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30年寒来暑往,30年风雨兼程,30年执著追求,30年以心交心,30年春华秋实。《读写算》一代代编辑牢记责任,不辱使命,以敏锐的眼光,谱写火热的生活,把握时代脉搏,用心用情,为广大小读者奉献出一份份精美的精神大餐。
享受到这份大餐的还有我。2002年搬到新家,看到邻居家孩子在看一本书,拿起来一看,是《读写算》,质朴简单的名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借来一阅,就被吸引住了。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我那时写小说,写散文,常常是长篇大论,举凡痴迷文学创作的人,尤其是入门不久的初学者,谁不企盼能够一夜成名、一鸣惊人?然而,付出并不代表就会有收获,投出去的稿件常常是石沉大海,无声无息。
《读写算》上面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我尤其喜欢“刊首寄语”和“校园短笛”等栏目。尤其是“刊首寄语”,看似寥寥数语,却饱含诗情画意和哲思,令我反复吟诵,爱不释手。
长的文章写不好,我也写写短小点的吧。脑海里不由得冒出了这个想法。那一年,我先后在“刊首寄语”栏目发表了《把希望留下》和《学会等待》,在“校园短笛”栏目发表了《老师,我们去春游吧》等短文。
文章的发表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也让我明白了与其挖空心思编写成人小说,不如就写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
找到儿童文学这一创作之路,我如鱼得水。那以后,我写校园故事,也写童话和儿童诗,每次我都告诉自己,写得短小些,再短小些,不仅自己有能力驾驭,还因为我的读者对象都是小学生。
我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后来结集出版了个人童话集《我的蛋宝宝我的蚕宝宝》等,很多篇章还入选了一些儿童文学选本。去年,我成为了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可以说,在我从事业余文学创作陷入迷惘之际,是《读写算》指点迷津,引导我走出痴迷“高大上”的创作误区,避免了在错谬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我不但自己订阅了《读写算》,还把她推荐给我的学生,我希望这份小小的杂志,能够获得更多人的青睐。
在漫长的人生成长之路上,一篇文章、一份杂志,在特定的时候可能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共鸣,或者荡涤了我们的情感,或者重塑了我们看问题的眼光。我不知道是不是上苍对我的怜爱,让我遇到她——《读写算》,这不仅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