坝基
通过查阅建坝的原始资料及钻探资料可知,坝体坐落在②1层壤土层上,天然含水率建议值18.2%,天然密度2.00 g/cm3,干密度1.65 g/cm3,天然孔隙比0.639,比重2.71,渗透系数建议值1.1×10-5cm/s,属弱透水层;压缩系数0.337 MPa-1,压缩模量5.14 MPa,为中等压缩性土;饱和固结快剪黏聚力17.5 kPa,内摩擦角18°,该层物理力学性状较好。
坝基以下岩土层为②1层壤土、②2砂壤土(透镜体)、②3含碎石壤土、③壤土、④全风化花岗岩。②1层壤土渗透系数建议值1.1×10-5cm/s,属弱透水层;②2砂壤土透镜体渗透系数1.0×10-4cm/s,属中等透水层;②3含碎石壤土渗透系数1.4×10-5cm/s,属弱透水层;③壤土渗透系数9.4×10-5cm/s,属弱透水层;④全风化花岗岩透水率为5.6 Lu,注水试验渗透系数3.56×10-5cm/s,属弱透水。
综上所述,坝基岩土体多为弱透水性土层,故坝基土体不是水库明显的渗漏通道。
2.3 坝肩
左、右坝肩坐落在两岸山体残积土及强风化花岗岩上,岩土体结构较为完整,水库运行期间未发现有绕坝渗漏现象。
溢洪道位于左坝肩部位,为岸边开敞型,由进口段、控制段、陡坡段等组成,采用水流自然消能,堰顶高程14.96 m,堰顶宽度8 m,现状宽度5 m,现状最大泄量17.51 m3/s。
溢洪道左岸为山体,岩性为强风化花岗岩,岩体较完整,抗冲刷能力、边坡稳定性较好。
溢洪道两岸浆砌石挡墙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一般。据现场地质调查,现状溢洪道淤积层厚度约0.2~0.3 m。依据安全鉴定复核结果,溢洪道泄洪量未达到设计要求,应加宽;另依据现场地质调查,溢洪道底部存在淤积现象,建议对溢洪道进行拓宽、清淤。
放水洞位于大坝左侧,为钢筋混凝土圆管,洞径0.4 m,最大放水量0.6 m3/s。2007年汛期,水库大坝在放水洞位置出现裂缝。
放水洞下游左岸为山体,岩性为强花岗岩,岩体较完整,岩石稳定性及抗冲刷能力较强;右岸为褐黄色壤土,成因为淤积,局部壤土内夹杂砂、砾石。放水洞下游地层岩性为壤土,黄褐色,可塑。
根据安全鉴定结论,结合地质调查、询问当地管理人员,认为放水洞运行基本良好,并达到设计泄洪标准。2011年汛期,水库库容17.07万m3、蓄水5万m3时,坝下游坡脚(放水洞右侧约15 m,高程约9.0 m处)出现溢水点,发生渗漏现象;经初步分析发现,排水洞与坝体土结合部位或排水洞本身质量有问题,建议施工时对排水洞进一步进行检查,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1)坝体心墙黏粒含量偏低,但干密度、渗透系数还是不错的,坝体心墙大部分质量较好。水库库容17.07万m3、蓄水5万m3时,坝下游坡脚(放水洞右侧约15 m,高程约9.0 m处)出现溢水点,发生渗漏现象,应采取必要的排水等有效保护措施。勘探期间在坝体右侧钻孔DZ2中进行注水试验,0~3.1 m吃水量约50 L/min,经分析发现心墙坝体局部存在薄弱部位。
(2)溢洪道左岸为山体,岩性为强风化花岗岩,岩体较完整,抗冲刷能力、边坡稳定性较好。溢洪道右岸为浆砌石垂直挡墙,局部出现掉块、水泥浆脱落和墙体倾斜等问题,其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一般。据现场地质调查,现状溢洪道淤积层厚度约0.2~0.3 m。
(3)左、右坝肩坐落在两岸山体残积土及强风化的花岗岩上,岩土体结构较为完整,水库运行期间未发现有绕坝渗漏现象。
(4)放水洞下游左岸为山体,岩性为强花岗岩,岩体较完整,岩体稳定性及抗冲刷能力较强;右岸为褐黄色壤土,成因为淤积,局部壤土内夹杂砂、砾石。下游河底岩性为壤土,黄褐色,可塑。
(5)作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当全面察明坝体、坝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应结合工程运行期的地质调查作出明确结论,以便为工程除险加固的设计工作和设计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1]常士骠,张苏民.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SL55-2005,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3]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4]SL31-2003,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
[5]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
[6]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唐山市滦县董寨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天津: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2.
图10 蓄滞洪区蓄水量过程
综合以上计算结果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黄庄洼Ⅰ区分区滞洪围堤的建设,能够满足20年一遇以下设计洪水的滞洪需要,5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不需启用Ⅱ区,大大降低了蓄滞洪区的淹没风险,减少了淹没损失。
表1 两种方案计算成果对比
(2)黄庄洼Ⅰ区为标准洪水滞洪启用区,洪水淹没风险等级很高。因此,应在现有的土地利用模式下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并做好撤退路、村台、围村埝等安全保护措施和分洪时抢险及灾害恢复等措施。
(3)5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黄庄洼Ⅱ区基本不会启用,其土地可持续利用度较高。因此,可以将其定位为滞洪弱化区,在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后或条件成熟之后,不再作为蓄滞洪区使用,转化为临时滞洪区或一般防洪区。
TV221.2;P64
B
1004-7328(2015)01-0058-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5.01.021
2014-10-08
张磊(1981-),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