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东 广州510520)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对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改善城市的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通过城市森林这一新理念,对市区的绿化进行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使城市建筑区与绿化区合理分布,形成与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森林体系,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发展广州城市森林不同于其它森林的经营,主要是净化城市生态环境,服务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其发挥净化空气、减低噪声、吸氧固碳等多种生态效益。
广州是一座社会经济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跨进,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城市森林建设是个关键。加大城市森林建设力度,有利于增强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森林是城市和森林的融合,涉及森林学、园林学和生态学等诸多学科和部门,自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Erik Jorgensen教授首次提出,立即得到国内外有关林业专家、政府及公众的重视。目前由于国内外学者研究角度的不同,专家们对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有不同的理解,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城市森林”概念,但仍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第一城市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的植物体系;第二这种植物生长环境为城市里及其周边地区;第三它不是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们健康、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为目的。
2.2.1 划定方法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城市森林范围主要按行政区界定的方法进行划定。
2.2.2 划定范围
根据人口指数、土地利用类型指数、经济指数、交通指数、城市化环境综合指数等影响因素,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向城市周边辐射,对市民日常生活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
2.3.1 组成类型的划分方法
城市森林的组成类型划分应根据城市森林的组成以及城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要的情况而定,这就要求划分方法科学、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因此应采用分级分类方法。
2.3.2 组成类型划分的依据
划分依据可以借鉴园林、城建、林业等相关行业的做法,但同时也要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条例,具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城市绿化条例》、《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广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广州市政府批复建设的有关生态﹑林业等相关方面的规划。
2.3.3 组成类型划分的原则
划分原则主要有:功能性原则、区位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
2.4.1 生态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组成复杂、结构完整、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物生产力最高、生态效率最强的生态系统。同样,城市森林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有:维护碳氧平衡;净化空气;减少噪声;降温增湿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2.4.2 经济功能
直接产生各类森林产品是城市森林经济效益的一个方面;此外,城市森林间接产生的效益价值也是巨大的,如产生氧气、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侵蚀、增加土壤肥力等。
2.4.3 社会功能
城市森林作为一种人工的生态系统体现着现时的和历史的各种自然、科学及精神价值,已成为吸收人才居留乃至资金集结的重要因素。此外城市森林可起到美化环境,提供工作之余的休息、体育锻炼和交际场所,帮助人们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3.1.1 自然条件
广州地处东经112°57′~114°03′,北纬22°26′~23°56′。北回归线经过北郊,南面是广阔平坦,肥沃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特征是丘陵和平原广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具有从山地丘陵到三角洲平原的复杂地貌类型,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背山面海,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
3.1.2 社会条件
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巨大的经济投入为广州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绿化及生态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积极参与植树绿化,促进城市发展与森林的协调发展,其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加快了广州城市森林建设步伐,悠久而丰富的岭南文化也为广州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3.2.1 城市森林建设是新世纪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地形多样,水网密布,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这是广州城市森林发展得天独厚得自然条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各界资本投资建设城市绿化,加强广州城市森林建设,改善广州市的生态环境,为珠江三角洲城市森林建设得全面展开积累了宝贵得经验,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2.2 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是实现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关键
加强城市森林建设,对内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对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大都市形象,从而增强其在国际、国内各项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加强广州城市森林建设,可缩小广州与发达国家城市森林建设的差距,向世界展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范例。
3.2.3 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是减轻广州城市污染的重要手段
城市热岛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合理的城市森林结构和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能有效地抑制城市热岛效应。此外,森林还具有维持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吸尘、降低城市噪声、防护和减灾功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杀菌等作用。
自广州市提出“青山绿地工程”以来,广州城市森林建设得到协调发展,并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同。城市森林资源发展良好,森林质量逐渐提高,城市森林建设管理逐步改善。
3.3.1 城市森林绿地建设有很大的发展
广州市森林建设一直以来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工作,坚持把绿化工作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通过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特别是绿化工作一线广大干部职工长期的共同努力,按照“一环、二轴、三网、四片、五组团、六新城”的绿地系统格局,通过实施“城市在园林中,园林在城市中”以及“森林围城”战略,拉开了“花城蝶变”的新格局。
3.3.2 城市森林建设管理逐渐成熟
为了广大市民能及时了解各个风景区的环境状况和当日游憩的可行性,投入巨资在8个重点风景区或森林公园,分别建立了小气候、环境健康程度全自动检测体系,每天以2h的间隔向市民发布各游憩点的有关气候情况、游憩适宜度、森林环境健康程度等方面的监测指标。
3.3.3 交通沿线绿化建设成绩显著
近年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是广州市城市林业的重点工作,将全面推进。在完成省里部署的建设9条高速公路和武广高铁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的任务之外,重点抓好机场高速、广园快速路、南沙港快速等20条生态景观林带规划建设,示范段长度共150km。
近20年来,在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广州市城市自然景观持续退化,水质性缺水等资源短缺现象日趋明显,噪声和光污染使市区内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恶化,严重的大气污染已不仅仅停留在市区,生态破坏更从城区向广州外围推进并直接威胁到城市生态防护体系,高昂的投入难以令交通拥挤的状况明显改观。
3.4.1 绿化建设水平不高,城区绿地不足,绿地分布不均匀
城市建成区的的绿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远未达到标准要求,而且绿化用地被大量侵占或弃置,使本来绿化水平不高的情况更差。城市生产绿地不足,不能满足城市绿化种植的需求,影响了城市绿化建设。
广州绿地分布不均匀呈现“北多南少、东西更少”的格局。其中山地森林是主体部分,仅从化和增城的森林面积就占广州森林总面积的2/3,而东部、南部森林面积仅为北部的2.4%。从以上分布情况来看,其森林资源空间布局多以相互隔离的点、线为主,许多地方存在着绿带断层,没有形成大型的森林组团和绿色廊道相连的城市森林网络系统。
3.4.2 城市绿化缺乏地方特色
城市森林既有自然属性,又有作为文化产物所特有文化属性,每个城市自然生态的山山水水都包涵着许多必不可少的区域性文化要素,既“文化生态”。市区部分城市绿化一味贪大求洋,盲目学外国,抄袭国外的做法,而忽略了其的文化属性。没有依据本市的基本情况,采用适合本市的绿化布局手法,以较少的绿地换取城市较大的生态效益。
3.4.3 忽略以人为本的宗旨
城市是人类集中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城市绿化就是要为市民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要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城市公园的公益性、服务性较强,不宜过分地强调其经济效益;部分绿化树种选择过于追求其观赏性,而忽略了其适用性,城市绿化树中大乔木特别是落叶大乔木偏少。
集中资金发展城市森林建设。把城市森林建设与适度开发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捐款、冠名赞助、企事业单位、个人投资的造林绿化项目,有关部门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给予政策扶持。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进入该市的绿化建设领域。通过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绿化建设合力,共建绿色广州。
城市森林建设是一项公共福利型事业,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市民的共同关心和参与。可以通过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日举办相关活动,让市民真正参与到城市森林建设中来。
[1]刘殿芳,马玉珠.城市森林初探[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9,21(3):66~68.
[2]刘殿芳,马玉珠.城市森林的兴起及经营目标[J].甘肃农业科技,1999(5):3~5.
[3]许正亮.城市林业概述[J].贵州林业科技,2002,30(1)56~59.
[4]张庆费,徐绒娣.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讨[J].大自然探索,1999,18(68):82~86.
[5]张鼎华.城市林业[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肖化顺,徐国祯.论广州市城市林区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4,30(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