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故土

2015-12-13 03:47谢赟祯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宁都热土故土

□谢赟祯

守望故土

□谢赟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文乡诗国”宁都这片土地上,世代耕耘的客家人,用宁都道情演绎出了这片红土地瑰丽的风光,也抒发出客家人豪迈的情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宁都人,我和家乡的人一样热爱着这片土地。所以,五年前当我第一次扛起摄像机,这镜头就始终流连于宁都的天与地。远教给了我一个叙述的口径,而我也在每一次的采访中一遍遍追寻着故土的诗情。

故土的滋养

五年来的远教工作经历历历在目——我拍摄过带领全村群众发家致富的“孔明灯大王”,报道过胸怀红色情结的红色资源收藏家;我镜头里的人物有痴心不悔为党献歌的“文宣队队长”,有不忘党恩发挥余热的“退休老部长”,还有奉献家乡的全国种粮大户。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他们的不同点有千千万,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对我们脚下这片共同的故土的热爱。

一天夜晚,我在编辑室整理以往的采访素材,看着这些人、这些事,他们的喜怒哀乐如过电影般在我脑海中闪回着。我突然领悟到,他们是我的采访对象,也是我的乡亲,更是宁都这座古城千百年风骨精神的传承啊!回望历史,宋代理学名家曾兴宗从朱熹手中接过智慧的火把,其孙开创“江湖吟社”,留下一个“诗国”;明清易堂学馆,建立一个“文乡”;在东山坝小源,一场宁都会议奠定了共产革命的基础,更走出几十位开国元勋……这些历史的节点记载在宁都县志上,在构成这片土地深厚底蕴的同时也孕育出了此地鲜明的地域性格:我们敬贤重士、开拓创新,集百千智慧,反哺世代宁都人。那一刻我仿佛透过历史与现实,与这片土地厚重的灵魂邂逅,瞬间明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内核,也顷刻产生了使命感:我要用镜头记录下古老家乡的变迁和喜乐,做一名传承这片热土精神的守望者。

动力的源泉

在外人看来,拍摄专题片既风光又体面,到哪儿都受欢迎,其实个中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经常肩背摄像机、三脚架,跋山涉水,一天下来浑身就像散了架。后期制作时,在电脑前看屏幕、点鼠标、敲键盘,经常一坐就五六个小时,脑力加体力消耗让人身心俱疲。可每当我透过镜头看见缤纷的影像里行进中的家乡,看见山村袅袅的青烟、田野丰收的喜悦,看见虫鸣鸟叫、日薄桑榆,满足感便油然而生,觉得自己在守望家乡、见证历史,不知不觉间就乐而忘倦。

一次,为了拍摄反映困难党员生产生活状况的纪录片,我们驱车深入连绵的群山。去赤坎村的途中,拍摄车突然在爬坡时爆胎。前面是陡坡,后面是弯道,一边是岩石高山,一边是万丈深渊,狭窄的空间将我们“锁定”在生死边缘。千钧一发之际,一棵老树帮我们“控制”住了车辆,安全停稳。脱险后同事问我,干远教后悔吗?我对着空旷的大山喊道:“宁都,我爱你!远教,我无怨无悔!”后来中央部委联合调研组在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困难情况调研时播放了我拍下的这一实况,观者无不深受感动。再想起拍摄过程的惊魂瞬间,顿觉冥冥之中我好像被这片热土庇佑着。从此后,苦中作乐也成为我工作不竭动力的源泉。

灵魂的坚守

全国种粮大户赖明生是我采访的众多客家人中的一个。记得初次见面,他老远就在村口等着,还在几十米远处就大步冲过来,一边高声打招呼一边伸出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中午在他家吃饭喝酒,醇香的客家米酒沁人心脾,借着酒劲他打开话匣子:“种粮近二十年,就是看天吃饭,有时大旱,有时水涝,但坚持下来就好了。老天就是这样,有几年对你特别好,风调雨顺;有几年呢,就不关照你。但我想啊,人一定要有信念,要有坚持,什么困难都会过去。”

看着他因为兴奋而红润的脸颊,我也被感染了。是啊,土地用收获记载了赖明生的日夜不倦,而我用镜头记录了客家人的勤劳淳朴;他坚守着土地,我则坚守着土地上生活的人,坚守着自己对远教事业的热情。我们同样是宁都这片热土上深情的守望者。

(作者系江西省宁都县委组织部干部)

猜你喜欢
宁都热土故土
这片热土上,“新”的力量正迸发
故土情
人间故土
中国仍然是一方投资热土
行走在张家口的热土上
踏遍千山万水 依旧寄情故土
红色热土育幼苗
扎根故土 带头致富
宁都暴动亲历记
纪念宁都起义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