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带斌 王 桑
如何提高评报质量
◎陶带斌 王 桑
评报作为一种媒体自主提高报纸质量的群体性活动,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眼下,社会步入全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局势,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报社的日常工作之一,评报活动不仅要坚持,还须创新。
评报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态度端正与否对评报工作的健康开展至关重要。评报旨在肯定成绩,发现不足,促进交流,共同提高,须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戒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敷衍塞责,不愿评;二戒当老好人,打不破情面,不敢评;三戒工作马虎,自己心虚,怕被评。因此,要搞好评报活动,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评报观,说问题不指责人品,把评报当做练兵,力促编辑记者特别是年轻同志,业务技能在评报中得到锻炼提高,在评报中快速成熟、成长。
实践证明,长期和有效地抓好评报工作,可以不断提高报纸质量,提升其社会竞争力。但评报中当把握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客观公正;2.对事不对人,坚持问题导向;3.待人真诚,不惧争论,是非曲直,越辩越明;4.受到批评,冷静对待,莫动辄生气;5.不以势压人,兼收并蓄,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6.领导要倡导支持评报,以身参与评报,形成良好评报生态。
评报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报纸质量提升,因此,力求评报取得实效是不二选择。
奖优罚劣,促进提高。评报活动中,对现在的一类、二类差错要按有关规定严格处罚;对发现的重大差错,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报工作的健康有序、持久开展,从而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报纸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练兵平台,多出人才。评报活动是一场纯粹的业务交流活动,对老中青三代编辑记者均有益处。评报中,大家要树立精品意识、打磨意识,老同志在交流中温故而知新,中青年同志在交流中蓄积宝贵经验。评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交流心得、强化配合、锻炼队伍、促进提高的过程。黄冈日报要求编辑记者按照“三比”标准评稿件,即:比纲目,把见报稿件与最初提交的稿件进行比对;比行文,看稿件的结构合不合理,衔接紧不紧凑;比语言,看文章语言有无特色,精不精练,独不独到等。
观点务实,启迪心智。评报时不好高骛远,往往能使评报效果最大化。列举黄冈日报的一些评报话题,如:精制新闻标题 提高视觉效果 (说标题);加强版面设计 扮靓报纸 “版面”(说版式);在“快”字上下功夫(说时效性);聚焦热点 突出重点(说方向);做好提升报纸品味深度文章(说深度);强化“精细意识”拓展办报视野(说宽度);新闻要新 导语要精(说导语);倾注感情 贴近民生(说民生);报纸言论“三宜三不宜”(说评论);从会中捞 “活鱼”(说技巧);全媒融合,我们在路上 (说新媒体);锤炼新闻语言 提升报纸质量(说语言)。这些话题涉猎面广,角度独特,思考性强,屡有收获。
评优奖优,激励先进。把评报与评比好稿、好新闻、好标题、好版面等评选活动有机结合,既能有效地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迅速提高办报水平。比如,黄冈日报近年就实行了“周评报、月评稿、事评先、年评优”和“大稿特稿,稿费从优”的激励机制,去年全年开展各类评奖活动20余次,发放奖金25万多元。2012年至今,黄冈日报有6件作品获得湖北新闻奖,有56件作品分获全省市州报新闻奖好标题奖;去年11月,首届黄冈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黄冈日报共获6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
社会步入全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态势,决定媒体和媒体人必须竞进提质,自我提升。评报要融入创新元素,已成大势。
如何创新?评报实践中,要增强评报的广泛性,可聘请一些热心评报、关注报纸质量的社会人士当审读员、监督员,让第三方加入,广泛倾听读者意见建议,增强办报针对性,做到多接地气。黄冈日报就曾经在评报中约请读者介入,就某一期报纸进行审读,编辑审读意见和第三方审读意见相融合,扩面增效;要增强评报的对比度,敢于同上级或兄弟报纸媲美,评报时,以上级党报或办得较好的兄弟报纸为参照,增强了靶向性和指向性;要增强评报的社会性,可以有计划地开展“读者评报问卷调查活动”,真诚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改进作风和文风,更好地服务社会等等,都不失为一种创新评报之举。
黄冈日报自2012年开始评报以来,注重把评报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三年出版了《磨砺成器》、《啄木心语》等三本专辑,收录了137篇评报之作。纵观这些评报文章,皆呈现一个特点:切口小、容量大,见解独到。这亦是对评报的一种创新。
稿子越磨越好,报纸越评越精。评报作为一种提升报纸质量的方式方法,旨在培养媒体人的思考意识,纠错意思,善为意识,进取意识,对报纸质量的提高乃至报社的长足发展大有裨益。评报是一种技术活,也是一种责任心,只有评报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制度时,提升报纸质量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谈。
(黄冈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