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记忆的迷雾——有感于纪录片《力量》的“还原性阐释”

2015-12-13 03:47王越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沂蒙力量革命

■王越

拨开记忆的迷雾——有感于纪录片《力量》的“还原性阐释”

■王越

当《力量》如黄钟大吕般的片尾曲回荡在我耳边时,我的心充满了震撼后的沉重。片中所讲述的沂蒙山区那厚重的革命历史,让人不得不惊赞这方土地的神奇;而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更是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最让我个人赞叹的,是编导贯穿全片始终的那种叙事原则——还原性阐述。所谓“还原性阐述”,是指运用各种制片手段,去反映事物不加修饰的本来面貌,或说曾真实发生过的事实,或说一种精神中最内核的理念,从而让观众透过历史的华美外壳,真正地去认知那段岁月,并在情感层面和精神层次上去体会,去感悟。

还原历史实貌

通常意义上,影片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唯一性,然而,《力量》这部纪录片打破了这种单一,运用了“跨时空组合”,采用两条叙事线索穿插的方式——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解说员的解说和历史事件的回放,作为影片揭示内容真实的手段,对客观存在的时空进行组合和调用,在历史的参照和纵向深度中把握这种带有历史厚度的真实,将时间流逝所带来的沧桑感和凝重感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思考,零距离地去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

《力量》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情景再现和亲历者采访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其中,影视资料的运用,作为通往历史时空的一条隧道,不仅增加了影片的丰富性,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影片中孟良崮战役、源子崖保卫战等,让我们看到了影片主人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们故事发生的历史场景,把观众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动荡年代。

纪录片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在当事人饱含泪水的述说中,也无形中感染了观众。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党的军队,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却战胜了军事力量极为强大的国民党军队,靠的是什么?是军民之间化不开的血肉情。红嫂是沂蒙精神的充分体现,她们救护伤员、传递情报、缝军衣、做军鞋、摊煎饼、抚养革命后代,她们视革命战士、革命后代为儿女。用乳汁喂养战士的明德英、才华横溢但为了革命英年早逝的女画家辛锐、用肩膀搭起解放军过河“桥梁”的伟大沂蒙女性,在革命中“最后一口粮食送前线,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人民,都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火热的红色记忆。

孟良崮战役沂蒙支前民工达92万人,解放战争时期的“沂蒙六姐妹”背后是百万儿女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迟浩田上将曾不止一次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陈毅元帅也曾深情感叹,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奉献精神,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每每回忆起这些尘封的往事,都令被采访者格外动情。这些当事人真实的回忆,引出的是一段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感受的历史,展示的是发生在那个特定年代的一段更加鲜活的历史。同时,影片中运用了很多故事主人公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也是通往历史的一个入口。这些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时空。

还原人性实真

《力量》之所以是一部能够经受历史验证的好电影,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尊重历史,并通过再现历史去揭示出人性的内涵。影片通过对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历史事件中人物的真实行为,使看似不合常理的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合理化,使其更合乎事件变迁,合乎人性本身,因此,它所具有的真实性更容易打动人的内心。与那些以人为拍摄主体的纪录片相比,因影片对真实更大的还原性和客观性解读,而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感。

回顾《力量》这部影片中所发生的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多片段都是从表现导演所选取事件中的普通人开始的,以此为视角对人进行真切把握。由于它贴近生活,反映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因而也最能打动观众。观看影片《力量》,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感动。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子弟踊跃参军报国的献身精神让我们动容。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让我们唏嘘不已——沂蒙红嫂滴落在怀中战士干涸的唇边的乳汁、来自冰冷的汶河水中32名妇女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胜利之桥……她们都普通而真实,因为在抗战时期的沂蒙大地上,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们。

这样的故事,在当时那种道德观下,是非常不平凡的举动。透过这些事件,观众可以看到她们是在用生命诠释着不屈不挠、爱国奉献的中华精神。

编导摈弃了以往那种用主题去“套”素材的手法,而是平视生活,重视对于素材的发掘和拾取,甚至对拍摄对象的态度也表现出特有的尊重与探索。观看影片《力量》,我们不难发现,片中的编导能够不动声色地去体验那段难忘岁月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缕思潮和每一次情绪的波动,他在用一种自己特有的方式关注着那些与他从未交集过的人和事,关注他们的命运、情感乃至归宿。在镜头中,这种感受产生的辐射彰显出一种本质的力量,在我们观看的时候,不经意间就会触碰到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而这种魅力,只有根植于这种从日常生活状态中显示出来的人格力量的基点上,创作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灵、情感的沟通,并对人的精神困境与归宿做深沉的思考和探索。

党员参观山东沂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

还原信念实质

回顾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现实。《力量》带给人的不仅仅只是感动,更多的还是心灵的震撼。影片紧扣历史伟人的事迹,真实还原革命者的历史身份和思想状况,突出对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书写,将共产党人那种对党忠贞、为民奉献的信念内涵展示给了观众。

沂蒙山养育了纯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郎参军上战场,为支援前线筹集钱粮,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这种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伟大的牺牲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涌现出许多拥军模范,有“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忆起都热泪盈眶。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秘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在解放战争中,为支持孟良崮战役,艾山妇救会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名妇女按照上级指示,5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桥墩用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在冰冷的河水内用自己的身躯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解放大军顺利过河夺取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不屈不挠与敌人斗智斗勇。她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她们只知道时间就是胜利。刺骨的河水没有冰冻她们的革命意志,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激励着这些柔弱的妇女坚强地担起了重担。

许许多多拥军支前的先进事迹,让沂蒙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永远传颂在历史中。“以史为镜”,纵观共产党成立之初到共和国的建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总结出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正是因为长期坚持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我们党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温这样一部蕴含着真实的奉献与牺牲信念的影片,相信会触动很多党员的灵魂,再次引发他们对信念的思索。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党建频道)

猜你喜欢
沂蒙力量革命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麦唛力量 (一)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孤独的力量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怀疑一切的力量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