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平
前阶段我做了一个有关习作方面的问卷调查,有位学生在问卷上这样写道:“老师,您在给我们的习作指导中讲了很多方法,讲得很好。但是,我们还是一头雾水。我多么希望您能教给我们实实在在的习作方法,让我们真正地喜欢作文。”面对这份问卷,我久久不能平静。确实,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老师只顾自己讲,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和表达诉求,以至于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学生习作成绩每况愈下。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
习作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好自己的“路”。既然要走好,就必须创新习作教学,要求老师在习作指导和评价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想法,优化教学与评价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在“乐写”的基础上“会写”。
一、立足生活,丰富习作本源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表现到语言、文字上去。”生活充实才能表达出、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情感来,这就是叶老所倡导的以生活为本源的写作理念。由于生活经验的贫乏,多数学生对身边的风花雪月、花鸟鱼虫、人间冷暖等都无动于衷,思想冷漠,生活中的真善美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过眼云烟而缺少发现。生活的情感荒芜,人生感悟的苍白,如何让学生有怦然心动、欲诉诸笔端而后快的激情呢?勉强完成习作,“千人一面”“无病呻吟”的现象比比皆是。
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留心周边生活的自觉意识和仔细观察的习惯入手,以日记、随笔等自由度较高的习作形式为突破口,让习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既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年初各地发生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后,我校也加强了安全保卫措施。学生每天进出校园都深有体会,议论纷纷。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深入观察每天上学、放学校门口的情境,留心家长们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积极发现仍然存在急需整改的问题。由于有了强烈的情境刺激,学生带着责任去观察、发现,习作成了他们强烈的需要,于是他们纷纷在日记中写出来所见、所闻、所感,有的同学还提出了实实在在的建议。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保安叔叔真辛苦!他们除了要时刻警惕保护我们,还细心地纠正我们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老师们更辛苦!一上完课,马上带我们排好队走出校门,目送我们一个个在家长的陪同下安全地离开后还要回到办公室批改作业……”学生面对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有了直接的亲历和感受以及深刻的体验,对生活就有了独到的发现,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二、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和习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写结合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经验。每一篇文章的读都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一点经验与方法,每读一篇都学一点,吸收一点,积累一点,读得多了,也就融会贯通了。有了丰富的阅读积淀,学生就容易灵活地运用平时阅读中所学到的丰富知识和表达技能进行习作训练。教材中的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例如《落花生》《搭石》《白杨》等文章,借物喻人,语言通俗易懂,但却能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清楚明白。教学时我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确定主题和变现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习作立意的能力。许多课文条理清楚,结构严密,易读易理解,这就是提高学生构段能力的好范本。例如《搭石》一文,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通过三个场景的具体描述,一步步把“作者眼里的搭石为什么是一道风景”这一问题陈述清楚,而且让读者感受搭石以及像搭石这样的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课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条理清楚、情景交融,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说、写的模仿训练,一课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水到渠成。
三、优化评价,激发习作热情
学生平时习作,绞尽脑汁,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然而等作文本发下来,他们看到的却是“累累伤痕”——教师极度认真地批改,有眉批、总批,但评语多数是“材料不新”“书写不工整”“语言平淡”等一些令人扫兴的套话。有些学生甚至害怕翻开自己的作文本,对习作提不起丝毫精神来,这又怎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呢?老师们如果能不从培养作家的角度出发,努力从学生习作中发现优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才可能提高。假如你面对一位习作信心不足而且书写不工整的学生,你可以这样写:“你的习作有自己的想法,我真为你高兴!”假如你看到了一篇抄袭来的习作,也无须大动肝火,一味地去批评指责,而是认认真真地写下评语:“你有好眼力,就知道这篇文章符合本次习作要求。谢谢你给大家推荐了一篇这么好的文章。如果你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试着模仿写一篇,肯定也是不错的作文。老师相信你,努力!”无心插柳柳成荫,更别说有心的鼓励!单凭几句鼓励性的话语,肯定不能造就出一个作家,但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另外,习作评价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纵向比较,积极发现他们每一次习作的“些许”进步,把习作中的某一处或几处“闪光点”(比如字迹、行款、佳句或情感表达等)进行展示,让学生直接获取进步评价信息,这更能促其收获成功体验,激起习作的热情。学生有了自信,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立足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切实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读写结合,让学生有了自由徜徉于习作天地的翅膀,让表达不再难;优化评价,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习作环境,快乐习作才不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做好这三点,学生就有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去发展自己的习作个性, “乐写”“会写”目标就不再遥远。
【作者单位:诏安县霞葛小学 福建】